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又名“婆羅多”,“印度”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唯有真理得勝),得名于印度河。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十億人口以及上百種語言。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有“電影王國”之譽,曾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
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的農作物是稻子、小麥、棉花、黃麻、甘蔗和茶葉。工業以採礦和紡織為主,還有鋼鐵、電力、石油、橡膠、煤、火柴等。如按購買力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重要的城市有首都新德里,東海岸最大港口加爾各答以及印度最大紡織業中心孟買。
印度的旅遊項目大致可為三部分:首先是古堡陵園,著名的有紅堡、胡馬雍陵、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築藝術的最高水準;而甘地陵是印度國父“聖雄”甘地的陵墓,接下來可以瞻仰一下印度古老的佛教聖地聖跡,其它著名的還有王舍城、那蘭陀寺等,最後的旅遊項目是參觀印度的石窟神廟,那裡有多姿多彩的佛教塑像、雕刻和繪畫,是研究印度古代文化藝術的絕佳之地。
交通
印度的公路、鐵路交通比較發達,在發展中國家中也算得上是名列前茅。公路主要分國家公路、邦級公路和邊境公路三種,把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型城市連為一體,形成一個巨大的公路網。印度空中航線現也連通世界五大洲,在發展中國家也是位居前列。
火車
印度的鐵路網基礎很好,也很普遍,很久以前就達到了64,000公里,比中國的鐵路總里程長。基礎設施比較齊備,鐵路系統的建築物都比周邊的建築好,大多是紅牆白窗的歐式建築。但印度鐵路系統的硬體設施不高,很多線路採用的是人工道岔和機械信號(揚旗)。
火車有很多等級,Superfast, Fast, Express, Passenger。等級不同票價不同,車體的新舊也不同。原則上,選擇車次以時間優先,但是也應該盡量避免Passenger,這種普客又擠又慢,車廂十分破舊。
車站內有按車票等級分類的候車室、食堂,還有女性專用候車室(Lady's waiting room)。候車室裡面有廁所和洗澡間。雖然車站內外人山人海,但是分類的候車室里卻很清靜,人們都在自覺地遵守著分類制度。
車票也分為很多級別。有2nd Class Chair(硬座);2nd Class Sleeper(硬卧);2nd A/C( 空調硬卧),和1st A/C(空調軟卧)等。2nd Class Sleeper比較經濟,由於不配備卧具,舒適度較差,尤其是冬季的夜間寒冷難耐,多數是印度國內旅客乘坐。空調車舒適度好,價格可能是2nd Class Sleeper的2-3倍左右,車上提供飲料和餐食,通常是印度富裕人士和外國遊客乘坐。
火車售票分為售票處(BOOKING OFFICE)和預售處(RESERVATION OFFICE),一些大站(如新德里)有專門的外國人售票處(International Tourist Bureau),可是有的International Tourist Bureau不售票,只提供咨詢和休息,買車票去RESERVATION OFFICE,比如焦特普。有的車站有外國人售票窗口,比如瓦拉納西。在外國人售票處或窗口買票,可以避免普通窗口的擁擠,但要支付美元或提供換匯證明。在不通火車的旅遊城市,比如卡久拉霍,有聯網的火車票預售處。很多賓館提供代購火車票服務,一般收手續費50盧比/張。
在火車上要注意保管自己的行李,人們都用鏈鎖把行李鎖在車上。特別要注意鞋子,雖然很多印度人不穿鞋或只穿拖鞋,但是你的旅遊鞋或是登山鞋,還是有可能成為獵物。所以夜間入睡后,把鞋子保管好。
長途汽車
印度的公路路況都比較差,尤其是跨越邦際的道路,所以汽車應該是火車的輔助交通手段。只有不通火車的地方,比如卡久拉霍,才考慮乘坐汽車。但火車經常晚點,要有心理準備。此外,有些看上去很豪華的旅遊大客車,實際是比較破舊的客車。長途車也對號入座,發車通常比較準時,有的城市間一天只有一班車,所以一定要事先了解發車時間,賓館通常很願意提供這方面的信息。
即使相鄰城市間的長途汽車,行駛時間至少也要5-6小時,所以經常跨越吃飯時間。汽車司機通常會在比較大一點的鎮子稍事停頓,路邊有小食攤,如果擔心衛生狀況,可以事先準備一些食物。
公共汽車
在城市,大部分人出行是依賴公共汽車。印度的公共汽車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車門不關,只要車速慢下來,乘客可以隨時上下。即使到了站,公共汽車經常只是放慢了行駛速度,乘客往往是在汽車的滑行中上下車。遇有乘客太多時,車廂內擠不下,人們就會爬到車頂上去。火車、公共汽車的車頂上可以載人,這也是印度常見的現象。
機動三輪/人力三輪/計程車
這三種車的車身上都標有TAXI的字樣。大城市都有計程車,中小城市裡就只有機動(Auto rickshaw)或人力(Cycle rickshaw)的三輪車。這些是室內的主要交通工具。除此以外,在新德里也有馬車。
三輪車的車費可以討價還價,開價會比較高,可以先向賓館的人打聽一下大致的費用,做好還價的準備。當競爭激烈的時候,有的車夫可能會開個比常規價還低的價格,但到了目的地之後,向你索要常規價格,一般不會索要超出常規的價格。火車站的三輪車夫可能會像你介紹賓館、客棧等,但絕對不可聽信他們的話。有時車費砍價太狠時,他們在路上會帶你逛商店,要你買東西,從中拿取回扣。
歷史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1500年,來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Aryan)部落侵略了這裡,他們與當地人的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併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同年4月1日同我國建交。
文化
印度文化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從印度河文明到今天的經濟改革,從吠陀本集至當代文獻,可謂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宗教性是印度文化的顯著特色之一。印度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併流行多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信徒。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最主要的宗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印度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問世的吠陀教。佛教誕生於印度東部,在佛滅之後的二百年間逐漸向印度西部及南部擴散,到阿育王時代成為全國性宗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宗教文化。莫卧兒王朝時期的印度穆斯林建築達到了建築藝術的頂峰。舉世聞名的泰姬陵是這一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今天,這一建築奇跡已成為印度的象徵。
印度文化的另一個鮮明特色是它的多樣性。富庶的古代印度是眾多外部民族嚮往的樂土。在漫長的歲月中,先後有來自非洲、歐洲和亞洲的黑種人、白種人和蒙古種人到這裡定居。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現人口在五千萬以上的民族就有十個。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印度還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這些語言可以劃分為四個語系,占世界語系總數的四分之一。印度目前使用的主要語言有十八種之多。其中十三種屬於印歐語系,四種屬於達羅毗荼語系。雖然印地語和英語同為印度聯邦的官方語言,但後者才是印度實際通用的語言。總的來說,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匯聚在一起,使得印度文化呈獻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最佳旅遊時間
印度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大部分地區的天氣可分為冷季、熱季和雨季退縮季,還有山地、亞熱帶草原、沙漠、熱帶雨林等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各地差異很大,大致2000-4000毫米不等。
冬季除北部高山地區經常下雪外,各地氣候溫和涼爽宜人。最冷的1月份,北方平均氣溫為15℃,但在山區,拉賈斯坦西部和旁遮普南部的最低氣溫可達零下2.5℃;南部平均氣溫則高達27℃,氣候乾燥,為印度最佳旅遊季節。夏季從3月份開始,雨水較少,天氣乾燥悶熱,大部分地區氣溫可高達40℃以上,恆河流域中部為43℃,南方德干高原上一些地區高達49℃,西南沿海平原在29-32℃之間。一般來說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印度旅遊的最佳季節。
雨季從6月上旬開始一直到9、10月間,各地的年降水量驟增,從幾百毫米到4000毫米不等,季風退縮。12月以後,大部分地區乾燥晴朗,僅東南沿海地區常受熱帶風暴襲擊、易遭水災。
節日
印度的節假日名目繁多,但各地情況不一。有全國性的,也有地區性的,有政治性,也有民俗性的,但更多的是宗教性的,富有民族色彩。
全國性節日
元旦 1月1日
國慶節 1月26日
獨立紀念日 8月15日
甘地逝世紀念日 1月30日
宗教性節日
印度教燈節 10月-11月
印度教十勝節 9月-10月
印度教除十節 5月-6月
伊斯蘭教開齋節 2月
伊斯蘭教古爾邦節 4月
基督教復活節 4月
基督教聖誕節 12月25日
錫克教那納克誕辰節 11月
耆那教摩訶毗羅節 每逢15年一度的3月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