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古林公園


概述
  古林公園建在原古林寺舊址,因寺得名。古林寺建於梁,當時稱觀音庵,南宋時稱古林庵,明代改庵為寺,成為城西巨剎。
  每到梅花節,南京古林公園就會舉辦“梅展”。該公園通過引種栽培,有小綠萼、桃紅硃砂、殘雪、大羽、佐橋紅等60個優良品種,近3000株梅花對外展出,該公園還在大門假山中設立了330平方米的梅花盆景展覽,共有大小梅花盆景藝術盆桶百余盆,讓人們在欣賞之餘,感受到梅花藝術的深刻內涵。
  牡丹園位於公園西南隅。該園依山鑿石而建,兩米多高的牡丹仙子像立於園中。牡丹素以花大形美而著稱,被譽為“國色天香”,有花中之王的美稱。園內植有250多種牡丹花,共3000多株,並配以芍藥。每逢“穀雨看牡丹”時節,園內牡丹、芍藥相繼盛開,滿堂富貴。遊人置身園中,心曠神怡,樂而忘返。園中牡丹亭依山而建,面積約150平方米,人在亭中賞花,情趣怡然。

幕燕濱江風貌區


概述
     幕燕濱江風光帶位於南京城北的長江之濱,江岸線全長約6公里。江邊崖陡壁峭,兩橋卧虹橫飛,集山、水、林、洞于一體,是南京主城內觀江、親水、登臨勝地,與鐘山風景區、雨花颱風景區、石城風貌區構成南京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最完善的生態綠地系統框架,形成南京市城市獨有的山水城林景觀布局和城市風格。
     幕燕濱江風光帶建設項目于2007年4月正式啟動,由南京幕燕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實施該項目運作。項目將遵循“建設和恢復沿江生態濕地,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有選擇的開發特色旅遊項目”的原則,以“攬江抒懷、賞今懷古”為主題,利用“一軸兩帶六大片”空間結構,合理組織用地布局和景觀資源,形成相對獨立、各有特色的有機整體。一軸——濱江路綠軸,兩帶——山體景觀林帶和濱江觀光帶,六大片——水上運動休閑區、濕地生態遊覽區、達摩梵音景區、旅遊度假休閑區、名勝古跡遊覽區達和水源地保護區。展望將來,幕燕濱江風光帶這一尚未完全開發的園林綠地,隨著風景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建設,必將建設成為融親水觀江、名勝遊覽、濕地保護、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城市濱江景觀帶。
     幕燕濱江風貌區規劃面積總計約708.4公頃,其用地範圍界定如下:
     北界:由東至西按港務一公司用地南界、長江岸線劃定。
     東界:由北至南按南化危險品倉庫用地西界、十里長溝西岸、和燕路紅線、燕子磯中學、烷基苯水廠、聯珠小區的用地邊界及一號路(暫用名)紅線、城北水廠用地界,高壓走廊保護線,華德火花塞有限公司、金陵科技學院及棲霞房產的用地西界劃定。
     南界:由東至西按白雲石礦(華宏公司)廠區北側,華宏D地塊北界、緯一路北側道路紅線劃定。
     西界:按中央北路東側道路紅線劃定。
     上述範圍需得到規劃部門、土地部門等部門的認可。

湖南路


概述
     湖南路位於南京市區的西北部,地處鼓樓區轄區,西起山西路市民廣場,東至中央路,全長1100米,路幅30米。全街共有各類商店238家,其中名牌、精品、專賣店占83%以上,總營業面積8.7萬平方米。
     過去的湖南路是一條名不經傳的小路,鼓樓區堅持1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如今,白天遊人如織,夜晚華燈璀璨,是古城南京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
  97年3月,湖南路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活動示範點";
  98年2月,湖南路被中宣部、國內貿易部、國家工商局、國家技術質量監督局四個部門公布為全國創建"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示範街;
  99年3月,中宣部在寧召開“學習南京湖南路經驗座談會”。
  99年12月,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在湖南路召開爭創“購物放心,服務滿意一條街”工作現場會。
  2000年初,湖南路被省質監局評為"江蘇省購物放心服務滿意一條街";
  2000年,中宣部等六個部門,在全國推廣湖南路"教育與管理並重,創建促文明,文明促繁榮,繁榮出效益"的創建經驗,使湖南路成為全國創建工作的典型。
  隨著創建工作的步步深入,湖南路不斷做大、做美、做強、做旺,逐步成為集商貿、金融、飲食服務、文化娛樂和休閑旅遊為一體的文明商業街。
  97年以來,全街商品零售總額連續4年超過30億元,2000年達34億元,留區稅收5500萬元(不含上交中央、省市的稅收)。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兩次專題報道湖南路,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以及省、市各大媒體四年來連續宣傳報道了湖南路。
  中宣部部長丁關根于2000年9月4日視察湖南路后說:"南京湖南路文明一條街是站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兩個文明建設典型。”
     湖南路街道位於鼓樓區中部,東到中山路、中央路,南到廣州路,西沿上海路、雲南路、江蘇路、中山北路,北到虹橋、童家巷,總面積2.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1萬,是一個商家雲集,經貿發達的商業黃金地段,下設社區居民委員會16個,區域內有江蘇省人大、省軍區、南京大學、省出版集團、鼓樓醫院、市供電局、市電信局、省建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武警南京支隊、南京消防支隊等機關、部隊、院校、企事業單位2000余家。地區老幹部多、科研院校多、駐地部隊多。

南京站


概述
     南京站始建於1968年9月,位於金陵古城城北,地處浩浩揚子江畔,巍巍紫金山下,前臨玄武湖,后枕小紅山,地理位置優越,景觀環境優美。2002年由鐵道部、江蘇省、南京市三方共同投資在原址改建,新站房改建工程總投資3.5億元,歷時三年,于2005年9月1日作為十運會重點工程項目投入試運行。
  新建成的站房外型採用法國AREP公司的設計方案,內部功能採用鐵道第四勘察設計院的設計方案,充分體現了標誌性、功能性、系統性、先進性和文化性的有機結合。車站站房採用桅桿斜拉索懸掛結構,用18根桅桿支撐起橫向鋼樑,象一艘豎起桅桿、拉滿風帆的巨型帆船停泊在美麗的玄武湖畔,既具有江南文化特色,又融合現代化氣息。
  新站房建設充分體現了“一切以旅客為中心”的理念。站房東西長270米,南北進深53.5米,地下1層,地上3層,站房總建築面積41000平方米,是原站房面積的6倍。客流高峰期每小時可容納1萬名旅客候車,比原站候車能力增加4倍。售票大廳設有32個售票窗口和8個應急售票窗口,票廳面積1155 m2。站房一層西端為行李房,中部為售票大廳,東端為軟席貴賓候車區;二層為進站大廳、普通候車室、母嬰、軍人、“158”(要我幫)工作室等專用候車室;三層為普通旅客候車室。為方便旅客在各層之間的銜接,車站共安裝各類電梯32部,其中自動扶梯18部,自動代步電梯4部,垂直升降梯10部(7部殘疾人電梯、3部貨梯)。
  南京站新站房建設採用了大量先進技術,主體結構由18根后傾鋼管混凝土柱為主要受力構件,大面積、大跨度的斜拉索輕鋼屋蓋體系,現代化的懸掛結構技術,通透的點式玻璃幕牆,自動監控消防水炮,遠距離送風大溫差設計分層空調系統,處處體現了現代科技與新型建築的完美結合。此外,車站同步建成了電視監控、電子引導、列車到發預告、多媒體查詢等客站自動化管理信息集成系統,具有國內一流水平。
  南京站新站房運用立體化的交通組織,旅客進出站採用“高進低出”流線,進站可以乘車通過高架環形車道直達二層平台進入候車大廳,地下出站大廳與地鐵南京站及停車場相連,旅客可以選擇地鐵、計程車、社會車及公交車換乘,在國內鐵路站房建設中首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 “零距離”換乘。
  較新站房后開工的南京站站場改造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無站台柱鋼結構雨棚,增加2線1站台、2座進站天橋,新建出站、行郵包地道以及其它配套設施。無站台柱鋼結構雨棚覆蓋面積達47500平方米,雨棚長543.5米、寬87.5米,由75根特種鋼柱支撐,最高點距站檯面20.456米。出站地道長110米、寬7.5米、高3米,行包地道長110米、寬5.25米、高3.1米,郵包地道長110米、寬5.25米、高3.1米。行包和郵包採用專用地道進出,改變了原來通過平過道跨線上站台的方式,確保列車安全暢通。跨線天橋設有梯道,殘疾人專用電梯與各站台相連,旅客可以便捷地到達各站台。
  新客站站前景觀廣場分為集散主廣場區、過渡性引導廣場區和湖濱親水休閑區,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比原站前廣場增加1倍。集散主廣場區面積約2萬平方米,直接連接主站房、地鐵出入口,與各停車場連接快捷,以大面積鋪地為主,兩側還栽植樹木花草。過渡性引導區的中間綠地作下沉處理,放置各式景石,兩側伴以雪松樹陣。湖濱親水休閑區搭建了“親水平台”,玄武湖中心有一個138米高水柱的“超級”噴泉,噴出的水流速度超過1秒鐘100米,伸手觸摸蕩漾的湖水,即可感受到江南水鄉的柔美。
現代化的服務設施必須有人性化的服務措施與之相適應,才能實現軟體與硬體的兼容,構建和諧融洽的旅客出行環境。南京站全體幹部職工以新客站啟用為契機,立足在轉變服務理念、提高服務技能、改善服務設施、創新服務品牌、完善服務機制等方面下功夫,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中外旅客。
  車站新設置了自動咨詢機、自動存包機、自動取款機以及手機快充設備,並優化、擴容信息中心平台,集中一個電話平台(85822222),分類辦理問詢、訂票、送票等綜合服務項目,為旅客出行提供了諸多方便。針對特殊旅客,車站開設了殘疾人購票專窗、應急售票窗、雙語專窗、團體專窗等特殊售票窗口,還有為突生疾病的旅客準備的醫療服務點,以及專門為商務旅客提供的VIP包間等等。
  與此同時,車站著力打造“158”工作室系列服務品牌,提供“三五”服務,即“五免費”:免費搬運行李,免費提供日常藥品,免費使用文化娛樂用品,免費使用針線、鞋油、鞋刷,免費使用殘疾車、擔架;“五代”:代購買、補辦車票,代送傷殘旅客上車,代購旅行用品,代廣播找人,代打電話;“五到座”:訪問到座,送開水到座,解決疑難問題到座,補票到座,檢票到座。工作室人員統一服裝,規範服務,做到“三知三有”,即知位置、知去向、知困難,有登記、有服務、有交接。同時“158”工作室作為上海鐵路局聯網品牌服務,還可以加強與其他兄弟站段的聯繫,為重點旅客提供延伸服務。

南京1912


概述
    “南京1912”位於南京市長江路與太平北路交匯處,由17幢民國風格建築及”共和”"博愛”"新世紀”"太平洋”4個街心廣場組成,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這片青灰色與磚紅色相間的建築群,風格古樸精巧,錯落有致地呈L形環繞”總統府”,成為以民國文1912是民國元年,”南京1912”這個名字從600多個徵集方案中脫穎而出,一下子打動了所有人的心。的確,民國曾是南京歷史上最繁華最鼎盛的時期,是南京城美麗又辛酸的一段綺夢。
  “南京1912” 是目前南京唯一的集餐飲、娛樂、休閑、觀光、聚會為一體,文化、品位於一身的時尚休閑商業區及知名品牌的最佳展示地,“昔日總統府邸,今朝城市客廳”是 “南京1912”的目標定位,其消費人群主要鎖定城市白領、小資、成功人士、外籍人士、商務客人、遊客等。東西方時尚將在這裡交融匯聚,古典與現代文化也將在這裡前後傳承,南京1912將是南京新崛起的高尚休閑商業區。
  
  “南京1912” 緊鄰總統府西側,南鄰南京文化一條街——長江路,北靠南京電子一條街——珠江路,離華夏第一商圈——新街口僅1000米。南京1912呈L型環繞總統府,佔地3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達4萬平方米,由20幾棟民國府衙式建築及太平、博愛、共和、新世紀四大廣場組成,街區配備140余個地下停車位及近百個地面停車位。其建築融合了中式和歐式的風格,並將之注入現代時尚的商業元素。一期建設投放的13棟建築引來了600多商家競爭,但是“南京1912”經營管理方,南京東方三采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出於建築的獨立性和一線品牌經營思路的考慮,以及儘力保持原有建築風格的基礎上經營,因此截止目前只通過了52家左右的客商進駐。在南京1912已經開業的40多家戶商家中有不少是首次進入南京甚至是中國市場的國際一線品牌。
  
  1912 的二期比原先的開發時間表提前了半年,正是基於一期的成功。在二期招商中,1912仍將堅持中、高檔的定位,對商家進行嚴格的篩選。經過長期的調查論證,二期的業態規劃主要將對一期進行補充和完善,主打將是餐飲。在二期的招商規劃中,將以兩、三家本地餐飲旗艦店為龍頭,輔佐以異國風情的品牌餐飲和風味小吃。同時公司還將對一期項目中一些經營不善、不符合南京1912時尚休閑街區定位的商家主動清退,以保證街區的整體形象。
  
  南京1912時尚休閑街一期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加上二期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達3.2萬平方米。與之相比較,上海新天地總建築面積也只有3萬多平方米,如此規模的時尚休閑商業街區在全國也不多見,在華東地區也是數一數二的。二期建設完成後總品牌商家將達到80家左右。
  
  目前南京1912的夜晚比白天更具有吸引力。相關專家分析,南京1912的出現將南京人的夜生活推遲了2——3小時,這對推動整個南京夜間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對目前酒吧、西餐等夜間業態進行補充,二期中還將開些茶餐廳,引入高檔文藝沙龍等,以補充1912白天的人氣。
  繼二期餐飲區之後,南京1912將在太平北路與長江後街交界處打造一個約15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命名為“新世紀”,與南京1912現有的“博愛”、“共和”、“太平”等三個廣場互相呼應。屆時,南京1912整個街區將串連成一個“L”形,環繞住總統府,在太平北路和長江後街做整體展現。“新世紀”廣場則成為南京1912時尚休閑街區的“臉面”,可供市民休閑和舉辦大型活動,使市民廣場數量不多的太平北路生色不少。同時在二期的新世紀廣場上還打算引入洋快餐和甜品屋,滿足各消費層次的需求,進一步吸引人氣。
 

江南貢院


概述
     江南貢院遺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是夫子廟地區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始建於南宋(1169年),是縣、府學考試場所。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鄉試、會試都集中在南京舉行,因此,縣學、府學必須另建考棚。當時東邊營的下江考棚,原為江寧縣學考場,雞鳴山下南京市政府大院是上元縣縣學考場。明成祖1421年遷都北京,但南京仍為陪都,而江南又是人文薈萃之地,考試仍在此按期舉行。這時成祖又繼續派人建造江南貢院。明清兩代對貢院均有擴建,到清光緒年間,貢院佔地達數萬平方米。其規模之龐大,為當時全國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至同治年間,已建供考試用的“號舍”20644間,還不包括司考官員辦公住宿用房在內。
 
  清末廢科舉興學校,貢院也隨之失去作用。1919年開始拆除貢院,除留下貢院內的明遠樓、衡鑒堂和一部分號舍作為歷史義物外,餘下部分全部拆除,闢為市場。明遠樓是貢院內棟宇之一,樓凡三層,作四方形,四面皆窗。位於貢院中心,原是用來監視應試十子人貢院考試的行動和院內執役員工有無傳遞關節的設施。“明遠”是“慎終迫遠,明德歸原”的意思。樓下南面曾是有楹聯,系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並題:“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囂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餘。”從聯中也可看出明遠樓設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外牆嵌《金陵貢院遺跡碑》,記述了貢院的興衰歷史,碑文最後嘆道:“今則數百年文戰之場,一巳盡歸商戰,君子與此,可以觀世變矣!”
 
  如今這裡攤販櫛比,行人熙攘,十分熱鬧。

紫霞湖


概述
介紹:
紫霞湖因紫霞洞而得名,紫霞洞原名朱湖洞,即道書中所說的“第三十一洞天”。元末道士周巔隱居洞中,朱元璋做皇帝后,封他為紫霞真人,洞也因此得名。湖周林木青翠,紅楓姣艷。

音樂台


概述
介紹:
音樂台位於中山陵廣場南,建於1932年至1933年,是旅居美國三藩市的華僑和國民黨遼寧省黨部合資捐建。音樂台的建築布局為我國首見:平面為半圓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台高約3米,台後大壁高11.3米,寬16.7米,用以彙集音響;台前有彎月形荷花池,池水終年不涸;觀眾席為扇形,可容三千人。台周圍綠草如茵、垂柳掩映、白楊參天。
交通路線:
公交9路、游1路、游2、游3路可到達

牛首山


概述
介紹:
  牛首山天工造化,自然景色極佳。陽春三月,茂林修竹,桃花爭艷;黃昏時分,暮色蒼茫,雲蒸霞蔚,“牛首煙崗”,令人沉醉。俗話說:“春牛首,秋棲霞”,是春遊的好去處。
 
交通路線:
  在新街口羊皮巷乘新善線或江寧區客運中心乘江寧公交10路線前往

紅山森林動物園


概述
介紹:
位於城北的紅山,東眺紫金山,西靠南京火車站,南臨玄武湖,北望幕府山,佔地68公傾。園內地形起伏,曲徑通幽。樹叢中分佈著鳥類區、猛獸區、靈長類區、大型食草動物區和大型動物表演場、動物攝影場、兒童動物園、獅虎山等37個場館,依山就勢,布局奇巧。
        門票:25元
交通路線:
交通:乘游3路,8、30、35、54、64、72、76路車到北門,乘22、24、40、66路到東門。

陽山碑材


概述
介紹:
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樹碑而開鑿的巨型石材,屹立於陽山之巔,故稱之為陽山碑材。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得他侄兒的帝位,為籠絡人心,決定樹一巨型石碑歌頌朱元璋的豐功偉績,以此穩定政局。於是,他徵集了全國萬餘工匠在陽山開鑿碑材三塊。其中碑額石材高15米,厚8.4米,寬10.7米;碑身石材高45米,厚4.4米,寬10.7米;碑座石材,高13米,厚13米,寬16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3米,重3.1萬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
  穿越時光隧道,夢回明朝
  眾所周知,南京是六朝古都。中山陵園風景區是其標誌性景區,明孝陵、明城牆等一系列明朝文化則是南京的一大特色。那麼,大家是否想過這些氣勢磅礴的建築遺存所需工程建設的石料來自何處?這就得說到湯山了,而位於南京湯山的陽山碑材則是碑材中保存最好、氣勢最大的明朝文物。
  現南京明文化村(陽山碑材)風景區已充分做到了明文化的活化。厚重的歷史遺存和鮮活的生活場景,精彩的民俗演出相映成趣;探索歷史懸念,參與作坊生產,讓自己成為明代風情活畫中遊走的風景,遊人將在明文化村裡得到全新的體驗和休閑感受。這就是南京明文化村(陽山碑材)風景區即將推出的"夢回明朝"大型活動的宗旨。屆時,你會看到一條徽派建築市井街,青磚貼面的外牆、石、磚、木做主材,風格粗獷、古樸自然。走在其中,就像走入了歷史。市井街中成記鐵鋪、張石匠屋、吉祥賭坊、當鋪、酒坊、茶樓、戲台,錯落有致。當然,這就是600年前十萬軍工在此生活的場景顯示。“賭坊”中一群身著各式明朝服裝的人正在目不轉睛地盯著骰子,生怕搖骰子的賭坊夥計出老千。對面當鋪老闆自然是生意興隆,在那兒悠閑地打著算盤,像是在清點當天的收入。酒坊、茶樓中也是風風火火。巡邏的“兵丁”在人群中不時地穿梭著。所有的這一切顯得那麼的祥和,使人都不忍去打擾。
  突然,傳來一陣嘈雜聲,好像是吼聲、鞭子的抽打聲、開鑿山石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尋聲趕去,原來是重塑碑材節目開始了。只見“東廠”的人手裡拿著鞭子,正在凶神惡煞地亂吼,還不時地用鞭子抽打那些開鑿著碑材的工匠。這一場景真讓人好像置身於明朝打造碑材的現場,辛酸和仇恨不經意間湧上心頭,真想衝過去把那些“東廠”的官兵都宰了。
  辛酸和仇恨之後,是喜慶的皇帝賜婚。鑼鼓齊鳴、普街同慶,這多少可以緩解一下先前激動的情緒。
  水上飛獅的表演最為精彩,六頭彩獅在大明湖面的梅花樁上做出多種扣人心弦的危險動作,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登上觀音堂,善男信女正燒香許願。在此遠眺市井街,只見飛檐青瓦,更仿佛望到的是盛世大明。
  在明文化村,歷史真正活了起來,走在村中,既如採石場的人氣興旺,又如隱逸的桃源,只怕腳步太重,擾亂了村中生活。
看過活的歷史,再看那世界之最的碑材,從陽山一側的監工道望去,碑材如同用巨斧依山切下一般,這是多麼宏大的工程,凝結了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汗水!在那些恢弘的建築、散落的碑坊石像中,在表面奢華的皇權象徵下,隱藏的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明代勞動人民讚歌。
  在這裡,博古者可以在村中一覽明代世俗文化畫卷;好奇者可以親身體驗建造碑材時軍工們的日常生活;獵奇者可以在雜耍、舞獅、動鏢車、賜御婚等各種情景劇中大開眼界;懷古者可以在這世界之最的碑材前感懷歷史、遙想過去。
  總之,無論是靜心體會,或是走馬觀花,這裡都會讓人難以忘懷。
  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在湯山溶洞參觀古猿人洞活動遺址,這可是江南唯一完整的猿人遺址!在十一黃金周期間,景區內會舉辦"第一屆金陵美食節",奉獻出金陵各種有特色的小吃。
  如果有時間,湯山的溫泉也不容錯過。湯山的溫泉也分很多檔次:頤尚溫泉、聖泉名列前茅。這兩家都是含露天的,接下來是工人療養院。泉水汩汩,熱氣縈繞,清澈透明,怎不讓我們這些與大自然久違的都市人動心?特別是湯山的溫泉能讓皮膚細緻光滑,更使女士們趨之若騖。溫暖的泉水包容著平日里堆積著疲憊的身體,閉上眼享受一番,仿佛身心都清凈安寧許多。

紫金山


概述
 中國江蘇省西部山嶺。在南京市東郊。漢代稱鍾山。拔地而起,形似盤曲的巨龍,稱為「鍾阜龍盤」。因山坡出露紫色頁岩,在陽光照射下閃耀金色光芒,東晉時改稱紫金山。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主峰北高峰海拔448公尺。東邊的小茅山海拔350公尺,1926年在南坡建有孫中山陵墓。其西側有明孝陵,東側有靈谷寺等名勝。西邊的天堡山海拔250公尺,建有紫金山天文台。
  又名鐘山,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山門外。主峰海拔448.9(2007年)米,周圍約30公里,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其山勢險峻、蜿蜒如龍,早在三國與漢朝,即負盛名。鐘山周圍名勝古跡甚多:其山南有紫霞洞,一人泉;山前正中有中山陵;西有梅花山,明孝陵,廖仲愷和何香凝墓;東有靈谷公園,鄧演達墓;山北有明代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陵墓。在六朝時代,山上的廟宇很多,現僅存靈谷寺一處,位於山左。
交通
  紫金山天文台交通 交通:可步行登山也可乘纜車,山下的地堡城索道站乘纜車上山25元,往返45元。乘游3路,20路車可達山下索道站。
最佳旅遊時間
  南京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106.5毫米,6月中旬-7月初為梅雨季節。南京以前有“火爐”之稱,7-8月極端最高氣溫有時高達40℃,一般也在35℃左右,不過南京近年來成為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市區綠化率超過30%,因此夏天到南京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夏熱冬寒”是南京較之其它江南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顯著氣候特徵,通常1月2月下雪機會最多,如果您有緣在南京遇上大雪,那也是令人神往的,江南的雪景更顯嫵媚動人。

南京水游城


概述
南京水游城是一個大型綜合性商業項目,建築面積16.7萬平方米,位於健康路和中華路交叉路口、夫子廟商圈核心地段,距離南京商業集群新街口2公里,處在城市中心軸線上,屬於南京5分鐘都市生活圈繁榮核心地帶。“水游城”是以流動的水為主體,營造的一個集購物、休閑、餐飲、娛樂、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休閑購物主題公園。其中包括若干國際品牌的主力店及次主力店,業態以時尚、新潮為主流;一流的院線影城;餐飲包括異國風情美食街,大型特色餐飲,咖啡座、甜品屋、麵包坊、茶餐廳地方以及風味小吃,根據不同消費群體分設於各個樓面。
水游城的酒店部分由了全球首屈一指的酒店服務集團洲際酒店集團進行管理。洲際酒店集團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600多間酒店和度假酒店,是世界上客房擁有量最大(540000間),跨國經營範圍最廣,在中國管理酒店最多的超級酒店集團。

瞻園


概述
介紹:
南京現存的兩個古典園林之一。原為徐達的王府。園中東部以一組古建築為主,西部為園林,園中以假山及水榭著稱。假山“仙人峰”相傳為宋徽宗時“花石綱”遺物,靜妙堂為鴛鴦廳,均是南京園林的佳作。
       門票:40元(包括導遊服務、聽戲、喝茶、零食。)
交通路線:
 交通:乘游2、4路、2、4、7、14、16、23、26、33、35、37、40、43、47、49、81、301路車可達。

老山國家森林公園


概述
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古城金陵近郊,長江北岸,橫貫浦口區境內。總面積8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85%。園內山勢峻峭,古樹參天,萬木蒼翠,共有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148種726種,先後被評為“南京市環境教育基地”和“江蘇省環境教育基地”。
地處長江北岸,東臨南京長江大橋,西靠安徽滁河。公園佔地8000公傾,森林覆蓋率80%。山巒起伏,古木蒼翠,秀竹林立。園中有寺、墓、泉、洞,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地廣物博,是一個天然的動植物王國。內設三大景區兩個園,即老鷹山景區、獅子嶺景區、平坦景區、蛇園和鷺鳥園。目前面向遊客開放的是老鷹山景區。
老鷹山景區位於老山中部,江浦森林大道貫穿其中,珍珠泉景區與此毗鄰,景區內有:森林莊園、鳥語林、森林浴場、群石、金陵第一鼓、老山雲梯、老鷹山觀光塔、茶樓、狀元坊、奇怪小屋、;謎語林、森林組合攀爬、滑草、野營燒烤區。
交通
大橋南路乘鹽工線公交車可達。
地址:南京市浦口區(原江浦)北門3公里處老山國家森林公園景區

台城


概述
  台城位於玄武湖南岸,雞鳴寺之後,東端與明都城相接,西端為一斷壁,這段城全長253.15米,外高20.16米,下以條石為基,高7.36米,基石上的城磚高12.8米。台城原為東吳苑城,后改築為東晉、南朝的宮城。由於這裡距六朝時代的建康宮不遠,後人通常稱之為台城。
  台城為六朝時封建王朝的統治中心後宮禁城,位於都城中部略偏東北,在今東南大學一帶,是東晉和南朝諸代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的統治中心,代表了“六朝金粉”的興衰。當時皇宮的規模很大,僅東晉的宮內大小殿宇就有三千五百多間,至南朝四代,更是重樓四起,殿閣櫛比,以後台城在歷史上屢遭破壞。梁大同十二年(546年)侯景之亂,梁武帝餓死台城,陳太建十二年(580年)隋兵南下,活捉陳後主于胭脂井中,到了五代十國,楊吳先後三次築金陵府城,台城被徹底廢除。台城雖無跡可尋,但卻名揚天下,唐代著名詩人韋庄曾在此憑弔:“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歷史文人墨客來到金陵,總忘不了去台城憑弔一番,留下了不少難忘的詩文。

莫愁湖


概述
介紹:
相傳南朝時洛陽少女莫愁,家貧賣身葬父,遠嫁金陵,不容於舅姑,投湖自盡,因此得名。明朱元璋時,在此建別墅,后稱“金陵第一勝地”。
交通路線:
乘游4路,5、9、29、68、82、92、307路到北門,乘7、13、19、37、41、48、83、306路車到南門。

清涼山石頭城


概述
介紹:
位於南京城西,景色清幽,有“城市山林”之稱。清涼山上,名勝古跡隨處可尋,有“駐馬坡”、“南唐古井”、“清涼寺”、“崇正書院”及“掃葉樓”等。石頭城在清涼山後,南北全長約3000米。城基遺跡為赭紅色,內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處為17米,系自然山岩鑿成。中段幾塊突起的紅色水成岩,酷似醜臉,故稱鬼臉城。此城原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築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翌年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加磚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頭城為應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稱。
    
交通路線:
交通:乘游4路,6、21、23、60、75、91、302路車可達。

明故宮遺址


概述
介紹:
是北京故宮的藍圖,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明故宮殿宇重重,樓閣森森,雕梁畫棟,萬千門戶,氣勢恢宏,曾作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宮,長達54年之久。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明故宮才正式結束王朝皇宮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
    都城北遷后南京明故宮漸趨冷落,此後數百年間,風吹雨打,自然損壞也很嚴重。到了清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太平軍與清軍的作戰行動,明故宮又經受了一次較大的破壞,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基礎外,“樓台金粉已沉銷……月落宮垣春寂寂”,只剩下一片殘垣碎瓦的廢墟。
    今天在明故宮的遺址上建起了明故宮廣場和午朝門公園。
        門票:皇城部分免費開放,宮城部分門票2元。
交通路線:
交通:乘游1、2路,5、9、17、25、29、36、51、65路車可達。

燕子磯


概述
介紹:
  長江三大名磯之一,在南京北郊觀音門外。是岩山東北的一支。海撥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因稱燕子磯。清初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時,均在此泊舟。磯頂有碑亭,亭中石碑下面有清乾隆帝書“燕子磯”,背面是他的題詩。夜晚登臨,水月皓白,澄江如練,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燕子磯附近有弘濟寺、觀音閣,寺廢閣存。岩山原有12洞,大都是懸崖絕壁,為江水衝擊而成。現在只有頭台洞、二台洞、三台洞比較有名。其中以三台洞最為深廣曲折。洞中有觀音泉、小有天等名勝;洞右有石梯,可達一線天;再上有石階百級,飛閣凌空,別開境界。
交通路線:
乘8、64路、燕堯線公交車可達

湯山溫泉


概述
介紹:
 湯山位於南京中山門以東約28公里處,這裡山青水秀,風景優美,泉眼群集,終年泉水汨汨,熱氣騰騰。
  湯山溫泉的水呈微黃色,透明度較好,沒有臭味。水中含有硫磺、鈣、鎂、鈉、鍶、鐵及少量放射性的釷、鐳、氡等30多種化學物質。由於湯山溫泉水中所含硫酸根離子較多,而且平均水溫都在50℃-60℃,所以一般稱湯山溫泉為中溫硫酸鹽水。此外,湯山溫泉水面上還有氮、氧、二氧化碳、氫及乙烷等氣體逸出。這些
化學成分,主要是大氣降水在下滲過程中,溶濾了各種岩石和礦脈成分所帶來,其中有些離子也可能是從深部低溫熱液中得來。
湯山泉水清澈透明,對皮膚病、關節炎、神經痛均有療效,有的還能殺死寄生生物,促使皮膚細潔光滑。湯山溫泉的泉眼附近,人們可以看到許多結晶較好的天然礦物。其中有白、淺黃、灰白等色的菱形體方解石,還有淺黃、淺綠、淡紫的立方體或八面體螢石。這兩種礦物都是溫泉水帶到地面的沉澱物,稱泉華。美麗多姿的泉華,是大自然生命的凝結,能勾起人們奇幻的神思。
交通路線:
  自駕車
  從上海至南京可走滬寧高速公路,單程約280公里,高速公路費用130元左右。單向行程約3.5小時,沿途不但可以欣賞到江南的麥田,過了鎮江后還可遠眺到連綿的群山。在南京不到的湯山出口下滬寧高速公路后沿路標往湯山方向,途經當地美麗的別墅住宅區,不到10分鐘即可到達。
自3月20日至4月30日,湯山出口封閉,建議您從句容出口下。
  非自駕車
  從上海至南京每天都有許多空調列車和大巴前往南京,交通非常便利。從火車站坐計程車到度假村約35公里,故半小時、100元之內就可以搞定;火車站旁公交車站乘南湯線:4元/人,時間約45分鐘,到湯山鎮後步行十五分鐘左右即可到達軍師療養院。(南京-句容的車也可到達)
提醒:現有上海到南京往返的城際列車,去程時間為8:30左右,票價格79元/張,2小時17分就可到達,建議返程票在到達南京站的時候就買好。

高淳


概述
高淳縣地處長江以南、南京市郊,東鄰蘇、錫、常,西接安徽的蕪湖、宣州、馬鞍山;人口43萬。境內地勢西低東高,西部為水網平原區,東部為低山丘陵區。屬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過度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1157mm,年平均氣溫15.9℃,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宜人,生態優越,風光秀麗,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全國環保優秀縣。
高淳農業資源豐富,特色物產豐饒。全縣有固城湖、石臼湖兩大天然淡水湖和長江支流水陽江。是清朝乾隆皇帝欽賜的“江南聖地”,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銀”的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先後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商品油基地縣、省淡水魚類重點生產基地。56萬畝耕地盛產優質糧油,26萬畝優質水面,年產螃蟹、甲魚、青蝦、銀魚、珍珠等名特優水產品3.5萬噸,以及各種水生蔬菜萬餘噸。10萬畝山地竹林鬱鬱蔥蔥,林、桑、茶、果等土特產久負盛名。
薛城古人類遺址、春秋古固城遺址、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胥河,明清古街、玉泉古寺等大批名勝古跡保存完好;孔子週遊、吳楚爭霸、陳毅東征等大批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跳五猖、大馬燈、打水洗等民間藝術流光溢彩。近年,開發建設成高淳老街、遊子山、迎湖桃源等三大景區,使高淳成為南京及周邊城市市民觀光、休閑、度假的優選之地 。

棲霞山


概述
介紹:
   古稱攝山,位於南京市太平門外22公里處。山有三峰、東峰如龍稱龍山;西峰似虎稱虎山;主峰三茅宮又稱鳳翔峰,海拔286米。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每到深秋,滿山紅遍,景色十分迷人,是棲霞山吸引遊人的主要景緻。另外棲霞山古跡名勝很多,奇岩怪石不少,因之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交通路線:
南京火車站乘南龍線公交車可達

紫金山天文台


概述
介紹:
  在鐘山西峰上。出太平門向右轉彎,循盤山公路可直達。該台建成於1934年,是解放前我國唯一的天文台。當時,天文台主要配備有口徑20厘米的折反射望遠鏡和口徑60厘米的反光望遠鏡以及一些小型的儀器。1937年日軍侵逼南京,天文工作者攜帶望遠鏡主要部件遷往內地,留下的儀器設備遭到嚴重破壞。建國后,逐步恢復。它藏有我國古代一部分珍貴的天文儀器,還擁有我國自製的60厘米折反射望遠鏡、太陽望遠鏡等許多現代化的測量天體的儀器和設備,成為我國一個綜合性的天文研究機構。該台開展了對太陽、恆星、行星、人造衛星、射電天文、歷算、時間、天文儀器等方面的觀測和研究工作,編算出我國的《天文年曆》,相繼發現一批小行星、彗星、耀星和變星等新天體,為開展行星空星物理、太陽系演化、恆星物理和演化等研究課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在人造衛星運動理論、天文儀器製造和天體物理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新建的紫金山索道,全長2350米,高差330米,是我國目前最長的吊椅式索道。從太平門地堡城經紫金山天文台到頭陀嶺。天堡城與地堡城是太平天國時期修築的兩個重要的軍事要塞。天堡城在西峰山上,今紫金山天文台內,築于絕壁之寂,可以俯瞰全城。地堡城在西峰山下、太平門外,炮台堅固。上下呼應,易守難攻。頭陀嶺是鐘山第二峰,海拔425米,觀光索道終點站在此。此處巨岩壁立,山峰險峻,無限風光盡在其中。
交通路線:
可步行登山也可乘纜車,山下的地堡城索道站乘纜車上山25元,往返45元。乘游3路,20路車可達山下索道站 

南京博物院


概述
介紹:
位於城東明故宮旁邊,是中國國內最負盛名的幾家博物院之一,民國時候的國立博物院,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齊名。
    博物院目前有各類藏品42萬件(上海博物院是20萬),國寶級文物和國家一級文物有二千件以上,其中考古發掘品、少數民族文物、外國文物、宮廷器皿、清代文書以及日寇投降儀式的文物,都是全國獨有的罕見品,科學價值較高。院藏中外專業圖書近30萬冊,其中還有全國少有的善本書和殿版書。南京博物館集中全國第一流珍品約二、三十萬件,其中包括繪畫中的《歷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圖》;銅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國寶。一批著名專家雲集於此,如李濟、吳金鼎、夏鼐、曾昭橘、王天木等。在抗日戰爭內遷西南期間,進行考古發掘、民族調查,並出版有《雲南蒼洱境考古報告》、《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博物館》等許多專著。
    近年來經過修葺后的博物館頂蓋金色琉璃,門仿漢闕,綠樹蔥蘢,月台前拱。門前面向通往東郊明孝陵和中山陵的林蔭大道,滬寧高速公路經門口穿過而進入市內繁華地區;門內庭園廣闊,花木蔥蔥似錦,襯托出仿遼式宮殿建築的陳列大殿的端嚴和壯觀。
        門票:成人20元,學生票10元。 
    
聯繫電話: 025-84800405
交通路線:
交通:公交5、9、36、51、55、59、309、游1、游2、游5至中山門站下即可。

靈谷寺


概述
介紹:
始建於明初。古寺四周極富林泉野趣,古有“靈谷深松”之稱,是尋幽探勝的佳境。包括無梁殿、靈谷塔、松風閣等景點。
    1929年,中山陵的主要工程完工以後,在靈谷寺后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現叫靈谷塔。塔九層八面,高66米,全部以鋼筋水泥建築,頂覆以綠色琉璃筒瓦。外有走廊,圍以欄桿;內部建螺旋式扶梯,可循級登至塔頂,舉目遠眺,岡巒城闕,似入畫境。
    無量殿在靈谷寺內,因供奉無量佛而得名。又因整座建築全用磚石砌成,無梁無椽,故又稱“無梁殿”。該殿是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古建築。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雖幾經重修,主要結構始終未變。殿平面為長方形,長50余米,寬30余米。殿頂為重檐九脊琉璃瓦,大屋脊上豎有3個琉璃制小喇嘛塔。殿前是寬敞的月台,殿後有平坦的甬道。正面5開間,每間一券,每排5券。中央一間券洞最大,橫跨11米余,高14米。內部為券洞,外部為仿木結構,檐下有挑出的斗拱,立面還建有門窗,為一採用多樣券法,錯綜連合構成的建築。明正統年間(1436-1449),曾在殿內藏經,中立3尊大佛,兩旁塑二十四諸天像。清康熙、嘉慶、道光年間,均修過。太平天國時,清軍江南大營設此。1928年,國民政府在殿後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和紀念塔,殿前建大門和石坊,利用無量殿為享殿,現已對外開放。
交通路線:
  乘游3路、9路車可達

梅花山


概述
介紹:
  在中山門外鐘山南,處於明孝陵神道環抱中。梅花山,因山上多紅梅而得名,舊名孫陵崗,三國時吳帝孫權與步夫人葬於此。梅花山園內外梅花繁茂,每年的2月28日-3月18日在這裡舉行南京國際梅花節,來此賞梅的遊客絡繹不絕。
    孫權墓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這樣在建孝陵時,僅將孫權陵前的石麒麟遷往別處,孫陵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交通路線:
  乘游2,3路、20路車可達

南京中華門


概述
中華門,明代稱聚寶門,為南京古城牆13個城門中規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門,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古城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堡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佔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設計巧妙,結構完整,有三道瓮城,四道拱門,首道城門高21.45米,各門原有雙扇木門和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內有藏兵洞27個,戰時用以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東西兩側馬道陡峻壯闊,可用於運送軍需物資,將領亦可策馬直登城頭。1995年,結合中華路、雨花路改造,在中華門城堡周圍,建成了中華門廣場,新增綠化面積近萬平方米,架設一批高桿照明宮燈和草坪燈。廣場和鎮淮東、西橋的建設,不僅改善了交通狀況,而且美化了城堡的外環境,使城堡更顯雄壯巍峨。城堡與廣場連為一體,相互襯托,相得益彰。
對外的第一道城門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原建有廡殿式重檐 筒瓦頂的鏑樓,但毀於1937年侵華日軍的炮火,現尚存台基殘跡; 中層為磚石結構,朝內一排7 個藏兵洞,洞內設茶室,經營旅遊紀念品;下層中間為瓮城甬道,兩側各有3 個藏兵洞。二至四道城門 為二層結構,上面有木質城樓,下層為磚石結構。瓮城的東西兩側 各建有一條寬11米的斜坡式登城馬道,供守軍騎馬上城,馬道下的 外側還各有一排7 個小藏兵洞。
南京中華門位於南京城正南,明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于南唐都城和南宋建康府城南門舊址拓建而成,始稱聚寶門,1931年改稱中華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門布局嚴謹、構造獨特,有三道瓮城、四道券門貫通。城堡分為三層,最上層的木結構“鏑樓”毀於侵華日軍炮火。中華門城堡有2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餘人。
上面“中華門”三個字,是由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先生的所題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8:00-18:00
門票:20元
位置:南京市中心正南長干橋北。
面積:佔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
交通:游2、2、16、26、33路中華門下

秦淮河


概述
     秦淮河(qín huái hé)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分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華之地。秦淮河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市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東廬山,兩個源頭在江寧區的方山埭交匯,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古稱淮水,本名“龍藏浦”,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歷史上極有名氣。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壠為瀆,入于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弔,詠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甦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但到了近代,由於戰亂等原因,河水日漸污濁,兩岸建築多被毀壞,昔日繁華景象已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江蘇省、南京市撥出巨款對這一風光帶進行修復,秦淮河又再度成為我國著名的遊覽勝地。
     秦淮河兩岸有大小集市100多處,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和居民區。歷代有許多過達官貴人住在秦淮河畔,如東晉時的王導和謝安等。儘管隋唐以後,秦淮河畔漸趨衰敗,但是,仍有許多文人墨客在這裡憑弔吟嘆。最有代表性的詩作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秦淮河兩岸建有不少佛寺,東晉時的瓦官寺,南朝時的安樂寺都非常著名。東晉時大畫家顧愷之為瓦官寺畫了《維摩詰居士像》,雕塑家戴逵父子鑄造過五尊銅像。安樂寺里有著名畫家張僧繇畫的四條白龍,留下了“畫龍點睛”的故事。

雨花台烈士陵園


概述
介紹:
   為城南制高點,天雨落花的故事即源出於此。國民黨統治時期這裡成了屠殺革命者的刑場,解放后,在這裡興建了烈士陵園。建有革命烈士紀念館和烈士事跡陳列館,憑弔人流長年不斷。
交通路線:
乘游2、游4路,2、16、26、33、49、88、105路車可達。

雞鳴寺


概述
介紹:
  位於城北雞鳴山東麓,是南京著名古寺之一。本是三國吳后苑,晉為廷尉署。梁大通元年(527年)在此建同泰寺,侯景叛兵圍台城時,寺毀於兵火。楊吳建台城千佛院,南唐建凈居寺,又改圓寂寺,宋為法寶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同泰寺舊址建雞鳴寺。相傳此地是古戰場,元時是刑場。明初迎請西番僧立壇施食,超度幽靈,故名施食台。清同治年間(1862-1874)重修,規模亦縮小。光緒時建豁蒙樓,民國初建景陽樓。樓下山麓,有胭脂井,相傳為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嬪避隋兵之所,傳說以帛拭井欄石,石脈有胭脂痕,故稱胭脂井,又稱辱井。其處北臨玄武湖,湖光山色,風景佳麗,是南京著名風景區之一。
交通路線:
乘游1路、2、3、11、15、20、24、31、48、52、70、304路車可達

玄武湖


概述
介紹:
  玄武湖公園位於南京城中,鐘山腳下的國家級風景區、江南三大名湖玄武湖之中,是江南最大的城內公園。巍峨的明城牆、秀美的九華山、古色古香的雞鳴寺環抱其右,佔地面積472公頃,其中水面368公頃、陸地104公頃,是古都南京名勝古跡的薈萃之地,是全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娛樂休息公園。
  玄武湖中分佈有五塊綠洲,形成五處景區。一為環洲,步入環洲,碧波拍浪。細柳依依,微風拂來,宛如煙雲舒捲,故有“環洲煙柳”之稱。
  其中,假山瀑布盡顯江南園林之美,其中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太湖石組成的“童子拜觀音”景點尤為壯觀。二是櫻洲,櫻洲在環洲懷抱之中,是四面環水的洲中洲。洲上遍植櫻花,早春花開,繁花似錦,人稱“櫻洲花海”。三為菱洲,洲東瀕臨鐘山,有“千雲非一狀”的鐘山雲霞,故有“菱洲山嵐”的美名。四為梁洲,梁洲為五洲中開闢最早、風景最勝的一洲。一年一度的菊展,傳統而壯觀,故有“梁洲秋菊”的美譽。五為翠洲,翠洲風光幽靜,別具一格。長堤卧波,綠帶燎繞。蒼松、翠柏、嫩柳、淡竹,構成“翠洲雲樹”特色。
  玄武湖五洲之間,橋堤相通,別具其勝。玄武湖公園水、陸交通獨具特色。水面上有快艇、自娛艇、豪華渡輪等;陸地上有法國式小火車,乘坐舒服,視野開闊。
  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長約10公里,佔地面積437公頃,水面約368公頃。湖內有5個島,把湖面分成四大片,各島之間有橋或堤相通,便於遊覽。湖水深度不超過2米,湖內養魚,並種植荷花,夏秋兩季,水面一片碧綠,粉紅色荷花掩映其中,滿湖清香,景色迷人。
  玄武湖古名桑泊,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在岩漿侵入體和斷層破碎的軟弱部位,經過風化剝蝕發展而成的湖盆,接受鐘山西北的地表徑流,歷史上的湖面要比現存的廣闊得多。
  玄武湖方圓近五里,分作五洲,洲洲堤橋相通,渾然一體,處處有山有水,山異,終年景色如畫。而玄武湖歷史上曾有過“五洲公園”之稱,公園五洲之格局於世界五洲之格局,似乎在寓意著五大洲,人民團結的美好前景的同時象徵著金陵人的博大胸懷和好客。
交通
  南京火車站對面可乘遊船到玄武湖公園。304路到玄武湖解放門(台城),游1路,1、3、8、22、25、28、30、33、35、38、52、56路車到玄武湖公園
最佳旅遊時間
全年皆宜
節日
金陵燈會,梅花節,爬城頭,上巳節,六朝燈展,菊展

總統府


概述
總統府,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朝初年曾是歸德侯府和漢王府。清朝為江寧織造署、江南總督署、兩江總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均以此為“行宮”。1853年3月太平軍佔領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興建了規模宏大的太平天國天朝宮殿(天王府)。清軍攻破南京后,焚毀宮殿建築,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兩江總督署。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劉坤一、沈葆楨、左宗棠、張之洞、端方等均任過兩江總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后,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處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政權 ──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4月,臨時政府結束,在這裡成立了以黃興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 ;1913年“二次革命”中,又成為討袁軍總司令部,黃興、何海鳴先後任司令。
1913年至1927年,這裡先後成為江蘇都督府、江蘇督軍署、江蘇將軍府、江蘇督辦公署、副總統府、宣撫使署、五省聯軍總司令部、直魯聯軍聯合辦事處等機構。軍政主官有程德全、張勛、李純、齊燮元、盧永祥、馮國璋、孫傳芳、楊宇霆、張宗昌等人。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不久,即于9月移駐這裡辦公。1928年10月,國民政府實行"五院制",辟國民政府東院(東花園)為行政院辦公處,國府西院(西花園)為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和主計處。至1937年11月,譚延闓、蔣介石、林森先後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宋子文、蔣介石、陳銘樞(代理)、孫科、汪精衛先後任行政院長 ;李濟深、何應欽、朱培德、蔣介石、程潛先後任總參謀長;陳其採為主計長。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后,國民政府先後成為日軍第16師團部和偽維新政府行政院,以及汪偽政府的立法院、監察院和考試院;國府東院成為偽交通部、鐵道部等機構;國府西院成為偽軍事參議院。
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后,這裡仍為國民政府所在地。東花園成為國民政府社會部、地政部、水利部和僑務委員會;西花園則成為國民政府主計處、軍令部,總統府軍務局、首都衛戍總司令部。
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李宗仁在"行憲國大"分別當選總統和副總統后,國民政府改稱總統府。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總統府。從此,揭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
南京解放后的近50年中,總統府一直作為機關的辦公場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機關單位陸續搬遷,並於1998年在總統府舊址之上,開始籌建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經過精心的規劃和五年的建設,至 2003年已初具規模。目前,博物館總佔地面積為9萬平方米,共分三個參觀區域。中區(中軸線)主要是國民政府、總統府及所屬機構;西區是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秘書處和西花園,以及參謀本部等;東區主要是行政院舊址、馬廄和東花園。一系列展館和史料陳列,則分佈在這三個區域中。
今天,總統府正以諸多保存完好的近代中西建築遺存,國內獨一無二且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珍貴的文物和史料,風景優美的自然環境,以及近30000平方米的休閑服務區,熱情地歡迎來自全國和海內外的佳賓。

明孝陵


概述
介紹:
  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被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位於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現存下馬坊、大金門、碑亭、石獸、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大石橋、享殿、方城和寶城等古跡。自下馬坊至方城,縱深2.62公里,當年圍繞的紅牆周長22.5公里,植松10萬株,養鹿千頭,陵前還專設“孝陵衛”,派萬名士兵守衛。
    明孝陵神道從下馬坊起,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門、紅門和西紅門(此兩門已毀)、四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到石刻止。800米長的神道石刻,頗為壯觀。前半段兩側立石獸6種12對,依次是:獅、獬、駱駝、象、麒麟、馬,每種4只,兩立兩卧。石獸盡端立石望柱(又稱華表)一對,過此折向北,列石翁仲8軀,文臣武將各四,分立道旁。孝陵石人、石獸均為整塊石料雕鑿而成,體量高大,生動粗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經典之作。
開放時間: 7:00~18:00
交通
乘游2、3路、20路車可達
最佳旅遊時間
春、秋二季最佳
節日
金陵燈會,梅花節,爬城頭,上巳節

南京長江大橋


概述
  位於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是一座我國自己設計建造的雙層雙線公路、鐵路兩用橋,1968年12月29日竣工。
  上層的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
  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餘為引橋,公路引橋採用富有中國特色的雙孔雙曲拱橋形式。公路正橋兩邊的欄桿上嵌著200幅鑄鐵浮雕,人行道旁還有150對白玉蘭花形的路燈,南北兩端各有兩座高70米的橋頭堡,堡內有電梯可通鐵路橋、公路橋及橋頭堡上的瞭望台。堡前還各有一座高10余米的工農兵雕塑。南堡下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公園。
  南京長江大橋共有9個橋墩,最高的橋墩從基礎到頂部高85米,底面積約400平方米,比一個籃球場還大。正橋的橋孔跨度達160米,橋下可行萬噸巨輪。整座大橋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壯觀。尤其是晚上,橋欄桿上的1048盞泛光燈齊放,橋墩上的540盞金屬鹵素燈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晝,加上公路橋上的150對玉蘭花燈齊明,橋頭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盞鈉燈使大橋像一串夜明珠橫跨江上。
交通
乘12、15、67、69、307路可達大橋公園,往浦口、大廠去的郊區公交車過大橋。小型客車過橋費10元。

夫子廟


概述
介紹:
     即孔廟,始建於宋,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以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牆為照壁,全長1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八,這裡舉行夫子廟燈會,熱鬧非常。
    1985年,南京市政府修復了夫子廟古建築群,還改建了夫子廟一帶的市容,許多商店、餐館、小吃店門面都改建成明清風格,並將臨河的貢院街一帶建成古色古香的旅遊文化商業街;夫子廟既恢復了舊觀,又展現了新容。
    夫子廟建築群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明遠樓是貢院內樓宇之一,位於貢院中間,原是用來監視應試士子的行為和院落內執役員工有無傳遞關節的設施。“明遠”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的意思。樓下南面曾懸楹聯,系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並題:“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餘。”從聯中也可看出明遠樓設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外牆嵌《金陵貢院遺跡碑》,記述了貢院的興衰歷史。
    如今這裡是南京最著名的步行商業街區,也是最具老南京風味的地方。
交通
 乘游2、游4路,1、7、31、40、301路車在夫子廟站下,乘2、4、16、33、44、49路車在長樂路站下。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概述
介紹: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坐落在南京江東門,是侵華日軍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同胞葬地。為悼念遇難同胞,南京人民于1985年修建了紀念館,1995年又進行擴建。該館佔地面積2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物採用灰白色大理石壘砌而成,氣勢恢宏,莊嚴肅穆。是一處以史料、文物、建築、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特大慘案的專史陳列館。
  該館共分為外景展區、遺骨陳列、史料陳列三個部分。外景展區由群雕、立雕、浮雕、標誌碑、紀念碑、詩碑、贖罪碑、枯樹、斷垣殘壁、遇難者名單牆、綠樹草坪等諸多景觀,構成了生與死和悲與憤為主題的紀念性墓地建築風格。外形為棺槨狀的遺骨陳列室內,陳列著建館時從“萬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難者遺骨,是侵華日軍大屠殺的鐵證。
  呈墓穴形狀且半地下的史料陳列大廳內,陳列著1000余件珍貴的歷史照片、文物、圖表和見證資料,採用燈箱、沙盤、泥塑、油畫、複原景觀、多媒體觸摸屏、電影電視等現代陳列手段,再現南京大屠殺的悲慘歷史,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者的血腥暴行。
  該館成為國際間祈禱和平與歷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交通
  乘游4路,7、29、37、39、41、80、82、92路車可達

中山陵


概述
介紹:
    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
    音樂台在中山廣場南面。舞檯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開放時間: 7:00~18:30
交通
乘游1、游2、游3可達,9路車也可到達   
最佳旅遊時間
四季皆宜
節日
金陵燈會,梅花節,爬城頭,上巳節

南京


概述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與北京、西安、洛陽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自公元229年東吳孫權遷都南京以來,歷史上先後有10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會”之稱。
    古老的秦淮河玉帶般蜿蜒舒展,站立橋頭,眼前宛然是歷史在悠悠流過;點綴兩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靜如處子,似在幽然傾訴;鐘山、棲霞山迤邐悠長,“神龍”般延續著千年的守衛;金陵古城默然而立,城內的滄桑繁華刻寫著它的年輪。
    南京文化古跡遍布,從中可以探尋歷史的源頭:中山陵依山而建,結構嚴整,觀之而生一股浩然之氣;夫子廟建築群古色古香,漫步其間,讓你體味明清時代的市井繁榮;中華門氣勢宏偉,設計巧妙,置身城內,壁壘森然,耳邊似有戰馬嘶鳴;此外還有靈谷寺、石象路、三國東吳所築石頭城遺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以及革命紀念地雨花台等,引人遐思無限。
    古老悠久的文化遺產,現代文明的經濟都市,與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觀構成了南京獨特的園林城市風貌。
簡稱:寧
區號:025
郵編:210000
位置:位於江蘇省西南部的長江下游,北連江淮平原,東南臨長江三角洲,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
面積:全市面積6597.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00.85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總人口近670萬。
區劃:南京是江蘇省的省會,轄區跨長江南北兩岸,包括11區2縣,11區即玄武區、白下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下關區、浦口區、六合區、棲霞區、雨花台區、江寧區;2縣即溧水縣、高淳縣。
交通
航空: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距市區35公里,走機場高速公路,行車45分鐘。機場大巴車費25元。市內各四、五星級酒店及主要三星級酒店均開通了機場專線。
    機場班車:市區往機場方向始發站在中山南路客運站(地址:中山南路400號)內,坐地鐵或公交4、7、37、40、62路到三山街站下,或坐公交35、38、100路在升州路下,公交23路在新橋或評事街下即可。6:00-19:00 每半小時一班,中途不停靠。機場往市區方向在機場一樓到達廳門口發車,19:00以前停靠雨花廣場、中華門長途汽車站、水西門、漢中門、草場門等站點,終點站為上海路,19:00以後中途不停靠中華門長途汽車站而停靠金宇飯店,其餘停靠站點和19:00前的班車站點一致。發車時間為每日首個航班旅客到達后30分鐘內至當天最後一個航班旅客到達,間隔時間視航班和客流量情況而定,最多不超過30分鐘。機場承諾如果在飛機起飛前兩小時乘上市區至機場的班車,因班車原因導致誤機,機場將賠償機票改簽或退票的差額損失。
    為方便到上海國際機場的旅客出行,南京還開有到上海機場的班車,一日四班,經停虹橋機場,終到浦東機場。其中中央門汽車站發車三班:6:30、12:30、23:30發車,金陵飯店發車一班:9:00發車。
鐵路:
    南京是華東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京滬、寧銅、寧啟鐵路在這裡交匯,有南京、南京西、南京南3個客運站。從南京始發的列車大部分由南京西站開出,途經南京的列車大多數停靠南京站。南京南站(中華門站)有始發蕪湖、銅陵的短途旅客列車,寧銅線上的普快列車也多停靠該站。
    2005年10月,南京新火車站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新的火車站站房包括地下1層,地上3層,總建築面積41000平方米。站房一層西端為行李房,中部為售票大廳,設有32個售票窗口和8個應急售票窗口,東端為軟席候車區、貴賓候車室;二層為進站大廳、普通候車室、母嬰、軍人、“158”(要我幫)工作室等專用候車室;三層為普通旅客候車室。旅客進出站與進出機場相似,採用“高進低出”流線,進站可以乘車通過高架環形車道直達二層平台進入候車大廳,地下出站大廳與地鐵南京站、計程車站及停車場相連。
    京滬鐵路滬寧段已實現公交化,從南京到上海的新空調特快城際列車最快僅需2小時17分,基本可以做到隨到隨走。滬寧城際特快列車絕大多數在南京站停靠(包括南京西發出和終到南京西的列車),但仍有兩趟滬寧城際特快列車是直達南京西站的,南京站不停。
    南京市區的主要車票預售點有:鼓樓售票處(中山路366號鼓樓郵政大廈一樓營業廳內);建達大廈(虹橋與山西路之間);西康路33號(省委招待所禮堂內);藍色快車(進香河路9號102室);洪武路283號(省中旅航服公司內);大廠區新華路527號(揚子石化票務中心內)。
水運:
    南京是中國黃金水道——萬里長江航線上的最大的內河港口,萬噸級輪船可終年通航。每天都有長江客輪往返于重慶、漢口、南京和上海之間。南京港客運站位於下關江邊路北首,毗鄰鐵路南京西站,公交游4路、10路、31路、34路、302路直達。輪船客運問訊電話:58805501。
公路:
    南京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公路交通樞紐之一,以南京為中心,有滬寧(上海-南京)、寧連(南京-連雲港)、寧通(南京-南通)、寧合(南京-合肥)、寧馬(南京-馬鞍山)、寧高(南京-高淳)等6條高等級公路呈放射狀通往本省及周邊的上海、安徽、浙江等省市。全市有8個長途汽車客運站和虹橋旅遊汽車站,其中,南京(中央門)長途汽車站是全省發車規模最大、客流量最大的客運站,寧滬快客多由此站發出,從6:20-19:30,每20-30分鐘就有一班車發往寧滬沿線五市(鎮江、常州、無錫、蘇州、上海),車型以沃爾沃等豪華大巴為主。
附表中遺漏了,地址:馬群萬家樓118號,電話:84358507,主要為“丹陽、鎮江、句容方向的配載客運”;(附南京各主要長途汽車站一覽表)。
內部交通
公交車:
    南京市公交車均為無人售票,普通車單一票價1元,空調車單一票價2元。詳細線路見南京市區主要旅遊公交線路一覽表。
    南京市公交車編號規律:1-159路為市區線路;301-318為市區支線,採用小型巴士;801-820為市區的夜宵線;游字開頭的為市區旅遊線;601-631為浦口區、六合區公交線;區字開頭為江寧區內公交線,夜字開頭為江寧區內公交夜宵線;文字線路為連接市區和郊區的郊區線路。
計程車:
    主要車型為捷達,桑塔納,富康,起價8元/3公里。超過3公里,每公里單價2.4元,夜間為2.7元。不過南京計程車的等候時間不計費,純粹按照里程數來計算。
    南京有不少租車公司,價格依車型不等,如最大的中北汽車租賃公司:普桑車為220元/日;豪桑車為260元/日,日基本里程300公里。
地鐵:
    2005年9月開始,南京開通新的地鐵線路,地鐵首班車6:30,周一至周四末班車22:00,周五至周日邁皋橋至小行段兩端末班車延至晚22:30,小行至奧體段仍為22:00。間隔10分鐘,票價2元起,最高4元。其中地鐵一號線已經貫通站點由北向南依次為:邁皋橋、紅山動物園、南京火車站、新模範馬路、玄武門、鼓樓、珠江路、新街口、張府園、三山街、中華門、安德門、小行、中勝、元通、奧體中心。
歷史
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紀年表
朝 代
在南京建朝年代
都城名稱

229--280
建 業
東 晉
317--420
建 康

420--479
建 康

479--502
建 康

502--557
建 康

557--589
建 康
南 唐
937--975
金 陵

1368--1421
應 天
太平天國
1853--1864
天 京
中華民國
1912
1927--1949
南 京
近代風雲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代表在靜海寺議和,在下關江面的英艦上籤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稱天京。
1864年,清軍攻入天京,太平天國滅亡。
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孫中山退職。
1913年,黃興在南京響應孫中山先生討伐袁世凱,即二次革命。
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開始其對中國長達22年的獨裁統治。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屠殺30萬南京平民。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由陪都重慶遷回南京。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蔣家王朝覆滅,“十朝都會”南京由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文化
     秦淮河是南京西南面的一條主要河流,全長110公里,是萬里長江的自然支流。秦淮河分為內河和外河,內河是古稱“六朝金粉”的“十里秦淮”最繁華的地帶。“漿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在明清時代,秦淮河一帶成為王公貴族的紙醉金迷之地,“畫船簫鼓,晝夜不絕”,上演了不少凄艷哀絕的風流韻事。明末清初,秦淮河畔還出了幾個深知亡國之恨的名女子,諸如李香君、董小宛等,如今您走過大石壩街的李香君故居——媚香樓,幽古之情油然而生。
    秦淮河的特色尤在夕陽西下,皎月東升之時,畫著一種名為“七板子”的小船,淡藍色的欄桿,空敞的艙,艙前甲板上,擺兩張藤編椅,可以談天望遠,顧盼兩岸景緻,在槳聲汩汩中,細細領略那晃蕩著薔薇色的歷史秦淮河的滋味,墜入歷史的夢幻之中,談論《桃花扇》精彩的情節,神往六朝金粉景象,仿佛又重見當年畫舫凌波笙歌徹夜的繁華。
    現如今南京的秦淮河又恢復了往日的神韻,兩岸粉牆黛瓦,裝點一新,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各種酒樓、茶莊、小吃、排檔充斥兩岸,伴著陣陣流行音樂,聞著從岸邊飄來的陣陣花香,令人著實有一種迷醉,若能雇一條小船,讓搖櫓女帶您乘著夜色去游十里秦淮,無疑是人生難得的樂事。
最佳旅遊時間
      南京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3℃,年降水量1106.5毫米,6月中旬-7月初為梅雨季節。南京以前有“火爐”之稱,7-8月極端最高氣溫有 時高達40℃,一般也在35℃左右,不過南京近年來成為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市區綠化率超過30%,因此夏天到南京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夏熱冬寒”是南京較 之其它江南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顯著氣候特徵,通常12月份下雪機會最多,如果您有緣在南京遇上大雪,那也是令人神往的,江南的雪景更顯嫵媚動人。
節日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在夫子廟舉行的“金陵燈會”始於六朝,盛于明清,經久不衰。每年2月28日-3月18日,正值梅花盛開之時,“南京國際梅花節”的舉辦地——東郊梅花山是中國四大賞梅勝地之一。
    此外,南京地區小有特色的民俗活動還有正月十六的“爬城頭”、三月初三“上巳節”、四月初八“郊區廟會”、還有立夏、立秋、重陽、冬至及除夕都別有特色。能有幸在這裡過上一個節日也是不錯的享受!
金陵燈會
    燈節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或上元節。南京燈節前後歷時10天,初八上燈,十八落燈。明代燈節最盛,從笪橋至評事街,魚龍紛沓,五光十色。屆時老少看燈,萬人空巷。後來集中掛燈區移到了夫子廟一帶,至今每到燈節這一帶仍很熱鬧。舊時講究“上燈元宵落燈面”,是說南京人燈節期間的食俗。
梅花節
    在南京的民間節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舉辦的梅花節,是南京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每年此時,梅花盛開之際可謂是南京人最高興的日子,屆時東郊的梅花山上幾千棵梅花競相開放,有成千上萬的南京人湧向梅花山賞花、觀景,鐘山腳下萬里人海花香,蔚為壯觀。
爬城頭
    爬城頭在正月十六。每年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覽勝,俗話叫“走百病”、“踏太平”。過去遊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寶(中華)、通濟四城門。現在只有聚寶門(中華門)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氣回陽,外出走走,換換新鮮空氣,煥發精神,對身體不無好處。
上巳節
    上巳節是農曆三月初三。南京有民謠道:“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戴無錢用,女人一戴糧滿倉。”這天人們采薺菜花煮雞蛋,傳說可治頭痛。上巳節始於六朝東晉,人們把薺菜花掛在門頭、鍋灶上或床上,婦女則把薺菜花戴在頭上,藉以消災滅難。

江蘇


概述
     江蘇,簡稱蘇,位於我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介於東經116o18'-121o57',北緯30o45'-35o20'之間,位居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西連安徽,北接山東。
     江蘇省際陸地邊界線3383公里,其中與安徽接壤線最長,達1673公里。全省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06%,列全國第24位。
     江蘇總人口7438萬人,居全國第5位,人口密度為725人/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之首。現設13個省轄市。
     江蘇跨江濱海,平原遼闊,水網密布,湖泊眾多。海岸線954公里,長江橫穿東西425公里,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公里。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蘇北灌溉總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條。全國五大淡水湖,江蘇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澤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還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平原、水域面積分別占69%和17%,比例之高居全國首位。低山丘陵面積占14%,集中分佈在西南和北部。連雲港雲台山玉女峰是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江蘇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降雨年徑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間。本省地處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上游,長江橫穿本省南部,江水系本省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有太湖、洪澤湖、高寶湖、駱馬湖、微山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運河、淮沭河、串場河、鹽河、通榆運河、灌溉總渠和通揚運河等各支河,河渠縱橫,水網稠密。本省平原地區廣泛分佈著深厚的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下水源豐富。全省地下水總量對農灌具有開採意義的是徐淮淺層水約29.57億立方米/年,供墾區及海塗開發,人畜飲用的沿海深層地下水5.85億立方米/年。
     本省地跨華北地和揚子准台兩大地質構造單元,有色金屬類、粘土類、建材和稀有金屬類、特種非金屬類礦產是江蘇礦產資源的特色和優勢。目前已發現的礦產品種有133種,已探明儲量的65種,其中建材、粘土等34種單礦儲量列全國前十位,鈮鉭礦、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氣等8種礦產保有儲量列全國第一位。
     江蘇野生動物資源為數較少,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約有850多種,尚有可利用和開發前途的野生植物資源600多種。水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東部沿海漁場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呂四、海州灣等四大漁場,盛產黃魚、帶魚、鯧魚、蝦類、蟹類及貝藻類等水產品。內陸水面有2600多萬畝,養殖面積1200萬畝。有淡水魚類140余種,是全國河蟹、鰻魚苗的主要產地。被稱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魚、銀魚、白蝦,都是水中珍品。
     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糧食、棉花、油料等農作物幾乎遍布全省。種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種260多個,蔬菜80多個種類、1000多個品種,江蘇蠶桑聞名全國,名茶有“碧螺春”等。鳥類主要是野雞、野鴨,沿海有丹頂鶴、白鶴、天鵝等珍稀飛禽。
     江蘇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水秀美,風光旖旎,加上歷史悠久,城市密集,文化發達,人文薈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遍布全省各地。
     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蘇州城,享有"東方威尼斯"之美稱,城內小橋、流水、巷深、人家,充滿水鄉情調。江蘇的水兼江湖河海之美,長江橫穿東西,江面遼闊,一瀉千里。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連雲港海闊天空,太湖煙波浩瀚,洪澤湖碧波萬頃,揚州的瘦西湖,南京的玄武湖、莫愁湖,徐州的雲龍湖,溧陽的天目湖等都是著名的遊覽湖泊。江蘇的名泉極多,有"天下第一泉"鎮江中泠泉,"天下第二?無錫惠山泉,"天下第三泉"蘇州虎丘憨憨泉;南京湯山溫泉;東海湯廟泉等。江蘇的山雖不高,但多負盛名。南京鐘山、清涼山,鎮江北固山、金山、焦山,句容和金壇交界處的茅山,南通狼山,蘇州天平山,吳縣的靈岩山,徐州雲龍山和連雲港的花果山等等。
     江蘇流域和古老的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之一,武進春秋淹城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地面城池遺址。連雲港將軍崖上的石刻岩畫反映了原始社會農業部落的生活。孔望山上佛教摩崖石刻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還早200年,堪稱"神州第一窟"。徐州東南部獅子山西漢楚王陵氣勢恢宏,漢兵馬俑表情生動,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是繼咸陽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陶俑和臨潼秦兵馬俑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棲霞山的千佛岩有“南國雲崗”之譽。南京的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淮安城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徐州淮海戰役烈士陵園。
     古都名城和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名勝古跡如此集中和眾多,以及特別的江南風姿,使江蘇成為全國七個重點旅遊省之一。目前全省共有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省級森林生態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9個省級名勝區和29個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南京、蘇州、揚州、鎮江、徐州、淮安、常熟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地方特色與特產
     地方特產:江蘇特產風味多姿多彩,琳琅滿目。有殼薄色清,個大體肥,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連雲港東方對蝦"。有生產上百年歷史,色濃味鮮,香而微甜,酸而不澀的鎮江香醋。我國10大名茶之一,綠茶中的佼佼者--碧螺春茶。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南京板鴨是以高郵、邵伯及當地的麻鴨為原料腌制而成的,其以肉嫩、膘肥、脂白食之味美而聞名。河湖產品有"太湖三珍"太湖珍珠、太湖銀魚和蒓菜;長江三鮮:鰣魚、刀魚(又稱鱭魚)、河豚。陽澄湖的大閘蟹被譽為"蟹中之王"。泰興黃橋鎮的"黃橋燒餅"、和橋老油豆乾以及揚州的富春包子,蘇式糕點,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廟的小吃等都是江蘇有名的風味食品。 江蘇的傳統民間工藝品形式多樣,許多藝技堪稱一絕。我國"三大名錦",江蘇占其二,南京雲錦,蘇州宋錦。無錫惠山泥人,傳統產品"大阿福"是它的代表作。宜興紫砂陶瓷,揚州玉雕,蘇州刺繡,南通風箏,揚州漆器,常州梳篦,南京雨花石,東海水晶,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等手工藝品都展現了江蘇燦爛的傳統文化。
     地方佳餚:江蘇菜餚主要由淮揚(淮安、揚州)、金陵(南京)、蘇錫(蘇州、無錫)、徐海(徐州、連雲港)等四大地方風味組成。江蘇菜擅烹制鮮活淡水產品,選料精細,講究刀工,工藝精湛,造型精美,以燉、燜、煨、蒸、燒等方法為多,調味重清鮮,善用糖,醇和宜人。其中淮揚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又稱維揚菜、揚州菜。傳統的淮揚菜有:將軍過橋、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乾絲、清燉狼山雞、三套鴨、肺湯等。金陵風味代表菜有:鹽水鴨、美人肝。蘇錫風味的傳統菜有:松鼠魚、無錫肉骨頭、叫化雞、清燴鱸魚片、太湖銀魚。徐海風味菜有: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等。
交通
    鐵路:江蘇鐵路交通發達,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兩條鐵路幹線經過境內。除此之外,還有新長鐵路,寧蕪鐵路、寧啟鐵路、寧西鐵路(在建)、寧連鐵路、沿海鐵路(在建)等。規劃在建中還將有京滬高速鐵路、滬寧城際軌道交通、寧杭城際軌道交通。 京滬鐵路南京至上海段為中國最繁忙的鐵路之一,高峰時段平均每5分鐘就有列車通過。
     航空:截至目前為止,共有9個機場,分別為: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無錫機場、蘇州光福機場、常州奔牛機場、南通興東機場、鹽城機場、徐州觀音機場、連雲港白塔埠機場、如皋機場。
歷史
     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分江南省(明南直隸布政使司)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取江寧、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蘇是《尚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徐、揚兩州的一部分。
 
  江蘇地域和古老的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之一。從遠古時代起,在江蘇這土地上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四五十萬年以前,江蘇境內就生活著丹徒“高資猿人”;在距今四萬至一萬年前,“泗洪下草灣人”、“丹徒人”、“溧水人”、“宜興人”等遠古居民,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廣大區域,分佈著許多原始的氏族部落。從淮安青蓮崗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炭化小米,吳縣草鞋山文化跨越中發現的炭化秈稻、粳稻、大米、野生葛纖維織成的羅紋葛布線片以及“桿欄式”房屋建築遺存,崑山千墩、吳縣張陵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大批史前玉器琮璧文化來看,江蘇境內古人類創造的文化位居當時其他地區的前列。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遼源


概述
      遼源市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城市。盛產大豆、水稻等糧食作物,東豐、東遼兩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森林片片、樹種繁多,鬱鬱蔥蔥,東豐、東遼兩縣是國務院命名的百萬畝人工林先進縣。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2%,珍稀植物有5科7種。人蔘栽培和人工養鹿、養蠶有著悠久的歷史,東豐縣是中國的梅花鹿之鄉,"馬記鹿茸"馳名海內外。煤炭、石灰石、大理石、硅石、硅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金、錳等貴重金屬也有相當的儲量。水利資源頗豐,跨松花江、遼河2個流域3個水系,流長在10公里以上河流有56條。
      遼源地區雖開發的年代較晚,但自然景觀及近代史跡較多,可開發利用的旅遊資源較豐富。其中,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20處。自然和人文景觀有東遼河源頭碑亭、壽山、龜山、龍首山公園、南照山公園、楊木湖度假區、八一湖旅遊區、石驛古棧道、東豐皇家鹿苑、東豐龜島旅遊度假區等。龍山公園橫卧市中,園內亭台樓閣,畫棟飛雲是人們觀光、遊覽的好地方。環境優雅、設備齊全的遼源賓館就座落在此,隨時恭候遊客的光臨。龍頭水庫旅遊區、楊木水庫旅遊區山清水秀、別具一格,是景色怡人的風景區。
遼源市位於吉林省中南部。距長春100千米,距瀋陽200千米,距哈爾濱300千米,距大連港500千米。周邊分別與四平市、吉林市、梅河口市、遼寧省西豐縣相鄰。屬低山丘陵區,平均海拔為250—400米,地理概貌為“五山一水四分田”。
總面積5125平方千米。
總人口125萬人。
市人民政府駐龍山區。
郵編:136200。
行政區劃代碼:220400。
區號:0437。
行政區劃:
遼源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
遼源市    面積5125平方千米,人口125萬人(2004年)。
龍山區   面積 257平方千米,人口28萬。郵政編碼136200。
西安區   面積 172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136201。
東豐縣   面積2522平方千米,人口41萬。郵政編碼136300。縣人民政府駐東豐鎮。
東遼縣   面積2174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136600。縣人民政府駐白泉鎮
 
交通
遼源市交通、通訊事業較為發達。"四梅線"鐵路橫穿全境,有快車直達首都北京,公路四通八達,高等級公路把遼源與外地市連接的更加緊密,經長營高速公路到長春機場只需1個半小時,經哈大高速公路到大連港只要7小時,到瀋陽桃仙機場只需3小時。全市電話程式控制交換機容量已達10萬門,國際國內長途電話以數字轉輸為主,開通了電腦網際網路絡系統,國際國內的溝通方便快捷。
最佳旅遊時間
遼源市屬半濕潤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寒暖交替,天氣變化較大,升溫迅速、乾燥;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溫涼短暫,多晴好天氣;冬季嚴寒乾燥而漫長。
最佳旅遊時間為秋季。
節日
東遼縣“人文、生態”旅遊節
以“自然風景觀光、人文古跡觀光、生態農業觀光為主要內容的八條特色旅遊專線62處旅遊景點(區)全部向遊人開放。

太王陵


概述
  太王陵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 , 始建於公元 391年。是現存高句麗王陵中唯一確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
  好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壇階梯石室墓 , 早年被盜 , 幾經兵燹戰亂 , 階壇傾頹。光緒年間 , 墓上出土大量的蓮花紋瓦當和文字磚。磚的側面有模壓陽文“願好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羅振玉先生著《好大王陵磚跋》收入《唐風樓金石文字跋尾》一書(1908 年)。池內宏著《通溝》中著錄及照片。 I984年 , 集安市博物館清理太王陵環境時 , 出土一批蓮花墳瓦當和文字磚。
  根據墓上出土多件□願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文字磚,以及蓮花瓦當的年代 , 陵墓的建造年代 , 斷定此墓為好太王的陵墓。墓東北 200 米為好太王碑。
  好太王名安 , 亦稱談德 , 公元 391 年即位 , 公元 412 年棄世 , 在位 22 年。好太王統治時期是高句麗國家政治、經濟、軍事重要發展時期 , 好太王碑記載 : □恩澤洽于皇天 , 威武振被四海 , 掃除不佞 , 庶寧其業 , 國富民殷 , 五穀豐熟。口好太王一生東征西討 , 開拓疆土 , 是高句麗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代表性人物。
  1990 年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集安市博物館對太王陵的墓室進行了清理 , 同時對陵墓的結構進行了調查研究 , 有一些新的發現和認識。
  好太王陵的方壇構筑前曾下挖 80 厘米的基槽 , 奠基 90 厘米 , 由於一千六百多年的地層變化 , 方壇基部變動較大 , 邊長 66米左右 , 近於正方形 , 殘高 14。8 米 , 方向近於正西(263度-265度)。
  經過調查清理髮現 , 太王陵的內外結構與將軍墳略有不同 , 太王陵目前可見 16 級階梯 , 第一級階壇由 5 重修琢工整的石條壘砌 , 頂部修築墓室 , 東西 2。95 米 , 南北 3。25 米 , 藻井上部石條稍內收 , 蓋頂石系一整塊長園形石板頭長徑 8。4 米,短徑 5 米,厚 0。8 米 ,墓室高 3 米 , 墓道長 5。3 米,寬 1。85米 。
  墓室內置一座兩坡水硬山式石槨,經修復,石槨長 2。4米,寬 2。7 米,高 2。05 米。石槨內並排兩座石棺床,長 2。2 米、寬 1 。2米 , 中間無空隙 , 四周邊緣突起。石槨用沉積頁岩精磨而成,呈綠、蘭、紫三色 , 各部由榫卯結構結合 , 西側槨山牆開門 ,兩扇石門 , 通向墓道墓門。
  好太王陵是高句麗王陵喪葬制度的綜合載體 , 在考證王陵的史料極度匱乏的情況下 , 對於研究高句麗王陵結構、喪葬制度 , 建築理念等信息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了解好太王統治時期的社會政治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價值。
 

國內城


概述
  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在西漢玄菟郡轄地內建立了地方政權,號高句麗。初期都城為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縣五女山山城),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今集安市),同時築尉那岩城(后稱丸都)。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移都平壤前的425年間,國內城一直是高句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國內城地處鴨綠江中游右岸的通溝平原上。北有禹山,東有龍山,西有七星山,是東北亞地區中世紀時代城址中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築城牆的平原城類型的都城址,保存下來的城牆依然堅實牢固而又不失美觀莊嚴,都城風範猶存。
  考古發掘證實,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之前,這裡已有戰國末至西漢初的土築城垣,應是漢代玄菟郡轄下的一座城邑。現有石質城垣是高句麗遷都後於公元3世紀所建。國內城略呈方形,方向為155度,東牆長514米,西牆長699米,南牆長749米,北牆長779米。周長2741米。內外兩壁全部以長方形石或方形石條壘砌。下部砌成階梯形,逐層內收。每隔一定距離構築馬面,四角設有角樓,以提高防禦能力。由於年代久遠,幾經維修,部分城牆已失去本來面貌。現存城垣寬7~10米,最高處3~4米原有城門6處。南北各一處,東西各兩處。民國10年重修三座門:東曰“輯文門”,西曰“安武門”,南日“襟江門”。此後,其餘三座門全被封堵。
  我們見到的城牆,大體有三種構築方式。
  第一種採用修琢工整的長方形或方形石材,大小相近,適中,壘築嚴謹,橫行平直,縫隙均勻,石面略向外凸出。直觀整齊舒服,這是高句麗時期保留下來的牆段。
  第二種的石條大體上呈方形和長方形,大小規格不同,雖經修琢,橫行排列不平齊,縫隙中有小石塊填補,較前一種欠整齊規則。這是後來維修的部分。
  第三種用自然石塊壘砌,未經修琢,石塊及不規則,橫豎無行列可言,這是民國年間修補的。1947年,民國時期修築的城牆大多毀於戰火。
  由於年代久遠,城內沒有保留下來高句麗時期的地上建築。近年來,在配合城市改造建設中做過一些考古發掘,得知國內城地下確保存有相當數量的高句麗遺存。結合調查情況推測,宮殿地位於今市政府、檢察院附近,西南方有寺廟一類建築,曾出土過大量瓦礫、和陶片完整的鎏金銅佛。城東及城北,出土成排的礎石、磚瓦等建築遺跡、遺物,還出土過鎏金箭頭、白玉耳杯、陶罐、陶壺、陶臼等珍貴文物,應為貴族居住址或官署。
  高句麗遷都后,國內城作為“別都”,列高句麗三京之一。仍不失其重要地位。唐代,國內城為安東都護府之哥勿州駐地。後為渤海西京所轄的桓州,遼代仍為桓州。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輯安(今集安)建治后,以國內城為中心形成了集安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五盔墳五號墓


概述
  五盔墳五號墓為石室壁畫墓。覆斗形封丘 , 周長 120 米 ,高 5 米。
  抗日戰爭時期 , 此墓曾被掘開。日本學者有著錄 , 稱之為“通溝 17 號墓”或“四葉冢”。 1962 年春 , 吉林省博物館對其進行了清理。
  五號墓的墓室低於地平面3~4米 , 由墓道、甬道、墓室構成。方向 158 度 (東南)。
  墓室由修琢工整的石條砌築,平面呈長方形 , 東西 4。37米 , 南北 3。56 米。 四壁高 2。18 米。梁枋以上作兩重抹角疊澀藻井 , 上覆蓋頂石, 墓室舉高 3。94 米。
  墓室內置三座石棺床 ,東西並列 , 中間為一整塊花崗岩石材修鑿而成 , 兩邊石棺床緊靠東西兩壁 , 各由一大一小兩塊石材構成。
  墓室四壁、藻井、棺床及甬道兩壁繪有精美的壁畫。壁畫直接繪在平整的石壁上。先以纖細的墨線或紅線起稿 , 然後設色 , 有紅、褐、綠、黃、白、粉紅等顏色 , 最後以濃重的墨線勾勒定稿。顏色均為礦物顏料 , 以動植物膠調合而成。至今仍很鮮艷。
  甬道兩壁各繪一力士 , 面向墓室 , 手持弓箭和綮戟, 足踏蓮台 , 護衛墓室及主人棺槨。
  南壁被甬道分為兩部分 , 各繪一朱雀 , 紅勝如火 , 展翅修尾 , 相對而立於蓮台之上。
  北壁玄武,一條大蛇纏在一隻大龜上,兩首相對。蛇身有黃、綠及紅褐色格紋,龜背為紅褐色,無甲紋。
  東壁青龍 , 南向騰飛 , 龍身為黃、綠、紅褐色 , 以黑色斜方格勾勒鱗紋 , 四肢飾白羽。墓室壁畫中共有龍 39 條 ,形體、顏色大體相同。
  西壁白虎 , 身著白色 , 墨線勾出虎皮紋 , 亦南向作飛撲姿勢,與青龍相對稱。
  朱雀、玄武、青龍、白虎 , 並稱四神,亦稱四靈。是遠古時潮 , 人們對天上 28 顆星宿構成四組圖象的稱謂。戰國至秦漢墓葬及建築中常有四種形象的磚、石、瓦當等。人們以為是上天為正四方而派出的神靈。因此有南朱雀、北玄武、東蒼龍、西白虎之說。
  藻井部分以神仙、羽人、飛天、伎樂仙人為主。最典型的是第一重抹角石的四幅畫。從東北角開始 , 為伏羲女媧 , 皆人首龍身 , 一為男相,手捧日輪 ; 一為女相 , 手捧月輪。是人類起源傳說中的始祖。東南角為一牛首人 , 手執禾穗在前。據文獻記載 , 神農氏牛首人身 , 教人以五穀。后隨一羽人 ,手持火把 , 或為燧人氏 , 教人用火。南方正中一人扶車輪 ,手持槌子敲打 , 旁邊一人在樹下鍛鐵 , 同為傳說中人物 , 應該是造車的羲仲父子形象。西北角繪一乘龍仙人 , 頭戴平天冠 , 衣著袍服 , 後面有一人乘飛廉 , 手持旗幡為儀仗 , 似為傳說中的黃帝。
  高句麗王室貴族壁畫墓的壁畫內容 , 經歷由早期現實場景向晚期宗教神靈理念的演進 , 藝術風格從初創時的樸實寫實到成熟期的誇張寫意 , 其繪圖技法、情景構思無不顯示出高句麗民族視角獨特的審美觀點、匠心獨具的藝術創造力 , 達到了藝術形式與思想內容的和諧統一 , 是中世紀東北亞地區壁畫藝術成就的重要標誌。
  五盔墳五號墓是高句麗晚期壁畫墓的代表作之一 , 豐富多彩的壁畫題材 , 是高句麗民族底蘊在藝術追求上的充分顯示,其中也透射出對中原文化繪畫傳統的借用與改造 , 鮮活民族特色中處處透出濃厚的中原文化的繪畫風韻。神仙、奇獸等題材 , 是對戰國秦漢以來中原文化流行繪畫式樣的再改造 ; 四神、蓮花、火焰紋等圖案則是汲取了東漢至魏晉時期的道教、佛教等宗教藝術表現形式的營養。不僅如此,道、佛等宗教意識隨著高句麗的發展 , 對朝鮮半島和東北亞一些地區的宗教和祭祀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高句麗壁畫


概述
  一提起中國古代壁畫藝術 , 人們立刻想到中國西北的敦煌。確實,敦煌的繪畫藝術是人類文明的見證 , 是世界美術史中的瑰寶。然而 , 在中國東北邊陲 , 在滾滾的鴨綠江畔 , 也有一座壁畫藝術的寶庫 , 那就是高句麗故都--集安。至今 , 集安保存著世界上最多的高句麗文物古跡 , 包括山城、陵墓、碑石、上萬座古墓和眾多的出土文物 , 構成令世界矚目的洞溝文化。其中 , 古墓壁畫為世界繪畫藝術的一座豐碑。據《三國志·東夷傳》 記載 , 高句麗人深受中原影響 , 對修墳建墓十分重視 , 並有厚葬的習俗 ,“金銀財幣盡于送死 ”。
  在高句麗權貴的墳墓中 , 除陪葬品之外 , 常常繪有五彩繽紛的壁畫 , 所用的材料多半是礦物顏料。同時在壁畫上還鑲嵌珍貴的夜明珠、寶石等等 , 這在中華壁畫史上也是罕見的。集安 1966 年曾有 11280座古墓 , 到 1983 年普查時 , 尚存 7627 座。高句麗壁畫主要分佈在洞溝古墓群中 , 分佈範圍東西長 20 公里 , 南北寬 3 公里 , 這裡還不包括距市區 20公里以外的長川一、二、四號墓。至今 , 已發現 20 座古墓中有精美的壁畫,還發現一座書法墓--墨書長文墓。由於沒有普遍考察 , 對一些墓沒有清理髮掘 , 可能一些墓內還有壁畫。
  集安古墓壁畫完成於公元 3 年至公元 427 年 , 高句麗遷都平壤之前。眾所周知 ,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開始鑿建敦煌莫高窟。由此推算 ,集安高句麗壁畫創作時間與敦煌早期壁畫創作時間基本相同 , 或更早一些。只是敦煌莫高窟歷經北魏、北齊、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代 , 歷時千載 , 相繼鑿建 , 現保存壁畫 4。5 萬多平方米。而集安古墓壁畫 , 由於高句麗遷都平壤、戰亂和封禁 , 長達1500多年一直埋沒在亂石荒草之中 , 直到 1949 年全國解放之後 ,我國考古工作者才對集安壁畫認真清理和保護。集安壁畫儘管蒙受 1500多年的歷史塵埃 , 遭受到人為和自然的災害, 但它仍像一顆明珠放射出燦爛的光華。
  集安古墓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 , 基本可以分成三種。早期和中期的壁畫 , 拙樸、雅氣 , 充滿靈性 , 十分貼近現實生活 , 流露出一種天真和幽默 ,好似一部形象的歷史長卷, 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高句麗民族的鄉土鄉情和社會風貌。在這些壁畫上, 人們可以看到:貴族和妻妾宴飲 , 廚房中廚師在烹魚炒肉。喜愛舞蹈的高句麗人排起長隊 , 頭戴羽飾, 揮動雙臂, 跳起集體舞, 或者表演獨舞。市集上的表演更熱鬧 , 在大樹下有耍猴的,表演幻術的, 玩雜耍的。摔跤是高句麗人喜愛的體育活動。大力士們身著短褲 ,赤膊上陣, 雙方各將頭壓在對方肩上 , 手抓對方腰帶, 奮力搏鬥, 還有老人助興。貴族出行, 有車輦, 有隨從。高句麗人信奉儒、道、佛 , 夫妻一 同前去拜佛。農家小院十分安靜, 牛欄里拴著牛。狩獵是高句麗最喜愛的活動 , 不論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 都把射獵看成生活的必需。狩獵者有的騎馬 , 有的步行 , 有的彎弓回首, 瞄準奔鹿, 有的射中猛虎 , 猛虎逃竄 ,獵犬窮追不捨。茂密的山林中 , 野豬、熊、虎、鹿、狍子、兔、雉雞、鼬鼠……在出沒。策馬持弓的武士和兩乘牛車正準備運送獵物。爭戰和擴大疆土是高句麗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 雙方將軍身披鎧甲 , 頭戴兜鍪(móu盔), 戰馬也披著鐵甲 , 兵刃相加。雙方的步兵也撲打在一起。戰勝者舉刀砍殺俘虜, 被俘者跪在馬前 , 引頸待斃……。
  集安古墓壁畫除了上述反映生活風俗的內容之外 , 還有極大一部分是神話傳說和宗教內容 , 特別是晚期的壁畫 , 這種內容佔了主體。其中描繪四神的壁畫較多。朱雀、玄武、青龍、白虎 , 這四方之神, 在一些古墓中成了中心主題,獨佔四壁。流暢的線條,對比的色彩, 誇張的形象 , 神秘的氣氛 , 體現出高句麗畫師的技藝更加純熟 , 筆法更加洗練和生動。此外 ,須彌座上的佛祖、菩薩群像、護法獅子、童子、蓮花等宗教內容也出現在壁畫中。更為引人入勝的是 , 伏羲、女媧、神農氏、飛天、乘龍仙人、駕鶴、仙人、伎樂人、造車的奚仲、神力士和日月星辰也出現在壁畫上。這一現象 , 正好說明 , 高句麗文化與炎黃文化一脈相承。高句麗壁畫另一個特點是裝飾圖案。主要有 “王”字連續花紋 , 蓮花圖案 , 環紋圖案等等。這些圖案簡潔明快 , 富麗高雅 , 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集安高句麗壁畫 , 不僅內容豐富 , 色彩鮮艷 , 技巧高超 , 同時自成體系 , 有一個從早期、中期到晚期的發展過程 , 充分顯示出它的藝術價值。除壁畫數量上不如敦煌之外 , 在繪畫內容、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 , 繪畫技巧和繪畫材料上, 都不在敦煌之下 , 談及中國古代壁畫藝術時 , 如果說,“西北有敦煌 , 東北有集安”, 這樣評價並不過分。
 

長川一號墓


概述
  長川一號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壁畫墓。它坐落在集安市區東北 20 公里黃柏鄉長川東村北山坡上 , 村南 300 米是鴨綠江。這座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組成。用工整的花崗岩石條砌築,白灰抹平。長川一號墓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其前室、后室和四壁藻井,甬道兩壁石門正面以及棺床表面 , 均彩繪壁畫。大部分壁畫形象清晰 , 色澤艷麗 , 內容新穎。
  前室四壁上方以赭色單線畫界格與頂部藻井隔開 , 甬道口赭色的寬頻影做門框。四壁下均塗赭色 , 寬 28 厘米。西壁為墓道中穿 , 南北兩側壁各繪一力士 , 今多剝落。東壁為甬道中穿 , 南北兩側各繪一雙手置腹恭身侍立的守門人 , 略側身向甬道。南壁畫面多脫落 , 僅存中部和靠兩端部分。今可見通壁被三道橫向的赭色界格區分為四個界格。由上而下第一二界格較窄 , 分別給男女歌手、侍從和群舞場面 , 均面向後室 , 第三界格稍寬 , 似為進饌 (zhuan) 圖 , 亦向後室。第四界格壁畫蕩然無存。
  北壁是壁畫內容最豐富的一部分 , 大致可分成上下兩部。上部繪百戲伎樂 , 下部繪山林逐獵 , 兩部之間沒有界線 , 景物彼此交錯。上部的百戲伎樂的畫面 , 是圍繞著墓主人與賓客一起在樹下欣賞猴戲為中心展開的。在壁畫的右部偏上方有一棵大樹 , 樹下有兩個戲猴者 , 其一跪在樹榦左側 , 另一戲猴女子在樹榦右側,墓主人在樹榦的左側安坐在黃色高凳上 , 僅見黑色冠頂墓主人身後立一雙手持傘的男侍和一手持白巾的女侍 , 女主人腿下蹲一黃犬 , 犬后一侍女牽一匹高大的白馬。馬後有一伸腿坐地的異族老人驚愕回首凝視後面騎馬疾馳的兩人。在兩人下邊有一追逐奔跑的白犬 , 大樹右側的是賓客 , 臉頰豐腴, 蓄髭鬚頭戴折風 , 賓客后立二男侍 , 在猴戲場景的左側,繪有兩組與舞蹈相關的場景 , 表現出舞蹈也是墓主人生前喜愛的表演。下一組右上方為男子獨舞 , 獨舞者前面有一跪坐地下撫琴女子。獨舞場景上邊有三個準備登場的演員 , 一男二女。
  此外 , 在北壁上部的左端上方和右上角還穿插一些伎樂百戲相關的圖像。如右上角有一表演竿頭戲者 , 其後有一散發魔術師 , 右手揮一根棒 , 以一圓輪置方庭上為遮掩道具表演幻術。上部有一左行進的曲蓋車輦 , 車前為高鼻的異族女子 , 還有一女子執雙轅拉車 , 北壁左上角繪兩個體格強健的男子奮力競技。右方畫二人。相追逐。 下方畫一組戲馬的異族人。北壁的下部以山林圍獵內容為主 , 畫面左端有一棵樹,根下部以剖視的手法畫一寬敞的樹洞 , 洞內有一蹲伏的黑熊。右端以數條曲摺椅色的寬頻描繪山巒 , 還間或畫幾棵小樹 , 簡練、生動地展示了圍獵的空間環境。
  圍獵圖可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是佔據畫面右半的馳逐獵隊。第二部分畫在樹洞旁邊 , 是三個向右實行包抄的獵手。第三部分在獵隊和獵手之間的是各種倉惶奔突的野獸。畫面生動地表現了山林世界在內這場圍獵中所經歷的驚駭 , 巧妙地渲染了圍獵的聲勢。圍獵圖的左上角畫有夾擊野豬的場景 , 一頭綠色膘壯的野豬 , 臂中一矢 , 驚惶奔突。一乘白馬馳逐獵手強弓搭箭在后緊逼, 野豬前面有徒步獵手奮舉長矛刺向張口的野豬。右上角繪一騎馬隻身弋獵的獵手。在此場景的下邊一獵手在山阜後邊拉弓搭箭偷襲兩隻安詳棲息的狍子。惜形象多已漫漶。在隻身弋獵場景的右側,一獵手右臂上停立一獵鷹在其前方 , 另一獵鷹正追逐一隻驚竄雉雞。北壁的全部場景展現了當年高句麗的生活、風俗和長於圍獵的特點。
  長川一號壁畫墓是一座重要的高句麗貴族墓葬 , 這座墓葬的視野攝取了一百多個人物形象。展現了高句麗社會生活風貌和濃重的佛教氣息 , 墓中的禮佛圖是迄今發現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所僅見的,為研究佛教在高句麗流傳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壁畫雖經歷一千五百多年的風雨剝蝕,依然完好,色彩鮮明。被列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將軍墳


概述
  將軍墳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的陵墓 , 建於公元5世紀初 , 長壽王繼位之時。
  將軍墳早年被盜。清同治末年 , 中原災民出關謀生 , 進入長白山封禁區 , 見此墓宏偉壯觀 , 以為鎮守邊關的將軍之墓 , 訛傳之為“將軍墳”。
  將軍墳北依龍山 , 西靠禹山 , 東南有鴨綠江 , 前面是開闊的坡地 , 朝向好太王碑 , 遙望高句麗王都國內城。地勢優越 , 建築恢宏。
  據文獻記載 , 高句麗共經 705 年,28 代王。其中 , 應有18座王陵分佈在集安洞溝古墓群中。將軍墳是現已確認的王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屬於方壇階梯石室墓。外觀呈截尖方錐形 , 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將軍墳是用精琢的花崗岩石條壘砌。底部近於正方,邊長 31。58 米, 以上有七級階梯 , 由 22 層石條逐層內收構成。墓高 12。40 米。用石條 1100多塊。
  墓室從第三級階梯築起 , 墓道口開在第五級階梯。方向 230 度 (西南)左右。墓室長寬各 5 米 , 高 5。5 米 , 室底順置一大一小兩座石棺床。蓋頂石為一塊巨大的花崗岩石板 ,重約 50 余噸。墓頂部邊長 13。2-13。7 米 , 每邊有 20 余個孔洞 , 原有欄桿及墓頂建築。于土中曾清理出一批筒瓦、板瓦、 蓮花紋瓦當和鏨有“條一”“條六”字樣的鐵鏈等建築構件。
  將軍墳系用巨大石條中間填充河卵石構築 , 自身重量產生向外的張力。為抵消張力 , 保證其穩固 , 每面由重 10 余噸的 3 塊巨石倚護 , 現存 11 塊 ( 後面中間缺少一塊 ) 。
  這些巨大的石條 , 都是從 22 公里以外的採石場運來。一千五百多年前 , 缺乏運輸和起重工具 , 高句麗工匠運用冰上運輸、滾木、填土斜坡等辦法 , 把石條一塊一塊運來 , 又一塊一塊地壘砌上 , 需要付出極大的艱辛和努力。將軍墳的建造 , 充分反映出高句麗人的聰明才智。
  將軍墳曾有一個很廣闊的陵園和墓域。在保護維修中 , 曾發現南面約 60 米處有一涵洞 , 將墓頂和墓室的滲水排出。 在將軍墳的東北部 , 有一排東南一西北向的陪冢, 現僅存一座 , 為階壇石室墓。西南200 米有祭祀遺址 , 面積 5 公頃。
  長壽王十五年 (公元 427 年)高句麗都城南遷平壤。人們常常提出疑問 , 將軍墳是否是長壽王陵。我們從高句麗王陵建築樣式 , 形制演變規律及出土的瓦、瓦當、鐵鏈等文物 ,均可證明將軍墳為公元 5 世紀初建造。高句麗王是在即位后修建陵墓的 , 長壽王亦如此。高句麗遷都是由於高句麗勢力的發展趨向 , 經濟、文化重心的轉移所至。長壽王遷都之時, 將軍墳已然竣工,不會再起陵墓 , 只好死後歸葬。而國內城既是故都 , 又是重要城市 , 歸葬是完全合理的。同樣的個案,在中原地區屢見不鮮。
  將軍墳陵園設計完美 , 石造工藝精細考究。堪稱高句麗積石結構陵墓的巔峰之作 , 亦是絕世之陵一自此之後石造陵墓不再見諸高句麗王陵。
 

好太王碑


概述
  好太王碑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亦稱廣開土王碑,或廣開土王陵碑。
  好太王碑建立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是用一整塊角礫凝灰岩稍加修鑿而成,略呈方柱形。這種石料多見於集安的良民和上下活龍一帶的鴨綠江邊。好太王碑高6.39米,幅面寬1.34~2.0米不等。高句麗工匠們修鑿成形以後,將它立起來,然後書寫、鐫刻。四面環刻漢字碑文,共付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損空刻,共1775個字。碑文為漢字,大小在9-10厘米左右,為方嚴厚重的隸書,也保留部分篆書和楷書,形成一種方方正正的書法風格,是我國書法由隸入楷的重要例證之一。
  好太王碑文大體主分三段內容。
  第一段記敘了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聖德。口口口口命駕,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我連葭浮龜"。應聲即為連葭浮龜,然後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
  據此,多數學者認為高句麗始祖鄒牟王出自北夫余,(扶余是以現吉林市為中心的兩漢時期最強盛的民族政權)高句麗始祖由扶余南下至渾江流域的卒本川(現桓仁五女山城)創立了高句麗政權。
  好太王名談德,是故國壤王的兒子。"生而雄偉,有倜儻之志"。公元391年,只有18歲的高安繼承王位。公元,412年,昊天不吊,卅有九,宴駕棄國。"公元414年,即"甲寅年九月廿九日乙酉,遷就山陵。"謚號"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
  好太王在位22年,高句麗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碑文記載,"庶寧其業,國富民殷,五穀豐熟"。為了紀念好太王一生的功業,銘刻守墓煙戶,立了這塊碑。
  第二段以較大的篇幅,記錄了好太王一生東征西討,開拓疆土的戰事和軍事活動。
  公元395年,王以碑麗不歸口口,躬率往討。
  公元396年,王躬率水軍討伐殘國。
  公元398年,教遣偏師觀帛慎土谷,因便抄得莫斯羅城,加太羅谷男女三百餘人。
  公元399年,百殘違誓,與倭和通,王巡下平穰。
  公元400年,教遣步騎五萬,往救新羅。
  公元404年,倭不軌,侵入帶方界,王躬率征討。
  公元407年,教遣步騎五萬,攻打百濟。;斬煞盪盡。
  公元410年,王躬率大軍討東夫余。
  碑文中主要是對百濟和倭的討伐戰爭,同時救援新羅。百濟和新羅是朝鮮半島南部,洛東江以西以東的兩個國家。倭則是日本列島上的古代國家。倭人多次渡海到朝鮮半島侵擾新羅、百濟,並與百濟聯兵向高句麗南部邊境進犯。因此,好太王親率大軍打敗倭寇,征服百濟,奪得百濟64座城,1400多個村子。
  公元396年,好太王討百濟,退倭寇之戰,為出師有名,碑文刻下了原因,這就是有名的"辛卯年"條,在第一面第八行下部和第九行上部,百殘、新羅,舊是屬民,由來朝貢。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每破百殘、新羅,以為臣民。
  過去釋文中,大都將"每"釋作"海"。同時在斷句、解釋上也有較大的區別。至今國內外學者也有很大的分岐。
  好太王的一生,攻城略地,表現了強大的武功,將碑文和有關文獻結合,可看出其戎馬生涯的全部。當然,碑文不記好太王失利之戰,並不是說從來未打過敗仗。另外,碑文中的"步騎五萬",恐有誇大成分。儘管如此,碑文中記載的史實,可信程度高,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第三段銘刻了好太玉的守墓煙戶,國煙30,看煙300,共330家。國煙的身份比看煙的身份略高些,其比例關係為以一帶十,成為高句麗社會什伍制度的縮影。
  同時,還鐫刻了好太王存時教言與守墓制度等,對於研究高句麗的社會生活及王族喪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初康乾之世,長白山區被封禁二百多年。好太王碑被淡沒在荒煙浸草之中。清光緒三年(1877年),桓仁設縣,書啟關月山發現了好太王碑。百多年來,人們捶拓,考釋,研究,好太王碑在國際上已成為一種專門學科。不斷掀起研究的熱潮。
  好太王碑是現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麗考古史料。好太王碑的發現,確認了自中世紀以來為世人遺忘的高句麗文明及中心之所在,在東北亞考古遺跡中佔有重要地位。
 
 

丸都山城


概述
  位於集安城北的高山上 , 與國內城相距 2。5 公里 ( 千米 ) 。是高句麗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它既是國內城的軍事守備城 , 又曾作為高句麗王都使用 , 在高句麗歷史發展進程中起過重要的作用。丸都山城與國內城相互依附 , 互為都城 ,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築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 , 為世界古代都城史書寫下了壯麗的篇章。
  丸山城始名 “尉那岩城”。文獻記載 , 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於國內 , 築 “尉那岩城”建安二年 ( 公元 197 年 ), 高句麗與同臣屬於曹魏的公孫氏政權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戰爭 , 高句麗潰敗 ,國內城被毀。建安三年( 公元 198年) 高句麗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擴建尉那岩城 , 修築大型宮殿 , 尉那岩城更名為丸都城。公元 209 年 ,山上王移都於丸都 , 至此 , 丸都山城的整體布局基本完備 , 成為高句麗時期唯一一處以大型宮殿址為核心規劃整體布局的山城王都。
  丸都山城是憑借自然山勢的走向構築城垣 , 城牆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險峻處築低矮城垣或不築,山脊平緩處 , 高築城垣 ,使城外高培絕壁 , 防禦能力增強。山城北高南低 ,形若向南傾斜的 “ 簸箕 “。城垣呈不規則的長方形 , 周長 6395米。
  目前,山城東牆,北牆西段,西牆北段保存較好 , 高處可達 4-5 米 , 由 20 余層修琢工整的長方形和方形石條構築 , 結構嚴謹。石材一般長 40-90 厘米 , 寬 20-50 厘米 , 厚 10-30 厘米。自下而上 , 逐層內收 , 上部築有 1 米左右的女牆 , 女牆內壁下部有一排築洞 , 相距 2 米左右。全城有門址 6 處 , 南側谷口處有一處瓮門 , 東北面城牆上各發現兩處門址 , 南牆西部見有一處城門址 , 西城牆上未發現門址。
  丸都城內有泉水兩處 , 一在城西北角 , 一在城東山腳下。在南城門匯于一處 , 注入通溝河。
  城內有地面遺跡 3 處 , 蓄水池一處 , 墓葬 37 座。宮殿遺址在東側山坡下 , 南北長 96。5 米,東西寬 80 米 , 進深作三層階地 , 到處是瓦礫和成排的礎石 。瞭望台亦稱點將台,在南門以北 200 米的高崗上 , 用石塊壘築 , 高 11。75 米,登台可望見通溝平原及國內城。瞭望台北 15 米 , 發現一處戍卒居住址。東南有一蓄水池亦稱“ 飲馬灣”、“蓮花池”北部尚有石砌池壁。城內的墓葬 , 石墳居多 , 大約是山城廢棄后埋葬的。
  高句麗政權建立后,屢受中原政權的冊封,臣屬於不同時期的中原王朝。但隨著中原王朝和高句麗自身力量對比的消長 , 高句麗也多次與中原王朝和周邊地方勢力發生衝突。作為高句麗早、中期都城 , 丸都山城曾發生過多次戰事。公元 28 年 , 高句麗第三代王大武神王十一年秋七月 , 漢遼東軍隊攻伐高句麗 , 直逼都城 , 高句麗王公大臣退守丸都。糧草殆盡 , 形勢危急。左輔乙豆智獻計 , 以池中鯉魚及美酒慰勞遼東軍。使者代大武神王向遼東軍將領謝罪 :“ 寡人愚昧 , 獲罪于上國。致令將軍帥百萬之軍暴露敝境。無以將厚意 ,輒用薄物 , 致供於左右”。漢軍以為丸都城中水草糧食豐足 ,久圍不利 , 於是退軍。
  公元 244 年 , 曹魏正始五年,因高句麗東川王侵擾遼東西安平 , 派遣幽州刺史毋丘儉率兵征討高句麗, 初戰于梁口, 高句麗王敗走,幽州軍隊直追至赤見峴(今麻線鄉板岔嶺一帶 ),“束馬懸車 , 以登丸都 ”, 並刻石紀功。母丘儉紀功碑 1904 年(光緒 30 年)出土于板岔嶺西北天橋溝的山坡上。 碑文所記正是母丘儉征高句麗破丸都山城的史實。
  公元 342 年 , 高句麗第十六代王故國原王重修丸都城 , 並移都於此。不久,燕王慕容皇光率軍攻陷高句麗 , 焚毀丸都城宮殿而去。故國原王以為難能修復 , 再遷回平原城。從此 , 丸都城使逐步衰落下去。
  丸都山城環山為屏,山腹為宮,谷口為門,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念。山城防禦堅固 , 城內卻又寬敞自如 ,環境優美 , 使建築、軍事、生活、生產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 , 首創了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的口簸箕形山城的建築模式。這種因地制宜的創造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 是高句麗民族建築才華、築城理念的充分展示 , 高句麗在丸都山城營造方面的 奇思妙想 , 使其成為中世紀都城建築的傑出範例。
 

集安


概述
       集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公元3年至427年,我國古代少數民族高句麗在集安定都長達425年之久,創造了令人稱羡不 已的輝煌 文明,留下了大量聞名遐邇的歷史遺存。現有高句麗遺址42處,古代城址、關隘8處,古墓群75處,僅洞溝古墓一處就有7000余座,碑碣石刻7 處。
  集安地處吉林省東南部,北與通化市接壤,西南與遼寧省桓仁縣、寬甸縣毗鄰,東南隔鴨綠江與朝鮮相望,邊境線長 203。5公里,是我國對朝三大口岸之一。素有“吉林小江南、國家生態園”之美譽。境內有國家AA級五女峰國家森林公園和雲峰湖旅遊度假區及鴨綠江國家水 利風景區、老虎哨旅遊度假區等旅遊景點,是集自然秀色、人文古跡、邊境風光為一體的旅遊城市。
  集安發展旅遊業有四張王牌,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試 點市。集安的思路是以世界遺產地品牌為首,以秀甲塞北的自然風光為輔,內聯長白山、瀋陽、新賓的國內游,外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平壤、妙香山、開 城、板門店等地的國際游。先後成功舉辦了“全國政協‘三下鄉’”、“集安建縣100周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2000周年”、“中國首屆高句麗文化 節”、“長白山五女峰金秋楓葉節”等重大節慶活動。
  千年風雨古城,今朝終見彩虹。位於長白山下,鴨綠江畔,歷盡世事滄桑的世界文化遺產地--集安境內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自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地后,這座傳載著中國古代北方少民族遺跡的邊境古城,從此地走向世界,再露崢嶸。
地理坐標:東經 125°45′-126°30′、北緯40°52′-41°35′。集安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東南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鴨綠江相望,北部與通化縣、通化市、白山市毗鄰,西南部與遼寧省寬甸、桓仁兩縣接壤。東西長80千米.南北寬75千米。
總面積3408。18平方千米。
總人口226583人。
郵編:134200
代碼:220582
區號:0435
行政區劃:
全市轄4個街道、9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團結街道、黎明街道、通勝街道、城東街道、青石鎮、榆林鎮、花甸鎮、頭道鎮、清河鎮、台上鎮、財源鎮、大路鎮、太王鎮、麻線鄉、涼水朝鮮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