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旅遊
世界各地旅遊景點介紹
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舊址
概述
介紹: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舊址在沙洲壩白屋子。和中央政府相距約1公里,是一棟磚木結構的農村民房。1933年4月,紅軍總政治部從葉坪遷此,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和軍委機關報《紅星報》主編鄧小平在此辦公和居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舊址
概述
介紹:
中共中央政治局舊址在沙洲壩下霄村。是一磚木結構瓦房,前後2進,均有廂房。1933年中共臨時中央叢上海來瑞金后,博古(秦邦憲)等在此居住和辦公。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坪舊址群
概述
介紹:
葉坪舊址群在瑞金市區東北。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1931年9月28日,毛澤東、朱德指揮根據地軍民粉碎敵人一、二、三次“圍剿”后一此領導各項工作,鞏固和發展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現供參觀的有:毛澤東和朱德舊址、中央工農民主政府舊址、紅軍檢閱台、紅軍烈士紀念塔、博生堡、公略亭等。其中磚木結構的舊祠堂,為1931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蘇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和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會址,大會閉幕後則為中華蘇維埃政府總辦公廳。辦公廳后的草坪有紅軍檢閱台,原為竹木塔的便台,1933年改為土木結構,長征后被毀,1955年按原貌恢復。大革坪中心的紅軍烈士紀念塔,高10余米,呈子彈形,1933年8月1日動工,1934年2月2日舉行揭幕典禮。塔上有毛澤東、博古(秦邦憲法)、朱德、周恩來、項英等的題詞,塔前用煤炭鋪著“踏著先烈的血跡勇敢前進!”的標語。草坪東的博生堡,高約10余米,為紀念寧都起義的領導人趙博生而建,門首“博生堡”為朱德所題。草坪北的“公略亭”系彭德懷所題,為紀念著名紅軍將領黃公力而建。博生堡及公略亭同在1933年8月動工,1934年1月底落成。瑞金革命遺址為全世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陽橋
概述
介紹:
武陽橋在瑞金市武陽鎮。為橫跨錦江的一座木橋。橋頭有一株百年古樟,周圍風景如畫。1934年10月紅軍北上抗日時,武陽人民特地搭起此橋,讓紅軍迅速渡河,並在橋頭與紅軍灑淚相別。故此橋被稱為“長征第一橋”。1949年8月,當解放大軍來到武陽鎮,人們又站在橋旁迎接親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洲壩舊址群
概述
介紹:
沙洲壩舊址群在瑞金市區西南。頭枕觀音山,背靠鵝公山,地勢十分險要。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華蘇維埃政府從葉坪遷此辦公。現供參觀的有:中華蘇維埃政府總辦公廳及毛澤東、張聞天、謝覺哉舊居和紅井、中華蘇維埃政府大禮堂、列寧小學等遺址。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在此召開了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並選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211人組成新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禮堂
概述
介紹:
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禮堂在沙洲壩老此同時茶亭,與新茶亭隔崗相望。佔地1531平方米,上下兩層,可容2000餘人。1933年8月始建,12月底落成,土木結構。大禮堂後面建有防空洞。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通過了修正的憲法大綱及各項決議、決定,選舉了毛澤東為首的新的中會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1934年10月18日,紅軍北上后,禮堂被敵破壞。1956年按原貌修復,陳列當年大會的珍貴文物資料。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柏地戰鬥舊址
概述
介紹:
大柏地戰鬥舊址在瑞金市區北30公里大柏地、杏坑村一帶。是瑞金通往寧都必經之地,四面環山,地形險要。1929年2月10日于11日,毛澤東、朱德和陳毅親自部署和指揮紅四軍在此消滅了尾迫之敵劉士毅部,俘虜團長蕭致平、鍾桓以下800餘人,繳李800余支,為紅四軍進到贛南閩西以來的首次大捷。當時杏坑村一帶戰鬥最激烈,房屋的牆壁上留下很多彈痕。毛澤東《菩薩蠻·大柏地》詞中寫有:“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1968年,杏坑改名前村。現開放的彈洞壁,是前村劉樂津的一棟有一百余年歷史的普通民房,當年戰鬥中留下的彈洞今仍清晰可見。大柏地戰鬥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石山
概述
介紹:
瑞金地處武夷山脈中段,境內群山環抱,峰巒相望,河流縱橫,構成了眾多秀麗迷人的自然景觀。自古有“綿江八景”之說,其中以省級“八大自然風景名勝區”之一的羅漢岩為代表,這裡以“奇山、邃谷、怪石、幽泉”為最,景色清幽,氣候涼爽,誠所謂“泉飛晴亦雨,雲覆暑猶寒。”風景區內有“試劍石、蠟燭峰、撒珠泉、千丈崖”等十二處佳景,景區內的陳石水庫,猶如玉帶飄動,湖光瀲灧,倒映山川。這裡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紀游詩文,是集歷史文化、宗教、觀光度假于一體的旅遊勝地。另外還有綿江浸月、筆架凌霄及雙獅岩等多處勝地
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
概述
介紹:
三百山位於江西省安遠縣東南部邊境。東鄰尋烏縣,地跨濂江、風山、鎮崗、新園四鄉。三百山是東江的發源地,是香港同胞飲用水的源頭。1993年5月經國家林業部批准建設為國家森林公園,規劃公園面積7236公頃。
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屬中山高丘地貌,中山逶迤、重巒疊嶂、危崖奇石、峰奇石異。山內滿谷縱橫,溪流密布,劍河深澗,水秀瀑雄。三百山及其附近300多平方公里山地上森林茂密,古木參天,巨藤倒掛,遮天蔽日。111科661重木本植物在其中爭奇斗妍,400余種野生動物在林內生息繁衍。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集山勢、林海、瀑布、溫泉四大自然風景奇觀為一體,山水林石俱美,原始、古樸、清寂,一年四季氣候溫涼,舒適宜人。
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現已發現景觀、景點68處,其中一級景點10處、二級景點27處、三級景點31處。氣勢恢弘的福整壙瀑布被人們稱之為“東江第一瀑”,怪石嶙峋的旱峰灘被譽稱為“東江第一灘”,東風湖青山拱翠,俯影沉碧;九曲十八灘灘潭密接,步移景換,知音泉危崖聳立,雙瀑對鳴,實為天下絕景;三疊瑤池三瀑三潭,遠絕塵寰,真正人間仙境。玉兔思凡、神龜飲泉、雙獅逐鹿......等一系列峰石景觀形神具備,惟妙惟俏;杜鵑鬧春,紅楓迎秋,百鳥爭鳴,虎嘯猿啼等動植物景觀鉗子百態,各有千秋。林海日出、竹林彎月一曠一幽,令人心馳神往;雲霧雨雪、彩虹、雨凇樹掛瞬息萬變,使人留連往返......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九連山
概述
介紹:
九連山遊覽區距離龍南縣城88公里,地處南嶺山地東段,面積4000多公頃。遊覽區內地貌複雜,從海拔280米的丘陵至海拔1434米的九連山主峰黃牛石,山巒起伏迭嶂,溪谷縱橫曲折。1981年經省政府批准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九連山由於沒有受到第四紀冰川的直接破壞,一直保持著比較穩定的溫暖濕潤性氣候。保護區內森林茂密,古老殘遺植物繁多,原生性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密布,是我國亞熱帶東部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完整的典型地區。這裡不乏珍稀的樹木,如伯樂樹、杜仲、銀杏、鵝掌揪、觀光木等,屬國家第一批保護樹種。在這豐茂的森林中,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其中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就有華南虎、雲豹、白鷳、水鹿、金貓、巨蟒等12種。
九連山自然保護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其綺麗多姿態的森林風光,清新幽靜的山林美景,四季宜人的氣候條件以及豐富多彩的動植物資源,成為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考察研究的理想場所,更是人們森林探險、尋求刺激的旅遊勝地。
客家土圍
概述
介紹:
土圍子在我國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它是客家人所創建的一種聚居形式。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地區南遷而來的民眾。由於地理條件較差,生活艱苦,再加來自當地土著人的威脅,他們只有依靠集體才能求得生存,這就使得他們不得不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房屋建築也就一直保持著從遠古流傳下來的獨特建築形式——土圍子。這種居住形式、既為一個父系大家族的所有成員提供了居所,又在遇到與外族械鬥或戰亂時、保護了這一大家族的生命財產安全。土圍子形式多樣,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圍牆用三合土拌河石整築而成,非常堅固,牆壁上還配有外小內大的槍眼,只要將大門一關,土圍子就成了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了。
龍南是客家土圍最多,保存較為完好的地方,現存100多個。在武當鎮,還出現了l0多座土圍連成一片的圍屋群,場面非常壯觀。如今多數土圍已不住人了,但土圍子卻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風情,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光。此外,在這裡,你還可以欣賞到樸實無華而又獨具韻味的漁鼓道情,品嘗到清香誘人、美味爽口的客家磨齋。
東風湖景區
概述
介紹:
位於森林公園西部入口處,包括東風湖及兩岸山地,面積約1100公頃。東風湖是一座狹長的山間水庫,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50—120米。湖水清澈寧靜、倒影沉碧,兩岸青山滴翠,綠樹相掩。遊人可乘 船進入公園,飽覽青山兩岸的秀麗風光,觀賞“江西第一河灘”—旱峰灘。湖周圍主要景點有將軍椅、將軍岩、三仙廟、觀音送子、旱峰灘、王婆牧馬和情侶樹等。
欣山鎮
概述
介紹:
欣山鎮是一個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鎮,現為安遠縣城所在地。它是欣I山鎮遊覽區的中心,也是三百山遊覽區的中轉站、集散地。這裡景點主要有無為塔、永鎮橋、龍泉山森林公園、水清岩、蓮花洞等。
無為塔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造型獨特、建築精巧、金鈴寶頂、飛檐掛鈴更具特色。塔身為六面九層,高約20米,塔內有螺旋形階梯直通塔頂。遊人登塔,如龍鑽空入九霄,登立樓頂、古鎮風彩盡收眼底。
水鎮橋建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二墩三孔,飛椽鴟吻,遠眺如彩虹飛架,上橋如入亭台樓閣。全橋長60米,寬5米。整個橋身,找不到一顆釘子,此為古代橋樑建築之奇觀。
龍泉山森林公園位於欣山鎮北郊,公園佔地5000余畝,規劃建設9個功能區,30個景點。是踏青攬勝、登高懷遠的好去處。這裡長年山青山秀、四季鳥語花香。1943年任贛南行署專員的蔣經國先生曾在此避暑工作三個月,並在龍泉山道觀手書“行怡避暑”字匾。龍泉山道觀即萬壽官,位於龍泉湖畔,佔地1637平方米,由主殿、廂房、游廊、石階構成。
情侶樹
概述
介紹:
在景區東南部的山林之中,上岸約15米處、兩樹相距50厘米左右,一松一荷、臂膊相繞,猶如一對相親相愛的情人在熱烈擁吻。傳說古時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與一勤勞忠厚的男子相親相愛,但由於門不當、戶不對,他倆相約以死來抗爭,死後,他倆就化作了這種對情侶樹,成就了他倆“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的願望。
三疊瑤池
概述
介紹:
位於源頭附近,面積476公頃。山體以花崗岩、板岩為主、侵蝕切割特別劇烈,溪澗落差極大,形成眾多奇麗的瀑布、其中以望天瀑落差最大、近200米且山勢險峻、水量充沛、溪流飛泄而下,有如白虹貫日,氣勢磅礴。又以三疊瑤池瀑布最為絕美。古樸奇特的懸崖、清碧如鏡的深潭,飛瀉的玉翠珠簾,罕見奇妙的瀑布彩虹、仿若仙山瑤池,神佛境界。巨石浮於溪谷之間,石峰飛峙兩岸之上。型奇特,似仙人、似猛獸、似飛鳥、似鬼神、有動有靜,有起有伏,變幻莫測。溪流飛瀑,奇峰異石,飛藤古樹,野花枯木,織成一幅清涼沉寂,原始自然奇妙無比的畫卷,仿若人間仙境。在靠近小河的源頭處,一條飛練有如一道白色閃電從深山峽谷中飛奔而下,被三個巨型石階斷為三疊,形成三個連環瀑,三條瀑布下各有一個形如巨盆的深潭。碧潭四面開闊,潭邊石床平坦整潔,錯落有致。最後一瀑落差達50米,秋冬時節,玉瀑如練,陽光初照,瀑布前剎時五彩繽紛,一彎彩虹垂懸于瀑布水簾之上,隨風飄浮流動,如夢如幻異樣神奇。潭中之水,碧綠如玉,甘甜若蜜,恰似天上的瓊漿玉液,喝上兩口,渾身清爽、疲勞頓消。飛瀑折為三疊,瀑下深潭宛若天上瑤池,故稱三疊瑤池。
東江源
概述
介紹:
省級風景區三百山,位於安遠縣城東南部,距縣城15公里,屬國家級森林公園,有33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這裡用丹岩迭嶂、山勢奇異、古木參天、森林茂密、奇花異草爭芳斗艷。有日流量二千多噸的虎崗溫泉,山中有50多處飛瀑,分別注入20多條溪流,溪流彙集成河---東江。是香港同胞飲少的源頭,飲水思源,對香港同胞富有吸引力,是一處很有開發前景的遊覽景區
翠微峰
概述
介紹:
翠微峰位於寧都縣城西北5公里處,翠微峰遠眺色如丹霞、巍峨挺拔、壁立如削、氣勢雄偉,與合掌、仙桃、瑞竹、凌霄、石鼓、三獻、獅子、望仙、伏虎、披髮、蓮花等峰齊稱金精十二峰。諸峰奇麗多姿,首推翠微峰。清初著名散文家魏禧為首的“易堂九子”在此峰頂建館,鑿水施,隱居做學問,名揚四方。群峰之中的金精洞,天然神奇、以峰險、洞幽,泉美而聞名於世,無愧為道家第三十五福地,翠微峰名在奇特,勝在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田村花燈
概述
介紹:
江西贛縣田村素稱“燈彩之鄉”。田村花燈源於唐代,盛于宋朝,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在明代後期逐漸形成三年一屆的中秋花燈節,每逢子、午、卯、酉年分的農曆八月初一出燈,至十五日晚送燈,月夕(中秋)賞燈。廣東的汕頭、潮州,福建的樟州、泉州、普田以及浙江、安徽、湖南等省的香客遊人,屆時長途跋涉,雲集於此,熱鬧空前。清《贛縣誌》記載“市井街坊,皆置布銜空,布天幕海,張燈布下,至夜則燭燈瑩瑩,異彩繽紛,綿延數里不絕……。邑人爭往觀之”。宋代又有詩云:“廣寒懸掛冰晶球,照澈山河大地秋,更有巧燈光燦爛,翻疑不夜在山邱。”可見其規模盛況,並非一般。
田村花燈富有濃厚的地方傳統色彩和時代氣息,通過藝人的不斷發展和創新,賦于了新的內涵和更完美的 製作工藝,使古老傳統的田村花燈,綻放新的光彩。經過歷代的發展和演化,田村花燈集剪紙、 紙雕、彩繪、填綉、擠粉等二十四種民間工藝于一體,有走馬燈、宮燈、提籠燈、枷花燈、 陪襯燈、排樓燈等十二類型;有宮燈式、花蘭式、花瓶式、古亭式、樓閣式、牌坊式、象徵式、花船式、香包式、吊牌式、龍燈式等三十九種花燈形式。形式繁多,多姿多彩,令人眼花 撩亂、目不暇接。
田村花燈不僅 造型奇特,製作細膩,裝飾精巧,而且能夠通過再現人物、景物、鳥獸蟲魚等各種方法,表達 更為豐富的內容和內涵,意境修長,韻味十足,極富感染力,堪稱“江南一絕”。1996年,由田村花燈傳人、民間工藝美術家劉盛涵製作的花燈“國泰民安”榮獲96年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展金獎。同年,他製作的傳統花燈“龍鳳富貴燈”入選中國民協赴以色列二十八屆國際博覽會展出,並予以收藏。
玉帶橋
概述
介紹:
玉帶橋該橋位於虎山中心村、隘高至龍洲的虎山河上,建於清代,結構獨特,其弧形如玉帶飛跨于崇山峻嶺之中,凌架于滔滔激流之上,其墩三孔,層樓式形狀。古代,玉帶橋為信豐通往廣東興寧、和平的交通要道,以結構奇特,氣勢雄偉而聞名于贛、粵、閩等地,留下了“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雲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鎖兩山腰”的讚譽。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案山水閣
概述
介紹:
案山水閣原名文淵閣,在小江鄉案山村西南里許,南向,臨小溪。樓閣用四根木柱砥挺成磚木結構,正方形,四層塔式,青磚砌牆,三合土溝縫,周圍平房構成三合院,第二層至頂層均木屏作牆,每層木梁構架,灰瓦翹檐,每個檐角都掛一隻風鈴。閣頂脊背設雄獅一對,相向戲舞滾球。閣內頂棚油漆彩繪,今雖剝蝕脫落,但仍可窺察當年精湛技藝
神仙寺佛教旅遊區
概述
介紹:
神仙寺佛教旅遊區位於定南縣北面,離縣城3公里。驅車沿小定公路出發,5分鐘便到了神仙嶺。首先映入眼帘的為全長300多米的神仙洞,是全省最長的公路隧道。文革時為突出人定勝天,又曾改名勝仙洞。神仙洞東面即為神仙寺。
神仙寺建於宋代,傳說是風水大師賴布衣與龍婆“爭崐穴”之地,風水俱佳。因建寺時有神仙駐足,故名神仙寺。神仙寺飽經戰火與歲月滄桑,幾毀幾建,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1996年重新擴建。一直以來,它都是贛粵邊境百姓心中的聖地。擴建后的神仙寺主院佔地2500平方米,分前殿和後殿,後殿有大雄寶殿、觀間殿、伽藍殿,供奉著如來佛、觀音菩薩和伽藍菩薩;前殿供有彌勒佛、韋馱菩薩;殿內塑像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後殿左側還設有賴布衣風水文化博覽館,陳列有賴布衣塑像,賴布衣生平事跡介紹圖文五幅和生前用物複製品,前後殿之間有一個放生池。整個神仙寺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香氣繚繞,肅穆莊嚴,吸引著無數客人進香朝拜。
神仙寺右側旁,有一古茶亭,叫“閬風亭”,清代進士鍾一誠曾題一楹聯:且放下歡飲幾杯多少快活,莫著忙笑談片刻無限風流。至今廣為流傳。
神仙嶺主峰千家寨,為贛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水嶺。登上此峰,鱗次櫛比的房屋萬家燈火,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京九接軌點紀念公園
概述
介紹:
96年11月16日11時36分,在定南與廣東接壤的老城鎮,隨著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的一聲令下,在此鋪下最後一排鐵軌,標志著京九大動脈的全線貫通,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且極具開發價值的旅遊產品,縣旅遊局看到了接軌點的潛在價值,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通力配合下,迅速籌建了京九接軌點紀念公園。公園于96年7月動工,97年7月完工,9月通過驗收。至此,2000多公里京九線上唯一的接軌紀念公園初步建成。
現在,當你來到京九鐵路接軌點──老城,一座古典與現代完美融合的紀念公園巍然而立。這就是京九接軌點紀念公園。600多米長的特大鐵路橋蜿蜓而過,大橋下一彎河水如玉帶纏腰,抬頭遠望,接軌紀念塔頂上的不鏽鋼球熠熠閃光,“定南”二字金光閃爍,充滿現代氣息的亞洲第一大“S”型鐵路橋和紀念塔、明代巽塔一起構成公園的主體。鐵道部長韓杼濱題寫的“京九鐵路鋪通紀念”碑廊聳立在中央,點明了公園主題。拾級而上,一座美崙美奐的亭子映入眼帘,這就是迎春亭。寓意迎接春天,企盼春風之意。迎春亭的東面是巽塔。巽塔建於明代,傳說是明朝理學家王陽明在鎮壓“三利農民起義”后,深感此地人心不穩,經查風水,認為定南城是一艘船,經常晚上下贛州,於是在八卦的巽方建一風水塔,象徵河拴住此船,從此太平安定,取名定南。公園建成后,《人民日報》、《羊城晚報》、《江西日報》……等紛紛登載建園消息,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吸引了眾多的客人。現以鐵路博覽館、仿火車造型建築、人造長城為主體的二期工程正在興建之中。
丫山森林公園
概述
介紹:
丫山森林公園距縣城9.5公里,佔地面積3000余畝,森林覆蓋率80%以上,公園內珍貴樹植諸多,有羅漢松、銀杏、竹柏等數十種,有草鹿、穿山甲等幾十種珍稀野生動物。公園內有丫山靈岩古寺、丫山龍山瀑布群等景點。景區景色秀麗,如詩如畫,是一個山、林、泉、寺等自然景觀和諸多人文景觀薈萃的綜合性遊覽地,屬省級風景名勝區。丫山靈岩寺座落於景區東北角的丫山(又稱雙秀峰),是仿明代建築,為“江西有數,贛南為甚”的寺院之一。寺內殿堂廊舍,結構嚴整,廊道互通,渾然一體,人們步入寺院頓有一種殿宇輝煌,寶像莊嚴之感。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十五舉行佛會,來自贛、粵、湘邊區的善男信女,商賈遊人雲集於此,盛況空前。丫山龍山瀑布群,地處丫山腹地,景區長約4公里,呈階梯狀分佈,有大小瀑布20余處,溝壑縱橫、懸崖峭壁,飛瀑懸掛,林幽泉清、氣候宜人
牡丹亭公園
概述
介紹:
牡丹亭公園位於大余縣城東南山青水秀的東山之麓,章水之濱,佔地面積15公頃,一面靠山,三面環水。園內秀木參天,花草叢族,景色十分怡人。牡丹亭公園以歷史文化遺產為背景,以傳統造園的手法,再現明代園林建築的面貌,再現素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稱的湯顯祖名劇《牡丹亭還魂記》劇中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園內有牡丹亭、芍藥欄、綠蔭亭、舒嘯閣、蕉龍亭、梳妝台、麗娘冢、吟風弄丹台、梅花觀,玉池精舍等景觀相映成趣,構成花園十景。
嘉佑寺塔
概述
介紹:
嘉佑寺塔座落在縣城水口寺。塔建在嘉佑寺內,故名。塔為五層六邊形,樓閣式磚塔,仿木結構, 底層邊長1.9米,塔高17.5米,塔身各層均設有巷門,柱、枋、斗拱與天籟閣所藏王勃《騰王閣對客揮毫圖》中的描繪相同。整個塔身造型美觀、建造精細,是歷史最悠久(始建於585年)的古塔,至今仍基本完好,巍然屹立,被列為省級保護文物。
瑞香園
概述
介紹:
金邊瑞香是世界園藝三寶之一,自古以來金邊瑞香就以姿、色、香、韻俱佳而蜚聲世界,古人評說:“牡丹國色天香,瑞香金邊最良”。大余縣栽培金邊瑞香已有千年歷史,現已形成規模的金邊瑞香花卉基地遍布全縣各地,總面積達3000多畝15000多萬盆,構築了大余新的人文景觀。一年四季前來參觀遊覽瑞香園、購買金邊瑞香的遊人、客商絡繹不絕。1996年,大余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瑞香之鄉”。
油羅口水上樂園風景區
概述
介紹:
在章江上游有一湖光山色俱美的風景區 —— 油羅口水上樂園風景區。該景區是一座大水庫,因章水流經此處腹大峽小,形似油籮口,故名。景區水庫水面寬廣,水清透底,是人們旅遊和開展水上娛樂活動的天然佳境。晴天,庫區碧波蕩漾,雲閑天淡;雨天,庫區煙水蒼茫,空山迷濛;湖濱低山連綿,孤峰兀立;周圍群山,更是綠樹相映,一片蔥翠。庫區內設有遊艇,泛舟庫面,可溯贛江之源頭,領略沿江湖光山色之美景。假日,垂釣湖濱,更有一番情趣。
東山正覺寺
概述
介紹:
正東山,在縣城水城東面約1里處,真覺寺(后改為正覺寺)座落在正東山山谷,始建於唐初,原名仙翁庵。寺坐東朝西,三面環山,有得天獨厚的優美自然環境,也有膾炙人口的人文景觀。唐龍朔3年(663年),六祖慧能攜帶其六代祖的衣缽,辭黃梅,發足南行,駐足當時的仙翁庵。宋理學大師朱熹赴粵途中,也曾留宿于寺,吟有《宿真覺寺》詩一首。正覺寺附近有“正氣流丹”、“竹谷風清”、 “曲水聯珠”、“蒙川映月”等四景。正覺寺,現已建成大雄寶殿、觀音殿、六祖殿、地芷殿等殿宇,形成較為完整寺院。
雅丹沙漠城
概述
介紹:
庚嶺雅丹沙漠城距縣城5公里,是一處人造沙地構成的奇特景觀。該景點三面環山,遠遠望去,像一塊懸掛于青山間的璞玉,涉足沙漠城,展現在眼前的是沙的世界,大自然這個技藝超群的雕刻家,把一座座沙包雕刻成件件藝術精品,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獅身人面人,還有造型奇特的獅頭虎腦,讓你誤以為進入大漠戈壁灘。風揚沙飛,陣陣哨音,讓人仿佛聽到荒漠遙遠的駝鈴。
天龍山旅遊開發區
概述
介紹:
天龍山旅遊開發區位於全南縣城東部距縣城10公里處的天龍山,山勢突起,陡峭奇險,古木蔥蘢,遮天蔽日。明代萬曆年間,開明縉紳曾懋達告老返鄉發現有此去處,激奮不已,遂籌資興建,因其山形如巨龍昂首,故定名為“天龍山”,從此四方遊客絡繹不絕。山上建有大雄寶殿正覺堂寺院,存有清代進士陳餘芳、民國江西第四行政公署專員蔣經國等歷史名人以及眾多文人騷客的題賦、楹聯、匾額等。現已增設了海螺岩、海蚌岩、海龜下水、卧龍出宮等新景點建起了內外山門、半山涼亭、觀音閣等,新辟山路可通車直達山腳,完善了旅遊區的各項基地設施,是避署、休閑、旅遊的好去處,每年接待遊客十萬餘人。
龍頭灘風景區
概述
介紹:
距城10余里,沿桃江漂行40分鐘便可到達。途經九曲十八灘,江中危石突兀,形象生動,波濤涌,一瀉千里,雨岸青山翠竹,奇峰絕壁,景緻萬千,令遊客陶醉。灘頭登岸處,巨石壁立,江水從石峽中奔騰直起,捲起千堆雪,蔚為壯觀,人稱“龍頭雪浪”。矗立岸頭的“龍王爺”和“風、雷、雨、電”四大護神畫像,神情畢顯,栩栩如生。過廟入陰陽峽谷,穿翠竹曲徑,便見數十米高的泉水,依山勢,飛瀉而下,氣勢磅礴。彙集成百米的五級水簾瀑布,層層,相連無間,形成一個個深不可測的水潭,奇妙無窮,人稱“龍潭”。
玉石仙岩
概述
介紹:
玉石仙岩位於龍南縣北面,離縣城四公里,在馬牯塘鎮紅楊村內,于桃江河沖積平原之邊沿,給人“飛峙大江邊”之感。海拔330米高,系紅壤石灰石,爛岩白玉,故名玉石岩。玉石岩“洞天成,優幽勝境“,傳說是仙人挑來的石頭山,故又稱為玉石仙岩,為龍南古八景之首。
岩中有個玉虛洞,可容數百人,洞頂有圓形缺口,光線沉入如玉鏡懸空。洞內懸吊石鍾、石筍等,洞壁上有形肖天成的驚蛇,巨象等諶稱奇景。洞中有一井,稱龍井,深不可測。遊客試以糠秕出桃江龍頭瀑布,離岩已20公里。
玉石岩原有上下二岩,據說洞內還出土了不少古生物化石及古海底生物化石。上岩也有洞穴寺廟,原名玉跡寺,早在宋朝時,玉石岩曾建閣藏宋大宗所賜書120卷。明都御史王守仁于正德十三年鎮壓三農民起義后回軍龍南遊此洞時,題寫了七言律詩及“平碑”碑文鐫刻壁上。今玉石岩石壁上存有王守仁等歷史名人親書石刻共43萬,石刻全部集中在南北貫通,東西套串的“玉虛洞”內。洞內石刻之眾多,內容之豐富,書法之精湛,形式之多樣,保存之完好,堪稱石刻之寶庫,它不但書法薈萃,而且對研究歷史有重大價值。
1959年,玉石岩石刻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11月25日龍南縣人民政府為了加強對省級文物的保護,又將整個玉石仙岩玉虛洞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5月縣人民政府在玉虛洞之前後左右樹立三塊石碑,銘文保護。隨又澆鑄10根各2.5米高長方形水泥樁,如戟排立,以阻止採石爆石而破壞玉虛洞。
龍虎岩
概述
別名: 金龍雙虎岩
介紹:
龍虎岩,又稱“金龍雙虎岩”,因岩間刻有金龍雙虎而得名。明代王守仁弟子劉昭文題為“同心岩”。 這是一座長弧形的洞穴,南高北低,洞南端有摩崖造像三尊,北端有宋代詩人胡榘,明代光州知州唐邦佐等人 題刻三十九品。這些題刻不僅內容廣泛,且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書法俊美,刻工精細,給書法愛好者以莫大 的啟迪和美的享受。
忘歸岩
概述
別名: 太和山
介紹:
忘歸岩,俗稱東岩,又名太和山,因巨石橫空、形若踞獅,又稱“獅岩”。山岩間有一天然石洞,洞口清風徐徐,涼爽異常,每當盛夏季節,涼風沁人,遊人至此,總是流連忘返,故稱“忘歸岩”。在此岩洞前後的峭 壁上, 刻有摩崖造像七尊,歷代摩崖題刻五十品。在題刻中以“建安李大正將命冶鑄淳熙已末春二月二十三 日奉親攜孥來游通天岩表弟括蒼吳昂同行”最為著名,其書法結體緊嚴,筆劃粗重剛勁,是一品書法藝術較高 的佳作,而王守仁的詩“青山隨地佳,豈必故園好,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西林日初暮,明月來何早,醉卧 石床涼,洞雲秋末掃。”其詩意淡雅清新最為後人注重,明、清以來,隨韻唱和之作,遍布其間。
觀心岩
概述
介紹:
觀心岩,在忘歸岩左側,現存明代題刻三品。這裡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守仁講學的場所,名為“陽明書 洞”,洞內塑有陽明先生及弟子、書童雕像,岩洞被林木環抱,清雅幽靜。王守仁,字伯安,生於明代成化八 年(1472年),卒于嘉靖八年(1528年),浙江餘姚人,因曾在紹興城東南的陽明洞講學,人們習慣稱他陽明 先生。明正德年間,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在理學上,他發展了陸 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朱、程學派。他斷言“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等等。所以題其 講學之處為“觀心岩”。
廣福禪林
概述
別名: 廣福寺
介紹:
廣福禪林,原名“廣福寺”,寺內層殿復閣,依岩而建,岩壁間現存 (廣福禪林),原名“廣福寺”摩崖造像二百六十七尊,歷代題刻 十五品。在陽公祠頂端的峭壁上,有一組石龕造像,題材為一佛二弟子,佛主毗盧遮那即
(大日如來)作禪定 狀,左邊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右邊為騎象的普賢菩薩,他們面相方圓,神態莊嚴。由這組造像向兩側延伸的懸 岩上刻有層層排列的淺浮雕羅漢像,體態自然,表情各異,這裡集中了佛國世界的精華,是佛教信徒們頂禮膜 拜的場所。宋代胡榘《游通天岩》一詩中寫道:“萬龕石佛坐觀空,安用懸崖架梵宮,縱使風雷窒岩竇,此心 元自與天通。”說明廣福寺早在唐、宋就佛龕遍布,香客不斷,成為江南地區出名的佛教聖地。
陽公祠
概述
介紹:
陽公祠是廣福禪林的右側,玉水池。陽公祠為祭祀宋代著名學者陽孝本而建。陽孝本,字行先,自稱“玉 岩居士”,虔州人,生於北宋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卒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博學才高,隱居通天 岩二十年,名重於世。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大文豪蘇軾貶官過贛州,曾慕名拜訪,兩人一見如故,日同 遊覽,夜則長談,遂成至交。有詩贊陽孝本曰:“室空唯法喜,心定有天游。摩潔原無病,須洹不入流。苦嫌 尋直枉,坐待寸田秋。雖未麒麟閣,已逃鸚鵡洲。酒醒風動竹,夢斷月窺樓。眾謂元德秀,自稱陽道州。拔葵 終相魯,飄然不系舟。”祠內原供有陽孝本、蘇軾、李存塑像三尊,清戴均元撰《重修通天岩陽玉岩祠記》匾 一方,惜已不存在
翠微岩
概述
介紹:
翠微岩在通天岩的西側,相距僅數十米,懸崖間及洞壑內布滿著摩崖造像和摩崖題刻,除一尊彌勒佛外, 余均為浮雕羅漢群像以及高浮雕的單體羅漢像計八十二尊,宋代題刻一十九品。 由翠微岩西行,穿過林蔭小道,有石梯一百八十余級,拾級而上便至山顛。這裡原有一座“元武殿”, 惜古建早已塌圯。一九六一年人民政府撥款在原址重建了一座三層圓形仿古亭閣。我國著名戲劇家田漢同志顏 其名曰“群玉閣”。遊人登閣遠眺“章貢如帶,群山若瓜,瓠蔓引煙,氣迥薄隱”。一派山川秀麗景色,盡收 眼底,景色十分宜人。
近三年,本著以"保護古代文化,弘揚虔洲文化,造就現代文化"的宗旨,新建了12座亭閣、12.99米 高的如意塔和9.99米高的滴水觀音以及長23.66米的卧佛、財神廟、人生薈萃園等一批景點,開闢了30畝的情苑 綠地、68畝的龍鳳園綠地,其中繁花似錦,綠草茵茵,是一處休閑、賞景佳處;增加了一批娛樂設施;逐步完 善了基礎設施;綠化美化了景區;同時為遊客提供了商品購物一條街,開放了蔣經國舞廳和怡心閣竹樓住宿, 一個集吃、住、行、游、娛、購為一體的綜合旅遊風景區已初具規模。
崆峒山
概述
介紹:
崆峒山在贛州市東。相傳晉代高僧神淵在此修行傳教。山上有十大景觀:牛眠石、玉屏峰、連雲板、寶蓮池、千僧鍋、盂缽峰、寶蓋峰、觀音閣、騰雲石、古銅佛等。據說古時有一水牛牧于山下吃草飲水,忽聞山上傳來木魚聲、誦經聲,緣聲尋去,徑至山頂,走入寺中,后經僧人點化,竟隨僧坐化升天,留下遺骸,化作“牛眠石”。南宋大臣文天祥游山,揮毫作詩:“一水樓台繞,半空圖畫開。蜿蜒行薜荔,雀影上莓苔。碧綠人千古,青山酒一樽。晚煙看不盡,待月卻歸來。”
慈雲塔
概述
介紹:
慈雲塔位於老城區東南,厚德路東段的厚德小學院內,是古代慈雲寺的附屬建築。塔身為青磚構築,平面為正六邊形,立面為九級,各層之間用磚疊澀出檐,並用磚雕裝飾成樑柱和斗拱,塔身高度為42米,頂部安放有蓮苞形塔剎。慈雲塔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是贛南保存較好的珍貴古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聖寺塔
概述
介紹:
大聖寺塔在信豐縣城內孝義坊祝聖寺后。因在塔上發現木雕像銘文“大聖寺”而得名。無座,高50米,共九級六面。底層外皮每面寬5.9米,三面有真門,其餘相間的三面則隱出假門。門上有平座及腰檐。底層檐脊之上,為第2層平座,平座用菱角牙子3層構成,各層下右為壺門。塔身用青磚砌,黃泥溝縫,中空。底層內空,對角距離3米,平座內形成一暗層,故為18層。《贛州府志》載:“寶塔寺初為延福寺,今更保祝聖寺,在縣治北孝義坊,中為大雄寶殿,殿後寶塔相傳吳大帝赤烏年造。”1953年、1954年兩次考查,第一次取下木雕像1尊,並有銅錢2枚。第二次又發現木雕像1尊,像上有銘文雲:“朱葉民及妻來大聖寺,在塔上充供養,乙丑歲十一月日題。”字跡蒼古,如宋人手跡。此塔氣勢雄偉,在研究古代建築藝術上頗有價值
寶石仙境
概述
介紹:
寶石仙境位於興國縣方太鄉境內,距京九鐵路興國站25公里,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包括寶石寨、八仙岩、鳳凰嶺、太平湖、夢幻西天、世外桃園等8大景區120多個著名的景點,景區內大剎流金,松竹蔽目、天險疊障、雄奇壯外,漫山有奇花卉草、遍地是溶洞飛瀑,日照丹岩如寶石生輝,雲繞靈石若翔龍吐霧,身隱幽谷系夢遊仙境,聲貫峭壁似種鳴鼎沸。當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此領兵抗元時稱其為“希世寶地”,“寶石仙境”由此得名。
太平岩
概述
介紹:
太平岩地處興國縣梅窖鎮境內,距縣城65公里,是一個長約2000米的石灰岩溶洞。岩洞深邃幽妙,險奇莫測。岩內石筍林立,鍾乳琉璃,千姿百態,奇形怪狀。在燈光下,幻化出五光十色,氣象萬千。洞中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形象逼真;田園房舍,溝渠道路,井然有序。長廊、走巷、大廳、層樓相間展現;小溪、深澗、飛瀑、湧泉雜陳其中,令人目不暇接。最為奇特的是一座天然神相。慈眉善目,手執蓮花,體態輕盈,不勝驕羞,人稱為“觀世音菩薩”。遊人走到盡頭,是一條碧波蕩漾的河流橫亘眼前,既看不到頭,又望不到尾,深不可測。河的源頭在哪?出口是何處?至今依然是個謎
冰心洞
概述
介紹:
冰心洞位於長岡鄉合富村,距縣城5公里,是個理想的避署仙境。嵐散霞飛,澗深泉冽,峰奇山秀,遠眺近觀,處處皆景。洞在群山環抱,重巒迭嶂之中,流泉飛瀑,奇松怪石,長林曲徑,構成了一幅瑰麗多姿的“山水畫”。洞有蓮花岩、仙女潭、懸天橋、清靜觀、九皇宮、三官殿、磚墓塔、“太極圖”等景點,俗稱“冰心洞八景”。冰心洞的峰、岩、泉、橋、松、竹構成了“奇、特、秀、麗”的風景特色。古今遊客,徘徊冰心洞,觀洞心嘆、題詠頗多,留下了不少淋漓墨寶。
朱華塔
概述
介紹:
朱華塔屹立在興國縣城南端瀲水之濱,楚楚英姿,獨其風流。它以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結構造型的獨特風格,在全國塔類中獨佔鏊頭。該塔為樓閣式磚塔,壁內折上式,七級八面,通高22.5米。塔基為紅石條塊所砌。塔碑銘文:“文峰永鎮,雲路高登。禎祥駢集,福壽康寧。兒孫榮顯,家寶和平、八方照耀,百世其興。塔身外避和塔身柱共置34尊佛相,形態各異,刀法流暢。方形塔心柱,系全國同類塔中獨有,不能不會人驚嘆。1959年,江西省人民委員會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世界鎢都
概述
介紹:
世界鎢都---西華山,在大余縣城西北9公里處,鎢礦資源甚為豐富,有“世界鎢都”之稱。近年來,該礦將二三0坑道開闢為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乘電氣小火車遊覽,如同進入地下迷宮。該礦還將廢沙壩開發為人造沙漠,使久居鬧市的遊人來此似置身於大沙漠之中。
普惠寺
概述
別名: 西祥勝地
介紹:
普惠寺原名“西祥勝地”。座落在縣城南門郊外。始建於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明洪武四年9公元137年)重建。1956年重修。寺院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閣、僧房、齋堂、客房等,面積1298平方米、寺內有《大藏經》一部,共101卷。經書、法器, 一應俱全。院內有一棵千年鐵樹,連續七年開花,甚稱一大奇景。寺中有40尊裝金佛緣,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堂皇壯觀。釋迦年尼端莊慈祥,觀世音低眉領首,彌陀佛憨笑可掏,四大天五橫眉怒目……如此高大逼真傳神的佛像,在江西省也是不可多見的
革命烈士紀念館
概述
介紹:
1957年始建於雞心嶺,1977年遷建於瑤岡腦寶長山烈士陵園內,磚木結構,由門廳、靈堂和展室組成,佔地面積1401平方米。陳列室分5個部分,分別展出了歷次革命戰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及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犧牲殉難的興國籍烈士照片、塑像、遺物和事跡。在紀念館正對面約50米處,屹立的革命烈士紀念館。塔身為磚木結構,三級四面、高18米,四周均有浮雕和碑文,塔頂有高2米的立體紅角星。
馬祖岩
概述
馬祖岩景區位於天龍虎山仙水岩西北3公里處,因山頂石狀如馬,初名為立馬岩,后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在此傳授禪 經,遂名為馬祖岩。馬祖(709-788),漢州(今四川)什邡縣人,姓馬,俗稱馬祖,唐開元年間著名高僧,為中國佛學六祖慧能再傳弟子,幼年出家,師事 懷讓禪師,曾居此山岩洞中修定參禪多年,傳授北子禪法,主張“自心是佛”、“凡所見色”、“即是見心”的道理,從學者甚眾,后形成派系,稱“洪州宗”。他 和弟子白丈懷海禪師經過長期不息的修持,建立起中國式的禪門叢林制度,改變隋唐以前佛教徒不事生產、乞修的生活方式,以集體生產、集體從事農耕、同修互助 的團體生活方式,開創禪宗寺院的規模。他們還改革禪宗教傳機峰轉語,將禪學與中國文化融合,使佛學平實化,並建立南傳禪宗曹溪頓教的風格,由此,馬祖道一 在中國禪宗史上享有盛名,馬祖岩亦成為要不得名遐邇的重要佛教文化景觀。馬祖岩像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顯出神奇、瑰麗之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盛讚馬祖岩 “清凈幽渺”。此處山環十里,四面壁立,內多岩洞,其形各異,兩山對峙,呈環形,俯視數十丈,卯觀似接雲天,飛瀑流泉,經年不涸。進入山中,有一巨石豎立 其間,名曰“把門石”,形態既庄又諧,遠觀近視,左瞧右看,各有不同感覺,零點可謂神奇。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途經馬祖岩時,賦下一首七絕:“曾將飛錫破 苔痕,一片雲根鎖洞門。山上人家山下路,石頭心事付無言。”將山河破碎、身芤浮沉的滿腔悲憤化為默默無言。繞過“把門石”,忽現一湖,它三面皆岩,中耀圓 湖,明清如鏡,人稱月池。沿湖岸蹬石級往東前進,突然岩出山腰,中空外懸,飛瀑自山頂飄下,如檐雨淙淙。再往前走數十米,便是一岩洞,曾建有“大雄寶 殿”,據傳這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較早的寺院,可惜已頹廢,難尋昔日香煙裊裊、雲霧繚繞的盛跡。再往上還有滴漏岩、嘯月台、棋盤石、瀑布泉、仙橋、龍井、虎 石、七星墩、芭蕉洞、掛榜石、印石、推車石、觀音岩、蓮花石等景點,景景相連,目不暇接,每個景點都有人文故事,似一段段禪宗公案,令人流連忘返。馬祖岩 最引人入景觀有兩處,一是“一線天”。另一處景觀是岱宗講堂,馬祖道一禪師即在此講授禪經,當時全國眾多名山寺院的方丈雲集此地,學成歸去擔綱主持,據說 和渡日本前,也曾於此聆聽經法。
太平天國幼天王蒙難囚室
概述
介紹:
太平天國幼天王蒙難囚室位於縣城東南路與桂花巷交接處西側的桂花屋內,建於清咸豐元年(公元一八五一年)。清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十月八日,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率部下至石城廣昌邊境楊家牌,遭清軍夜襲,干王洪仁軒,昭王黃文英,恤王洪仁政,尊王劉慶漢,幼天王洪天貴福先後在石城被捕,歷時十四年,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到此結束。幼天王被捕后,囚禁于桂花廳內。其卧室現保存完好。此處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