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印度 (India)


概述
又名“婆羅多”,“印度”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唯有真理得勝),得名于印度河。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十億人口以及上百種語言。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有“電影王國”之譽,曾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
  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的農作物是稻子、小麥、棉花、黃麻、甘蔗和茶葉。工業以採礦和紡織為主,還有鋼鐵、電力、石油、橡膠、煤、火柴等。如按購買力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重要的城市有首都新德里,東海岸最大港口加爾各答以及印度最大紡織業中心孟買。
  印度的旅遊項目大致可為三部分:首先是古堡陵園,著名的有紅堡、胡馬雍陵、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築藝術的最高水準;而甘地陵是印度國父“聖雄”甘地的陵墓,接下來可以瞻仰一下印度古老的佛教聖地聖跡,其它著名的還有王舍城、那蘭陀寺等,最後的旅遊項目是參觀印度的石窟神廟,那裡有多姿多彩的佛教塑像、雕刻和繪畫,是研究印度古代文化藝術的絕佳之地。
交通
印度的公路、鐵路交通比較發達,在發展中國家中也算得上是名列前茅。公路主要分國家公路、邦級公路和邊境公路三種,把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型城市連為一體,形成一個巨大的公路網。印度空中航線現也連通世界五大洲,在發展中國家也是位居前列。
  火車
  印度的鐵路網基礎很好,也很普遍,很久以前就達到了64,000公里,比中國的鐵路總里程長。基礎設施比較齊備,鐵路系統的建築物都比周邊的建築好,大多是紅牆白窗的歐式建築。但印度鐵路系統的硬體設施不高,很多線路採用的是人工道岔和機械信號(揚旗)。
  火車有很多等級,Superfast, Fast, Express, Passenger。等級不同票價不同,車體的新舊也不同。原則上,選擇車次以時間優先,但是也應該盡量避免Passenger,這種普客又擠又慢,車廂十分破舊。
  車站內有按車票等級分類的候車室、食堂,還有女性專用候車室(Lady's waiting room)。候車室裡面有廁所和洗澡間。雖然車站內外人山人海,但是分類的候車室里卻很清靜,人們都在自覺地遵守著分類制度。
  車票也分為很多級別。有2nd Class Chair(硬座);2nd Class Sleeper(硬卧);2nd A/C( 空調硬卧),和1st A/C(空調軟卧)等。2nd Class Sleeper比較經濟,由於不配備卧具,舒適度較差,尤其是冬季的夜間寒冷難耐,多數是印度國內旅客乘坐。空調車舒適度好,價格可能是2nd Class Sleeper的2-3倍左右,車上提供飲料和餐食,通常是印度富裕人士和外國遊客乘坐。
  火車售票分為售票處(BOOKING OFFICE)和預售處(RESERVATION OFFICE),一些大站(如新德里)有專門的外國人售票處(International Tourist Bureau),可是有的International Tourist Bureau不售票,只提供咨詢和休息,買車票去RESERVATION OFFICE,比如焦特普。有的車站有外國人售票窗口,比如瓦拉納西。在外國人售票處或窗口買票,可以避免普通窗口的擁擠,但要支付美元或提供換匯證明。在不通火車的旅遊城市,比如卡久拉霍,有聯網的火車票預售處。很多賓館提供代購火車票服務,一般收手續費50盧比/張。
  在火車上要注意保管自己的行李,人們都用鏈鎖把行李鎖在車上。特別要注意鞋子,雖然很多印度人不穿鞋或只穿拖鞋,但是你的旅遊鞋或是登山鞋,還是有可能成為獵物。所以夜間入睡后,把鞋子保管好。
  長途汽車
  印度的公路路況都比較差,尤其是跨越邦際的道路,所以汽車應該是火車的輔助交通手段。只有不通火車的地方,比如卡久拉霍,才考慮乘坐汽車。但火車經常晚點,要有心理準備。此外,有些看上去很豪華的旅遊大客車,實際是比較破舊的客車。長途車也對號入座,發車通常比較準時,有的城市間一天只有一班車,所以一定要事先了解發車時間,賓館通常很願意提供這方面的信息。
  即使相鄰城市間的長途汽車,行駛時間至少也要5-6小時,所以經常跨越吃飯時間。汽車司機通常會在比較大一點的鎮子稍事停頓,路邊有小食攤,如果擔心衛生狀況,可以事先準備一些食物。
  公共汽車
  在城市,大部分人出行是依賴公共汽車。印度的公共汽車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車門不關,只要車速慢下來,乘客可以隨時上下。即使到了站,公共汽車經常只是放慢了行駛速度,乘客往往是在汽車的滑行中上下車。遇有乘客太多時,車廂內擠不下,人們就會爬到車頂上去。火車、公共汽車的車頂上可以載人,這也是印度常見的現象。
  機動三輪/人力三輪/計程車
  這三種車的車身上都標有TAXI的字樣。大城市都有計程車,中小城市裡就只有機動(Auto rickshaw)或人力(Cycle rickshaw)的三輪車。這些是室內的主要交通工具。除此以外,在新德里也有馬車。
  三輪車的車費可以討價還價,開價會比較高,可以先向賓館的人打聽一下大致的費用,做好還價的準備。當競爭激烈的時候,有的車夫可能會開個比常規價還低的價格,但到了目的地之後,向你索要常規價格,一般不會索要超出常規的價格。火車站的三輪車夫可能會像你介紹賓館、客棧等,但絕對不可聽信他們的話。有時車費砍價太狠時,他們在路上會帶你逛商店,要你買東西,從中拿取回扣。
歷史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1500年,來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Aryan)部落侵略了這裡,他們與當地人的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併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同年4月1日同我國建交。
文化
印度文化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從印度河文明到今天的經濟改革,從吠陀本集至當代文獻,可謂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宗教性是印度文化的顯著特色之一。印度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併流行多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於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信徒。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最主要的宗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印度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問世的吠陀教。佛教誕生於印度東部,在佛滅之後的二百年間逐漸向印度西部及南部擴散,到阿育王時代成為全國性宗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宗教文化。莫卧兒王朝時期的印度穆斯林建築達到了建築藝術的頂峰。舉世聞名的泰姬陵是這一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今天,這一建築奇跡已成為印度的象徵。
  印度文化的另一個鮮明特色是它的多樣性。富庶的古代印度是眾多外部民族嚮往的樂土。在漫長的歲月中,先後有來自非洲、歐洲和亞洲的黑種人、白種人和蒙古種人到這裡定居。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現人口在五千萬以上的民族就有十個。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印度還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這些語言可以劃分為四個語系,占世界語系總數的四分之一。印度目前使用的主要語言有十八種之多。其中十三種屬於印歐語系,四種屬於達羅毗荼語系。雖然印地語和英語同為印度聯邦的官方語言,但後者才是印度實際通用的語言。總的來說,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匯聚在一起,使得印度文化呈獻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
最佳旅遊時間
印度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大部分地區的天氣可分為冷季、熱季和雨季退縮季,還有山地、亞熱帶草原、沙漠、熱帶雨林等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各地差異很大,大致2000-4000毫米不等。
  冬季除北部高山地區經常下雪外,各地氣候溫和涼爽宜人。最冷的1月份,北方平均氣溫為15℃,但在山區,拉賈斯坦西部和旁遮普南部的最低氣溫可達零下2.5℃;南部平均氣溫則高達27℃,氣候乾燥,為印度最佳旅遊季節。夏季從3月份開始,雨水較少,天氣乾燥悶熱,大部分地區氣溫可高達40℃以上,恆河流域中部為43℃,南方德干高原上一些地區高達49℃,西南沿海平原在29-32℃之間。一般來說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印度旅遊的最佳季節。
  雨季從6月上旬開始一直到9、10月間,各地的年降水量驟增,從幾百毫米到4000毫米不等,季風退縮。12月以後,大部分地區乾燥晴朗,僅東南沿海地區常受熱帶風暴襲擊、易遭水災。
節日
印度的節假日名目繁多,但各地情況不一。有全國性的,也有地區性的,有政治性,也有民俗性的,但更多的是宗教性的,富有民族色彩。
全國性節日
元旦      1月1日
國慶節     1月26日
獨立紀念日   8月15日
甘地逝世紀念日 1月30日
宗教性節日
印度教燈節    10月-11月 
印度教十勝節   9月-10月
印度教除十節   5月-6月
伊斯蘭教開齋節  2月 
伊斯蘭教古爾邦節 4月
基督教復活節   4月
基督教聖誕節  12月25日
錫克教那納克誕辰節 11月
耆那教摩訶毗羅節 每逢15年一度的3月舉行

知新館 (Discovery Center)


概述
     知新館透過以先進科技設計的展覽品,以各種不同有趣的方式介紹了新加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展覽大廳中央,有1支9公尺的旋轉攝影柱子,只要將目標物對準握把上方四方型框框,輕輕按鈕,你的影像即可出現在旋轉柱的四方框中,頗有到此一遊的味道。
     在命名為「里程碑」(Milestone)的「為人民提供住屋」展覽部分,打開一格格標示知新館眼睛標幟的信箱中,皆可看到圖片或錄影帶陳述1970年代左右新加坡人民的生活狀態。
     射擊場由電腦控制,以6個戰場的影像,讓遊客體會真槍上陣打靶的情形,以考驗考驗自己的射擊水準。和平四面鏡則是用一面面鏡子投射成地球模型的錄影帶畫面,黑白畫面代表戰爭,彩色畫面代表沒有戰爭的和平與繁榮,告訴來此的遊客要致力維持和平,遠離戰爭。此外還有戶外樂園、科技廳等各式與高科技結合的遊樂項目。
     門票:成人S$10,3至12歲兒童S$6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天為9:00—18:00,星期一休息(學校假期和公共假期除外)
交通
     從文禮地鐵站搭乘192或193巴士

Escape主題樂園 (Escape Theme Park)


概述
     Escape 主題公園又譽為“迷你迪斯尼樂園”,佔地三公頃.它的最大特色是擁有新加坡首個室內過山車。這個模擬迪斯尼樂園“太空山”的遊玩設施,讓遊人身處黑暗中,忽上忽下地穿越夜空,享受最高的刺激。
  此外,它也有一個以日本流行動畫系列 Digimon 為主題的樂園.園內共有多達15種設施,可在同時供3000至3500人玩樂,包括巨型摩天輪、過山車、海盜船、多層小型賽車場、碰碰船等等。
  度假村的活動廣場也是各種演出的場所,管理單位會經常邀請國際知名的表演團體和藝人,為公眾提供免費表演。
  Escape 主題公園全日入門票分好幾種,有樂齡票、家庭票、全套遊戲票等,會員和非會員收費也有所不同,票價從5元到16元不等。
  遊人須以固本(credits)乘坐遊戲車。每趟需一至六張固本,每張固本約值8角。如果購買全日入門票,較為划算。
  全日入門票包括入場費、游泳池、無限次數乘坐驚險遊戲車,以及飲料折扣。
  至於基本入門票,職總會員和公眾分別是3元和5元5角,這包括入場費、游泳池、兩張家庭式驚險遊戲車的票,以及飲料折扣。
     門票:套票:公眾$16.00,會員$14.00     家庭:公眾$10.00,會員$8.00
     樂齡:公眾$7.00,會員$5.00       兒童:公眾$8.00,會員$6.00
     遊人須以固本(credits)乘坐遊戲車。每趟需一至六張固本,每張固本約值8角。如果購買全日入門票,較為划算。
     全日入門票包括入場費、游泳池、無限次數乘坐驚險遊戲車,以及飲料折扣。
     至於基本入門票,職總會員和公眾分別是3元和5元5角,這包括入場費、游泳池、兩張家庭式驚險遊戲車的票,以及飲料折扣。
     開放時間:6:00—23:00周未和公共假期10:00--22:30(21:30后停止售票)
交通
     巴西立地鐵站步行十分鐘左右或搭6, 12, 17, 21, 89, 354, 357, 358, 518 號巴士。

巴西立公園 (Pasir Ris Park)


概述
     是新加坡著名的海濱公園之一,公園裡的木製人行道橫穿一片6公頃大的紅樹沼澤地,讓您盡情觀賞豐富的紅樹植物和動物。這裡是著名的賞鳥、騎自行車、放風箏、游泳、海灘燒烤和野餐的好去處。同時在這裡還可以到“漁村”(Fisherman's Village)享用新鮮的海鮮
交通
     乘搭地鐵至巴西立(Pasir Ris)站(EW1),然後乘搭新巴403號公共汽車。

馬來文化村 (Malay Village)


概述
     芽蘢士乃里的馬來村是馬來文化的寫照。在這裡,時間仿佛倒轉至新加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讓您體驗馬來人的傳統生活方式。芽蘢士乃內的文化博物館不但展出了馬來人的傳統藝術和手工藝品,如□染畫、鳳箏、陀螺等,也展示了大批傳統婚禮所必備的禮服、裝飾品等。在這裡,您還可親眼目睹馬來人洞房的獨特設計。位於芽蘢士乃的浮動海鮮餐館偶爾也會呈現文化表演。預知演出日期與時間,請撥電話:(65) 6748 4700。
 
     門票:馬來村:免費文化博物館/ 甘榜的日子展:成人S$5,兒童S$3
     開放時間:10:00--22:00
交通
     乘搭地鐵至巴耶利巴(Paya Lebar)站(EW8),然後步行至芽蘢路(Geylang Road)

釋加牟尼菩提迦耶寺 (Sakya Muni Buddha Gaya Temple)


概述
     作為新加坡最出名、香客最多的佛教寺廟,釋迦牟尼菩提迦耶寺通常被稱作千燈寺院。寺廟于1927年由一位泰國僧人Vutthisara修建,因此在建築和裝飾上都可見深厚的泰式風格影響。步入寺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15米高的宏偉佛像,周圍環繞著無邊無盡的燈光。
     在佛像基座上有一幅描繪佛陀一生中重要事件的壁畫。在佛像後面的一個居室里,您還會發現身體斜倚的佛祖像,這樣神奇的場景只有親眼見到您才會相信。宏偉雄奇的佛像不僅僅值得您拍照收藏,單是巨大的體形也能讓信徒和前來欣賞巧妙建築的普通人感受到威嚴和肅穆。
交通
     從多美哥(Dhoby Ghaut)站(NS24)乘搭計程車,或者從烏節路(Orchard Road)乘搭新巴64、65、106、111號公共汽車。

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 (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


概述
     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Sri Veeramakliaman Temple)建於1855年。特殊的彩繪門樓屬典型的南印度建築風格,門上高聳的塔樓上裝飾許多立體的彩色神像,廟裡則是供奉主掌生死的"卡莉女神"(Kali)。雕刻在門樓上的印度教諸神與聖物牛、鬥士等,在太陽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耀人眼目。寺廟周圍的牆壁,都被塗成紅白色,極富喜慶氣氛。
 
  地址:從竹腳市場出發沿實龍崗路走2——3分鐘,左手有一印度寺廟特有的富麗堂皇的門樓,這就是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

直落亞逸街 (Telok Ayer)


概述
     在馬來語里,直落亞逸(Telok Ayer)意思是“水灣”,所以這裡原本是個海灣。直落亞逸街就在沿岸邊。早在移民到來前,馬來人已聚居直落亞逸。他們以捕魚為生,並住在海上高腳屋——“奎籠”。1819年萊佛士取得新加坡后,被劃定為華人居住區。到了1835年,直落亞逸街已有許多商行、會館和廟宇,如應和會館、福德祠、天福宮與粵海清廟。
     時過境遷,這裡已不見了海灣,取而代之的只高樓林立的金融區。緬懷先輩的過去,國家公園局、國家文物局及國家旅遊局于2002年聯合在直落亞逸街天福宮旁的小小公園直落亞逸埔(Telok Ayer Green)里設立三組由本地雕塑家林龍成(Lim Leong Seng)創作的雕塑,生動地描繪了往昔的風情。

詹美回教堂 (Jamae Chulia Mosque)


概述
     新加坡最負盛名的回教堂之一,詹美回教堂座落被視為“唐人街”的牛車水的中心地。
     它是1826年由Chulias人建於牛車水的三座伊斯蘭遺跡之一。Chulias是來自印度南部科羅曼代爾海岸著名Chola Kingdom of Tamil Nadu的淡米爾回教徒。早期移居新加坡的Chulias多數成為商人或錢幣兌換商。由Chulias人所建、座落於直落亞逸街的另外兩座古跡是阿布拉回教堂和納哥德卡殿(原名Shahul Hamid Durgha,是為紀念這位聖人到訪新加坡而建)。
     詹美回教堂的建築風格奇特。入口是典型的南印度風格,而兩個祈禱大廳以及神殿卻是以殖民時代建築大師George Coleman為代表的新古典風格。這種獨特的外觀使詹美回教堂成為攝影家的摯愛。自19世紀以來它的身影經常出現在明信片上。詹美回教堂于1974年11月29日正式列為國家紀念古跡。
交通
     乘地鐵至政府大廈(City Hall)站(EW13/NS25),然後在橋南路乘搭新巴103、166、197號公共汽車或新加坡地鐵局61號公共汽車。或者乘搭東北線地鐵至牛車水(Chinatown)站(NE4),然後往橋南路(South Bridge Road) / 寶塔街(Pagoda Street)方向步行。

亞拉街 (ArabStreet)


概述
     亞拉街一帶在殖民時期是馬來貴族在新加坡居住的地方,現亞拉街可以稱得上是布行街,兩旁商店是賣各種各樣的布,其中以絲綢為主。附近一帶有蘇丹國教堂和蘇丹王宮舊址。蘇丹在回教國家嚴格來說就是國王,馬來族信奉回教,因此國王也叫蘇丹。殖民期間,為方便統治馬來族,英政府讓馬來蘇丹和貴族在這裡設王宮和府第。當然,當時的馬來蘇丹財富有限,只建了這座小王宮。
交通
     乘地鐵到武吉士站(E1Bugis)步行過去。

蘇丹回教堂 (SultanMosque)


概述
     蘇丹回教堂建於1924年,在1975年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跡。它不但是本地最宏偉的宗教建築物之一,也是我國回教徒聚集的場所。
  蘇丹回教堂是原址上的第二座回教堂。前回教堂有一座重疊金字塔型的屋頂,是典型的東南亞傳統風格式的回教堂。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回教堂則是愛爾蘭設計師 Denis Santry 的作品。
  回教堂擁有兩座金黃色的大圓頂,它的周邊用一圈圈的玻璃瓶底裝飾,此外,有4個對稱的宣禮塔,以及許多小亭和小塔。
  參觀回教堂須知
  男性上衣必須有領有袖,也必須穿上長褲。女性上衣必須有領,袖長及腕,褲長及腳踝。不過,教堂內則備有外袍供訪客穿用。
  回教堂內禁止穿鞋,所以請遵從指示脫鞋。
  禮拜堂是供信徒禱告的地方,非信徒請勿進入,以免干擾在禱告的信徒。回教堂是宗教場所,所以請勿大聲喧嘩。
     開放時間:
     每天上午9:00至下午1:00
     以及下午2:00至下午4:00
     星期五上午11:30至下午2:30分因
     舉行回教禱告,不開放給公眾參觀
     入門票:免費
交通
     搭 2,7,12,33,51,61,62,63,84,103,145,197 號巴士或武吉士地鐵站(E1)步行10分鐘左右。

克里斯南興都廟 (Sri Krishnan Temple)


概述
     這座興都廟跟觀音堂相距不到五公尺,兩種截然不同的信仰,在同一街道並立,這種奇特景象只有在新加坡看得到。克里斯南興都廟擁有130年以上的歷史,是鄰近興都教徒的信仰中心。有趣的是,興都教徒不點香不拿香,但這座廟的門口經常擺設一隻供桌,上面放有香爐,前去燃香、插香的除了華人之外,印度人也不少,不同宗教合諧相處的畫面,在此真實上映。
交通
     從Bugis地鐵站A出口沿Victoria Street步行穿過白沙浮市場走到底遇Waterloo Street左轉步行約3分鐘即達。

羅里斯德園 (Rochester Park)


概述
     不要錯過羅里斯德園——新加坡最新的餐飲娛樂潮流場所。被當地人稱為“黑白屋”的羅里斯德園原是建於20世紀20年代的英軍官邸,周圍遍植林木,富有歐洲風情。食客們可在室內就餐,也可選擇室外就餐,與星光下蔥郁的環境融為一體

老巴剎 (Lau Pa Sat)


概述
     “巴剎”在馬來語中是“市場”的意思。“老巴剎”(Lau Pa Sat)是一座建於1894年的維多利亞式建築的美食中心,聚集了數百家各類攤販。在這裡可以品嘗新加坡的各種小吃,每天晚上7點左右,小販就會把他們的手推車停在附近的文達街(Boon Tat Street)販賣一串串香噴噴的沙爹烤肉等各鍾美食。
     地址:Boon Tat Street
交通
      乘地鐵在萊佛士坊(Raffles Place)站(NS26/EW14)下車,然後步行至羅敏申路(Robinson Road)。

萊佛士登岸遺址 (Raffles Landing Site)


概述
     萊佛士爵士銅像位於新加坡河畔的泊船北碼頭,那是他登陸新加坡的地方,銅像是為紀念萊佛士爵士這位新加坡的開埠者而立。
     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在他38歲那年發現了新加坡,新加坡在他的自由貿易觀念影響下迅速成長,成為亞洲第一個自由貿易港。萊佛士爵士將新加坡稱為“我的小孩”,而新加坡人則尊稱他為“國父”。
     他在新加坡留下的足跡隨處可見:萊佛士女中、萊佛士醫院、萊佛士酒店、史丹福酒店、史丹福路、萊佛士路、萊佛士坊、新航的萊佛士艙。
     萊佛士爵士銅像是由英國著名雕刻家兼詩人烏爾納設計創作的,最初屹立在聖安德烈路和康樂通道之間的草坪上,面向大海。1919年2月6日,新加坡舉行開埠100周年紀念慶祝會,銅像被遷移到今維多利亞紀念堂前。
     萊佛士爵士紀念銅像石台的背景為一個半圓形的柱廊,還有模仿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風格的花壇以及兩個置於銅像前噴水池旁邊的大花瓶。
交通
     乘地鐵到萊佛士坊站(C1RafflesPlace)8出口過橋步行過去。或搭乘地鐵東北線在ClarkeQuay(NE5克拉克碼頭)下。

新加坡玩具博物館 (Mint Museum of Toys)


概述
     MINT(玩具營造的想象和懷舊時刻)于 2006 年 5 月在新加坡落成,是世界上第一座玩具主題博物館,館內展示了 19 世紀中期至 20 世紀中期的大量古董玩具藏品,其中包括罕見的世上僅此一件的玩具。
 
     博物館內收藏的玩具總數超過 5 萬件,總價值超過 500 萬新元,其中包括十分罕見的迪斯尼古董玩具和紀念品;卡通人物玩具,如阿童木、蜘蛛俠、Bonzo、Dan Dare、大力水手等;二戰以前的日本玩具;中國製造的玩具,包括十分罕見的‘希望之門’玩具收藏,可追溯到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獨有的泰迪熊收藏和可追溯到 20 世紀 20 年代的珍貴的中國連環畫封面收藏;黃金時代漫畫;和丁丁收藏品等。
 
     門票:成人: 10 新元  兒童(2-12 周歲)、老人(60 周歲以上): 5 新元  
 
     兩歲以下兒童: 免費  家庭特價票(兩個大人帶兩個小孩): 24 新元  
 
     家庭特價票(三個大人帶一個小孩): 28.00新元
 
     開放時間:9:30--18:30  咖啡館營業時間: 9:30 --22:00
交通
     坐地鐵到市政府站(NS25/EW13),然後向萊佛士大酒店(Raffles Hotel)或百勝樓(Bras Basah Complex)方向行走。博物館緊臨萊佛士大酒店,在百勝樓對面。

民防歷史博物廊 (Civil Defence History Museum Gallery)


概述
     新加坡民防部隊于2000年做出了一個決定,將中央消防局近百年歷史的面積有500平方公尺的大鐘塔改為民防歷史博物廊。民防部隊花了一年的時間籌備,以200萬元籌辦收藏新加坡民防部隊百余年來文物的歷史博物廊。博物廊于2001年11月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博物廊里亦古亦今,一樓主要展示過去的歲月,各式古董消防車、制服訴說翩翩往事,其中就有1961年的Bukit Ho Swee大火災;二樓則是今日的輝煌。民防這個概念是我到新加坡后才接觸的,從原先單一的救火消防延伸到救火、救災、救人三位一體、與時俱進、全面防衛。現場展示了樓房倒塌、化學泄漏、醫療救援等的救助設施和方法。
     參觀者可以登上位於中央消防局內高達30 米的瞭望塔,親身體驗一下九十年代的值勤消防隊員從塔頂執行火災監察任務的情形。離開博物廊之前,除了購買讓人眼花繚亂的各式徽章、模型等紀念品外,訪客還可以自助自製紀念品,小桌上鑲有4塊有關博物廊的銅雕板,用白紙鉛筆拓下,就是極棒的回憶。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10:00 –17:00 每逢周一閉館

土生華人博物館 (Peranakan Museum)


概述
     這個全新的博物館旨在收藏和展示世界上最精緻的土生華人物品,以最全面的方式反映土生華人的文化。精品博物館的定位,將為參觀者們帶來完整的體驗。藏品豐富的物質文化展採用了最新科技,讓參觀者可以進行互動和學習。另外,您還可以品嘗和購買一些特色食品。新的土生華人博物館將會是一個令本地和外國遊客都流連忘返的去處。
     獨特的視角
    土生華人文化是東南亞文化相“融合”的獨特產物。擬建的博物館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家以泛東南亞視角,涵蓋土生華人文化的中心——新加坡、馬六甲、檳城,並探討土生華人文化的與這一地區(如:泰國、緬甸和印度尼西亞)聯繫的博物館。它和馬六甲的峇峇娘惹博物館(Baba Nonya Museum )和僅展示了其當地土生華人文化的檳城博物館(Penang State Museum)有著鮮明的不同之處。
     該博物館探討土生華人文化的歷史進程和民族發展兩個方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如銀器,瓷器,珠寶,紡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語言,食物,宗教儀式)。
     最佳的土生華人文化收藏
     數量巨大、內容全面的土生華人的文化收藏將會成為新的博物館的最主要的吸引力和開辦動機。它所擁有的土生華人物質文化每個類別領域內的高質量的收藏品,將被陳列在 10 個常設展覽廳。各種方式互相結合,會把土生華人的傳奇故事栩栩如生地帶給各種類型的來訪者。
     最新技術令來訪者樂而忘返
     除符合國際標準的展覽設計和施工外,還計劃有先進的照明和其他環境功能,這將極大提升來訪者的體驗。這一切將使得來訪者在一個宜人的環境和體驗式的過程中,感受土生華人文化。展覽廳將遍布多媒體資訊站及視聽互動設備。
     教育計劃
     為學生和大眾準備有導遊參觀、動手研習會、示範展示和群眾參與活動等等。
 
     生機勃勃的博物館區域文化
     新的博物館將大大有助於這一區域的文化發展傳播。我們的部分項目將涉及到對沿亞美尼亞街毗鄰店面的商業用途的重新開發。包括餐廳和各類商店的土生華人店鋪,將提供給遊客完全的土生華人文化體驗。
     入場費
     成人 5 新元,老人/兒童(全日制學生) 2.5 新元
     周五晚上(晚上 7:00 至 9:00)有折扣
     成人 4 新元,老人/兒童(全日制學生) 2 新元
     開放時間
     周一 下午 1:00 至 晚上 7:00;周二至周日 上午 9:00 至 晚上 7:00;周五 上午 9:00 至晚上 9:00
     全程遊覽時間:2 小時
交通
     從市政廳捷運站(NS25/EW13),步行至亞美尼亞街史丹福中心。博物館位於史丹福中心的街對角處。

亞洲文明博物館 (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概述
     博物館的歷史展品分別陳列在座落於皇后坊與亞美尼亞街的兩棟建築物內。博物館建筑前身是由福建會館位當地花人興建的道南學校,成立時間雖然不久,但展出內容卻十分有趣。
     坐落於亞美尼亞街的博物館(ACM I)是一座經過修葺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該建築建於1910年。博物館重點在介紹中國文明和文化。一系列的主題展覽介紹了中國人的信仰、文字、藝術和儒 家傳統。博物館的另一個特色是其以土生文明為主題的展覽。Peranakan在馬來語中是“土生華人”的意思。土生華人、土生印度人和土生歐亞裔社群是東 南亞特殊歷史背景下所形成的次族群。展覽品包括他們所使用的成套精緻的銀器、陶瓷器、珠寶首飾等。
     博物館另一館(ACM II)位於皇后坊。這座三層樓的博物館在2003年二月開幕。館內的一系列主題展覽廳,展示了印度、東南亞和伊斯蘭國家的文化遺產。博物館還特別以多媒體方式介紹新加坡及亞洲其它地區人民的生活與傳統。
     推薦ExplorAsian 展區、新加坡河展館
     門票:成人票 –S$8  老年票(60 歲及以上)/兒童票(7 至18 歲)/學生票- S$4
     每天晚上6 點到晚上8 點免費入場
     6 歲及以下兒童免費入場    60 歲及以上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可免費進入
     20 人及以上團體票- S$6    20 名及以上老年人及全日制學生團體票 –S$3
     開放時間:星期一 下午1點到晚上7 點
     星期二到星期天 早上9點到晚上7點(周五閉館時間延至晚上9點)
交通
     搭乘地鐵至政府大廈(City Hall)站(NS25/EW13),步行至史丹福路(Stamford Road)再轉入亞美尼亞街(Armenian Street),或沿聖安德烈路至舊國會巷。ACM II就在藝術之家The Arts House的左邊。

新聞及藝術部大廈 (Information and the Arts Building)


概述
     所在地曾為公共會堂,並於1845 年至1856 年間先後修建了一座劇院以及一所學校。
初建於1934 年,時為舊禧街警察局(OHSPS)。其首次完工時,警察局成為了當時最大的政府建築,也因此被視為現代的摩天大樓。這座設有拱廊與中央庭院的六層建築具有濃厚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採用了當時英國極為風行的建築元素。
     1998 年這裡被列為國家歷史文物並由此煥發了新生,2000 年,新加坡新聞、通訊與藝術部(MICA)由港務集團大廈(PSA Building)遷來此地,因此成為了新聞及藝術部大廈。
     新聞及藝術部大廈共擁有911 扇七彩百葉窗,也因此成為了殖民區極吸引眼球的建築。其充滿活力的外型以及改造一新的內部空間使這裡成為了舉辦大型展覽與表演的理想場地。曾為警察檢閱廣場的大廈中堂(Artrium)現已改造成為設施齊全、配備了空調的展覽廳,現已成功舉辦了多次展覽與演出。
     開放時間:10:00-17:00
     地址:140 Hill StreetSingapore179369

亞美尼亞教堂 (Armenian Church)


概述
     是一座位於禧街美國大使館旁的維多利亞式白色建築。它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教堂,教堂內部依然保留著當年建造時候的樣子。
     該教堂建於1835年,是居住在新加坡的12個亞美尼亞族家族集資興建的,因此得名,別名聖葛雷格利教堂,由殖民地時期的建築師George Coleman所精心設計。
     教堂外的空地是亞美尼亞人的墓碑群。教堂現列為新加坡的國家紀念古跡。
交通
     地址:禧街(Hill Street)60號
     EW線、NS線市政廳站(City Hall),車站編號EW13、NS25。

富康寧公園 (Fort Canning Park)


概述
     英國人在新加坡實行殖民統治初期,在此座山頭建立防禦設施和其他民用設施。現山頂城堡只遺留城門和城側入堡通道。 
     第二次大戰期間,英軍在原城堡下建造地下防空指揮中心。現開放給公眾參觀但要付入門票。舊城堡遺址和山區公園免費開放給公眾人士參觀。
交通
     乘地鐵到多美歌站N1DhobyGhuat步行過去。

虎豹別墅 (Haw Par Villa)


概述
     虎豹別墅又稱“虎標萬金油花園”,建於1937年,坐落於新加坡西海岸巴絲班讓路臨海的山崗上。
     園內有形象逼真的鷹、鹿、虎、羊、兔等動物的雕塑;有孔子、李時珍等歷史人物的雕塑;有中國古典名著《封神榜》、《西遊記》中人物的雕像;有以中國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的“王祥卧冰求鯉”為題材的雕像;還有取材自中國的民間故事如八仙過海、唐僧取經、姜太公釣魚、桃園三結義、火燒紅蓮寺等的雕像。
     別墅的“美國”一角塑有美國自由女神像,“澳洲”一角塑有澳大利亞袋鼠像,“日本”一角建有日本富士山的模型,增加了異國風情。 
     虎豹別墅中的“開天闢地劇場”放映盤古開天闢地的立體電影,景象異常壯觀;“東方精神劇場”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以鐳射、高保真音響與影像烘托出節日的歡樂氣氛;“激流秘境”把高架摩天輪與水上樂園的滑水車結合在一起的,讓遊客遊覽神話世界;“萬仙台劇場”表現巨龍與南中國海的景觀;“木偶劇場”上演中國古代神話故事;“龍中傳奇”把遊客帶入一個陰森迷離的奇幻世界。
     開放時間:9:00~19:00
交通
     地址:262 Pasir Panjang Road
     公交車:在地鐵EW線Buona Vista站(車站編號EW21)乘新巴200號公共汽車;在世界貿易中心乘新巴10、30、188號公共汽車;在烏節路乘新巴143號公共汽車;在牛車水乘新巴51號公共汽車。

聖安德烈教堂 (St.Andrew's Cathedral)


概述
     聖安德烈教堂位於新加坡城市與文化中心,是一座高雅、獨特的教堂。由Ronald MacPherson上校于1856年設計,聖安德烈教堂取代了在1852年毀於兩次閃電襲擊的舊教堂。在教堂內的遊客中心陳列了大量的古董、繪畫並播放一部關於教堂歷史的錄像。教堂內有提供導遊服務。
     參與興建工程的人員中,包括具有特殊建築技術的印度籍囚犯,他們大量運用殖民時代廣為印度人採用的建築方式,將貝殼石灰加上蛋白、糖調和成糊狀,再摻入水和浸泡柔軟的椰子殼,製成實用的石膏。用這樣的材料建造的建築物乾燥之後不易穿透,同時散發著一層平滑的光澤,非常美觀。
     西翼門上的彩繪玻璃窗和草地上的紀念碑,均為表彰麥克佛遜上校而立。
     小貼士:在教堂內有關於教堂歷史的錄像播放,教堂還提供導遊服務。
交通
     乘搭地鐵至政府大廈(City Hall)站(EW13/NS25),然後向聖安德烈教堂步行。

仄爪哇灣 (Chek Jawa)


概述
     位於烏敏島東部的仄爪哇海灘有著豐富的海洋生物。仄爪哇的六個自然生態區包括了:沿海森林、沼澤地、沙灘、沙土地、珊瑚礁及一個名為青蛙島(Pulua Seduku)的小島。這些截然不同的生態區竟出現在不到1公頃大的面積里。裡頭的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如海星、海馬、墨魚、單細胞生物、珊瑚等。仄爪哇只在退潮時供人遊覽,以先到先得的方式接待遊客。請向國家公園管理局預約,熱線電話:(65) 6542 4108。島上有導遊服務,行程大約45分鐘。遊客請穿上適當的鞋子並注意保護生態環境,不亂丟垃圾,不隨意觸摸生物及植物。
交通
     乘搭地鐵至丹娜美拉(Tanah Merah)站(EW4),然後乘搭新巴2號或29號公共汽車至樟宜村汽車轉換站。
     從樟宜尾的碼頭乘小船到烏敏島。單程船票S$2(如加自行車另付S$2)。船程10分鐘。小船在12位乘客客滿后出發。之外,您可以S$24租用整艘船。船隻服務時間為上午9:00至晚間9:00。島上可租用自行車或計程車前往仄爪哇。行程為20分鐘。

萊佛士酒店 (Raffles Hotel)


概述
     建於1887年,萊佛士旅店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十九世紀旅店之一。許多著名作家與電影明星把它當作靈感發源地與渡假住處。下榻過這所旅店的名人包括索蒙瑟茆漢(Somerset Maugham),如德約琦泊林 (Rudyard Kipling),約翰瑟康烈(Joseph Conrad) 與查理卓別林 (Charlie Chaplin)。
     旅店在經過一億六千元的重建后,散發出一種獨特與高貴的魅力。您可在旅店內的博物館重溫旅店往日的風采,也可在它那具有維多利亞風格的劇場 (Jubilee Hall) 觀賞戲劇。如果您喜愛購物,這裡有七十間商店,當中少不了名牌如Tiffany's與Louis Vuitton。走累了,就來杯旅店獨創的Singapore Sling解解渴吧! 
     酒店博物館內有在該酒店下榻過的名人紀錄和他們寫給酒店的信件,以及殖民地時期的行李標籤、旅遊指南等。不要錯過反映1910年新加坡河全景的照片。
     小帖士:萊佛士大酒店住一晚至少750新幣,對著裝有一定要求,短褲拖鞋不得入內。
     購物:萊佛士坊內有盧比頓、巴黎、蒂芬尼等70多家高級商店,是購物者樂此不疲的地方。
     餐飲:Tiffin Room以咖喱自助餐聞名,Bar & Billiard Room的自助餐種類繁多。Long Bar的雞尾酒“新加坡司令”(Singapore Sling)自1915年首次調製就蜚聲世界。
     提示:在酒店用餐需要提前預訂。
交通
     乘搭地鐵至政府大廈(City Hall)站(EW13/NS25),然後向美芝路方向步行。

蝴蝶公園與昆蟲王國 (Butterfly Park & Insect Kingdom)


概述
     世界昆蟲館的名號可是非常符實的,它是整個亞洲最大的一家。
     在昆蟲館里,聚集了世界上各種的昆蟲,展出了四千多種包括蝴蝶、蛾類等在內的昆蟲以及標本,看的人都覺得眼界大開,不虛此“看”。包括世界上最大隻的甲蟲,體長160厘米的巨犀金龜甲(Dynastes Hercules Beetle)。其中有一間暗室,可以看到超過五千隻的螢火蟲在飛舞,簡直是美不勝收! 
     在昆蟲館的蝴蝶園裡,蝴蝶無疑是最突出的。五十個品種兩千五百隻翩翩飛舞的蝴蝶,加上陳列著的三千多個品種的蝴蝶標本,幾乎可以稱為蝴蝶百科全書了。面對著這麼龐大的蝴蝶隊伍,遊人們通常只有感嘆的份兒。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9:00 至 下午6:30 (下午6:00 為最後進場時間)
     遊覽大致所需時間 45分鐘
     收費成人S$10,兒童 (3至12歲)S$6
交通
     從Seah Im中轉車站(海灣地鐵站旁邊)搭乘聖陶沙巴士,再轉乘藍線巴士。或者,從怡豐城三樓搭乘聖陶沙快線,至英比奧站下車即可。

濱海藝術中心 (Esplanade)


概述
     濱海藝術中心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藝術表演場地。造型獨特的圓頂為它贏得了“榴蓮”的稱號。濱海藝術中心毗鄰濱海灣,藝術中心內有音樂廳、劇院、演奏廳和排練室,還有戶外表演空間。此外,這裡還有購物中心、國際風味餐館及新加坡首家藝術圖書館——濱海藝術中心圖書館,館內收藏了大量關於音樂、舞蹈、電影和戲劇的書籍和多媒體資料。
     在濱海藝術中心裡上演的本地和國際演出,從音樂劇、演唱會、舞蹈、戲劇到戶外演出和午餐演奏會等等,形式豐富多樣。
     門票:有導遊成人8新元,兒童(12歲以下)5新元;無導遊成人10新元,兒童(12歲以下)8新元。
     開放時間:10:00-18:00,導遊服務時間周一至周五為11:00、14:00,周末與公共假日期間為11:00,參觀時間45分鐘左右。
     小貼士:因為有導遊參觀包括表演場所,如音樂廳、劇院等,可能會因為演出而臨時取消;無導遊參觀不包括演出場所。
交通
     地址:萊佛士大街60號。
     地鐵:NS線、EW線市政廳站(City Hall),車站編號:NS25,EW13。
     公交車:36、56、75、70、77、97、106、111、133、162、171、174M、195、502、700A、857、960、961、NR1、NR2、NR5、NR6、NR7、NR8路,以及City Buzz TM  C1、C2和C3線路。

拉柏多國家公園 (Labrador Park)


概述
     拉柏多公園是1943年英國人劃定為保衛新加坡港口的制高點。今天的拉柏多公園就像一座寧靜的綠洲,如詩如畫。
  您如果熱愛大自然,來到拉柏多公園就一定會感到驚喜,因為這裡有大量的野生飛禽,如白殼畫眉、黃孔夜鶯和白肚帝王海鷹。除此之外,在這裡還能探索二戰時建於地底,用來存儲彈藥的地下倉庫。
     開放時間:每日(公園照明時間為晚間7:00至凌晨12:00)
交通
     乘搭10、30、51、143、176號公共汽車至巴西班讓路(Pasir Panjang Road),然後步行至拉柏多維拉路(Labrador Villa Road)

佛牙寺龍華院與博物館 (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 and Museum)


概述
     位於牛車水中心地區,展現了新加坡宗教藝術與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一座仍然煥發著生機的文物古跡,寺中供奉了佛教徒的聖物——佛牙舍利,置於由信徒捐資打造的重達320 千克的金制舍利塔之中。
     該寺由著名禪師——釋法照法師設計,在海內外的顧問團隊的幫助下得以修建。寺廟採納了唐代的建築風格與元素,結合了佛教曼荼羅(壇場)的設計風格,恢弘之氣,一望即出。因此,探訪寺中,眾多的文物與古意將讓您領悟頗多。寺廟設計之初,就針對其造型與紀念古跡的方案進行了大量調查,確保其與真實歷史精準相合。寺中的其它重要景點還包括:佛教文化博物館、著名僧伽紀念館、三藏殿,以及定期舉辦相關表演、講座和展覽的展廳。

牛車水原貌館 (Chinatown Heritage Centre)


概述
     位於新加坡寶塔街。是一棟三層樓的老式洋樓經過翻新修改而成的紀念館,面積雖然不大,卻也散發著濃濃的殖民味道。早期從中國南來新加坡的華人過番客,他們主要來自廣東與福建,過的生活都非常簡樸。他們大多以店屋裡狹窄又擁擠的一間間小木房為“家”。困苦的生活使得部分移民染上吸毒、抽煙、睹搏等惡習。  
     牛車水原貌館原貌館每個小時都有導遊服務,帶領您參觀展覽。尤如走進一條時光隧道,通過原貌館里的各種展覽品和口述歷史,您可身臨其境、清楚地了解早期華族移民的生活情形及他們的辛酸經歷。原貌館每個小時都有導遊服務,帶領您參觀展覽。除此之外,您也可到館內的咖啡廳享用茶點,或到精品店選購精緻的手制棉被、木屐等富有濃郁華族色彩的物品作為紀念。
     門票:成人$10.00,兒童$6.00
     開放時間:上午9:00至晚上8:00(周一至周日)  最後入場晚上7:00
交通
     乘地鐵至政府大廈(City Hall)站(NS25/EW13),然後轉搭地鐵至牛車水(Chinatown)站(NE4)或乘搭61、80、197號公共汽車至橋北路。

四馬路觀音堂


概述
     四馬路觀音堂最初立廟于1884年,1895年曾有過一次重修。不過,原有的建築早已拆除,現在所看到的是1984年重修擴建后的規模。擴建后廟宇總面積達1500平方公尺,比原有面積增加了一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觀音堂附近曾發生一件事,為該堂增添不少神秘的色彩。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飛機空襲新加坡,四馬路也挨了日軍的炸彈,當時觀音堂隔鄰的幾間房屋都被炸毀,整條四馬路幾乎被炸為平地,唯獨觀音堂有如神助,逃過大劫,只被強烈的爆炸聲波震動了一陣子,卻沒有中彈,廟堂的建築物也沒有被破壞。
  觀音堂主殿內的主神像是十八手觀音聖像。這座金碧輝煌的觀音聖像,每10年就要再鍍金一次。觀音堂香火旺盛,廟堂內幾乎每天都有人潮。星期六、星期天、公共假期,還有每月的農曆初一與十五,都是廟堂的旺日。而一年當中最旺的日子主要是四個:既農曆年除夕,二月十九的觀音誕、六月十九觀音修道日及九月十九的觀音成道日。在大年除夕的旺日,觀音堂有插頭柱香的習俗。午夜12時一過,廟門大開,在外頭等候多時的香客,即刻蜂湧而入,搶著把一柱虔心馨香插在廟前的大香爐上。這些香客相信,能趕在大年初一第一時在觀音堂插上頭柱香,合家大小都會得到菩薩保佑平安,而且萬事如意。
  觀音堂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日子,既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大開“財庫”和“富房”,讓善男信女借紅包與還紅包。借出的紅包每個只是象徵性放一角錢,每人只限借四個。而到了隔年同日,借紅包的人都會加倍奉還。借紅包的人主要是希望討個財運,但也人是為了討個吉祥與平安。
  到觀音堂莫拜只能用小香,不能用大香。在入口處擺有小香,香客自取,要捐獻香油錢也隨各人心意。此外,堂內不設焚燒金銀紙的器具,香客也不允許在那裡焚燒金銀紙。
     開放時間:
     每天上午7.00至下午6.00
     入門票:免費
交通
     如何前往:武吉士地鐵站(E1)步行10分種左右。或搭 56,64,65,81,97,103,106,111,131,139,147,160,166 號巴士。
     地址:滑鐵盧街 (Waterloo Street)

武吉士村 (Bugis Village)


概述
     70年代,一提起武吉士街,就會馬上想象到美麗的在酒吧內接待客人的情景。這條街在世界各國海員中是相當聞名的。十幾年前,新加坡宣布此條街為不受歡迎的街。1991年,這條武吉士街又恢復了昔日的燈火通明,但卻一掃往日傷風敗俗的習氣,回復到健全的攤位集中的武吉士村。每當夜幕低垂,維多利亞街和濱海街之間約100米左右的路面上擠滿了各式攤位。有中國式的小吃、水果、服裝、磁帶、CD、禮品、鐘錶等到100多家,此外,道路沿線新型的露天式餐廳、酒吧等也一家連一家。白天,這條街道冷冷清清,入夜卻驟然吸引了大批的當地人和遊客,十分熱鬧。在武吉士村,可以充分體驗到韻味十足的東南亞風情。
交通
     前往武吉士街可在地鐵武吉士站下車步行1分鐘。

荷蘭村 (Holland Village)


概述
     荷蘭村的範圍不大,緊鄰著Holland Avenue,往旁邊延伸出幾條小路,圍繞而成。
     白天的步調很悠閑,適合前往『荷蘭路購物中心』逛逛,從傳統的古董、傢具、東南亞手工藝品到流行的首飾、服裝等等,應有盡有,古典與現在並存,彷如新加坡生活的小縮影。
     想品嘗地道的小吃,有興趣的民眾可以試試位於羅弄力步街口的Lor Liput荷蘭村食閣的魚頭米粉。到了夜晚,路天酒吧、咖啡屋以及情調餐廳紛紛點起燭光,各類音樂在街道上迴響,散發著一股異國魅力,吸引著無數觀光客蜂 擁而至。荷蘭村也是新加坡人與移居新加坡的外國人的最愛。他們都喜歡到荷蘭村購物、聊天或飽食一餐。周末的荷蘭村尤其喧鬧無比!
交通
     可沿 Orchid Boulevard 向西北方向前行,右轉往植物公園,經過了Ulu Pandan路,便抵達Common Wealth Avenue(聯邦路),荷蘭村便位於右邊。

浮爾頓酒店 (The Fullerton Hotel Singapore)


概述
     浮爾頓酒店(英文:The Fullerton Hotel Singapore),為一家位於新加坡中心區、新加坡河河口的五星級精品酒店。其此前稱為浮爾頓大廈(The Fullerton Building)或郵政總局,也是新加坡的一處文化和建築遺產。酒店地址位於浮爾頓廣場1號。
      浮爾頓大廈的名字來自第一任海峽殖民地總督羅伯特·浮爾頓(Robert Fullerton)(任期為1826-1829年)。1919年,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百年慶祝儀式的一部分,該大廈被授命建造,並由上海的Keys & Dowdeswell建築公司設計,該建築公司同時也是新加坡首都戲院、中央醫院的設計者。
     該大廈的最北部包括著浮爾頓堡壘,該堡壘式建築始建於1829年,主要用來防禦任何海面上的襲擊。1843年,原刻有13世紀文字的一個沙石質天然巨石“新加坡石”被銷毀后,堡壘得以擴建。一塊沙石的碎片得以搶救並保存在位於史丹福路的新加坡國家博物院中。1874年,堡壘讓給了第一郵政總局和交易中。1920年,建造浮爾頓大廈的計劃浮出水面,但是由於缺少經費,直到1924年2月,工程才得以動土。建築總耗資叻幣$410萬,在延遲了數月后,1928年6月浮爾頓大廈竣工。
1928年,新加坡治理官休·克利福德(Hugh Clifford)宣布浮爾頓大廈開張,並沿用羅伯特·浮爾頓(Robert Fullerton)命名。建築主要有五個承租方:郵政總局、交易中心、新加坡俱樂部(現在的新加坡城俱樂部)、海運部和進出口部(之後的貿易及工業部),其中亦有商會、一些處理農業、漁業和林業的政府部門在此工作。
     作為主要租戶,郵政總局(The General Post Office)在大廈開張的兩周后就搬進浮爾頓大廈。郵政總局佔有樓下的兩層樓:包括郵政大廳、辦公室和整理室。大廈中有郵筒,可直接把信件由帶式運輸機送往地下室,並派送到整理室中。地下室為一條位於浮爾頓路下的35米長的行人隧道,直接連通到碼頭。郵件經此寄往海外,或由船舶上取件送抵郵政總局。
     專營的新加坡俱樂部通過出租建築物上層樓層,為其成員提供需求與舒適。在這些房間中,會員可以享有餐飲、品酒、商談、檯球、撲克等娛樂設施,位於閣樓層的卧室還為會員提供住宿。1961年,新成立的經濟發展局把新加坡俱樂部從浮爾頓大廈中趕走,以騰出更多地方給經濟發展局和更多的政府辦事處。隨後俱樂部遷往新加坡哥烈碼頭(Collyer Quay)的克利福樓(Clifford House),然後再遷抵接近駁船碼頭(Boat Quay)的海峽貿易大廈。

新加坡美術館 (Singapore Art Museum)


概述
     館址的前身是由百多年歷史的舊校舍聖約瑟書院改建而成的。美術館佔地1萬平方公尺,展覽廳總佔地2500平方公尺,可以容納400件藝術品。其展覽規模、全天候與視像畫廊現代設備,在東南亞首屈一指。
  美術館的主要展覽廳是主體雙層建築的上下層,這裡的總面積是1242平方公尺,也是美術館的永久展品畫廊。樓下第1廳展出陸運濤的收藏。第3廳展出企業商家的收藏。第4廳展出鄭農的收藏和佘金裕的收藏。樓上第5廳展出畫家捐獻的作品。第6廳展出版畫、素描、金屬浮雕。第7廳展出張荔英的收藏。第8廳展出水彩和中國水墨畫。第9廳展出書法作品。第10廳展出彩墨畫。
     門票:成人$3.00,兒童與老年人$1.50,星期五下午6:00 過後免費
     特別開放日入場免費,特別作品展覽時票價會有更改
     開放時間:9:00--18:00  星期五9:00-21:00  (星期一休息)
     英語導覽:星期一-下午2點;星期二至星期五-上午11點及下午2點;星期六與星期日-上午11點、下午2點及3點30分。
 
  日語導覽:星期二至星期五-上午10點30分。
 
  華語導覽:星期六與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下午2點30分
交通
      政府大廈地鐵站(C2)步行約10分鐘,或搭7, 14, 16, 77, 97, 131, 167, 602, 603, 605, 607號巴士。

新加坡集郵館 (Singapore Philatelic Museum)


概述
     是東南亞的第一所集郵館,于1995年由新加坡電信管理局成立。原本是一座具有88年歷史的兩層樓維多利亞式古屋裝修而成。這座建築屋的前身是衛理公會圖書館,過後改為英華學校在哥里門街的舊校舍。
     在大門前豎立著一座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紅色郵筒,這個蘊含著許許多多歷史的紅色郵筒,目前是新加坡集郵館的標誌。
     集郵館的面積不大,但有7個展覽廳,其中兩個是主題展覽廳,供短期性的展覽。此外還有一個小型禮堂。主要設施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展覽館,另一部分是給集郵愛好者提供的各種集郵服務,如出售新加坡發行的首日封和各國郵票。此外,這裡也設有郵箱。
     一進入集郵館,可以先到郵票介紹廳和郵票發現廳。在這裡,你可以了解郵票的發展史,也可以看到新加坡獨立前後郵箱的變化。在二樓的“郵票時光走廊”,通過各個年代的郵票,在不需要歷史課本的情況下,一筆一筆勾勒出新加坡的歷史進程。
     門票:成人$2.00,兒童與老年人$1.00
     開放時間:9:00--17:30  (星期一和公共假期休息)
     地址:23-B 哥里門街 (23-B Coleman Street)
交通
      交通:政府大廈地鐵站(C2)步行約5分鐘。或搭2,12,33,51,61,62,81,84,103,124,145,147,166,174,190,197號巴士。

蘇丹舊王宮 (Sultan Palace)


概述
     蘇丹舊王宮現稱馬來傳統文化館,與亞拉街、蘇丹回教堂一起,位於甘榜格南民族文化區中。這裡展示著新加坡甘榜格南馬來族群的歷史、生活和文化記錄。
     王宮是在19世紀由蘇丹胡申的兒子蘇丹阿里建造的。殖民地期間,為方便統治馬來族,英政府依然讓馬來蘇丹和貴族在這裡設王宮和府第。
     現在的王宮已改建成擁有9個展廳的博物館。還設有商店、表演廣場、禮堂和熟食中心等。
     門票:王宮免費。博物館成人票3新元,兒童(7至12歲)票2新元,七歲以下兒童免費;文化表演成人票15新元,兒童票8新元。
     開放時間:
     蘇丹宮殿:每日9:00~21:00。
     博物館:周一13:00~18:00,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30停止入場)。
     文化表演:每日9:00、11:30和15:30。
交通
     地址:85 Sultan Gate
     地鐵:EW線武吉士站(Bugis),車站編號EW12。
     公交車:在橋北路(North Bridge Road)乘7、32、51、63、80、145、197號公共汽車,在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乘32、33、51、63、80、130、133、145、197號公共汽車,在美芝路(Beach Road)乘10、14、16、70、100、196、401號公共汽車。

樟宜村 (Changi Village)


概述
     遠離市中心的樟宜村展示了新加坡悠閑的一面。村旁的海邊乾淨的沙灘吸引不少人前往垂釣和游泳。在村裡您可以找到許多廉價物品,如T恤衫、電子產品、地毯、印度棉織物、鞋、蠟染服飾、和服和各種亞麻布服飾。您如果飢腸轆轆,不妨到這兒的美食中心或街邊餐館飽餐一頓新鮮海味。樟宜村附近的樟宜監獄教堂與博物館也是值得一游的觀光點。
交通
    乘搭地鐵至丹那美拉(Tanah Merah)站(EW4),然後乘搭新巴2號公共汽車。

馬里安曼興都廟 (Sri Mariamman)


概述
     馬里安曼興都廟坐落在橋南路上,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院,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7年。
     寺廟大門雕刻著色彩艷麗的印度教諸神、動物、人物等,給牛車水這個華人聚居區增添了一種異樣的氣氛。而門內的高塔上,有各種神靈和聖獸栩栩如生的雕像,人們從遠處就能看得清楚。    寺廟香火鼎盛,一年祭祀不斷。
     在進入寺廟之前,信徒們都會在門口先搖響鈴鐺以祈求神靈允許他們進入,然後洗凈手腳並在頭上灑水,以使自己更加純潔,禮畢之後,才會進廟參拜。
     在這裡,您還能看到信徒們在門口附近的鋁圈中敲開椰子,這象徵著敲開信徒們的靈魂,而乳白色的椰心則顯示了虔誠信徒們純潔善良的內心。
     馬里安曼興都廟每年都會慶祝蹈火節(Thimithi),慶典的高潮是信徒們赤足走火碳堆。馬里安曼興都廟也是大多數興都教徒舉行婚禮的首選地點。
     小貼士:如果想入廟參觀,在進門前得先脫下鞋子。
交通
     乘搭地鐵至政府大廈(City Hall)站(EW13/NS25),然後乘搭新巴103、166、197號公共汽車或到橋北路(North Bridge Road)乘搭新加坡地鐵局61號公共汽車。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飛行者摩天輪


概述
     新加坡飛行者摩天輪是世界最高的摩天觀景輪,風光明媚的濱海灣、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熱帶的翠綠景緻,以及萬里晴空下所映照出的耀眼光輝,一切都可以在37 分鐘之內盡收眼底。乘客可以在“新加坡飛行者”的觀景艙內以360度飽覽45公里遠的景色。從樟宜海邊到聖淘沙島,就連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部分島嶼的大好風光亦可收入眼帘。
     新加坡飛行者摩天輪始建於2005年,耗資約1.77億美元。于2008年4月開始運營。這座摩天輪高165米,共設28個座艙,每個座艙寬4米,長7米,可容納26人。配套設施包括綜合商業城、具有古希臘建築風格的露天舞台、長達210米的海邊餐飲長廊和遊艇碼頭等。
     每個觀景艙的體積與一輛單層巴士相仿,可接待多達28位賓客。艙內的設計可依據不同活動和聚會的主題而裝潢布置,並按照需求配搭不同的影視音響系統及美酒佳餚。
    開放時間:8:30-22:30,周末及公共節假日前夕延長開放時間。

舊國會大廈 (Old Parliament House)


概述
     舊國會大廈建於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政府建築物。這座由喬治科爾門(George Coleman) 所設計與建造的殖民地式建築物昔日是新加坡民主制度下的國會大廈,現已改為舊國會大廈藝術之家。舊國會大廈藝術之家是一個深具吸引力的場所。
     它展現給您國內外藝術家所創造的現代視覺藝術、音樂、舞蹈、電影與話劇。走入“時光的長廊”,您可從展覽品中了解當年國會大廈的精神、面貌與多個著名人物。可別錯過了豎立在這所雄偉的國家建築外的銅像。它是暹羅朱拉隆恭國王于1871年所贈的禮物。新加坡國會已搬遷到附近的國會坊一號。
     導遊
     周一至周五上午11:00、下午3:00 (二十人以上的團體可預訂時間)遊覽時間長達45分鐘
     收費:每人$8 (包括短片與飲料)
交通
     乘地鐵至萊佛士坊(Raffles Place)站(NS26/EW14),然後步行穿過加文納(Cavenagh)橋。

魚尾獅像公園 (Merlion Park)


概述
     作為新加坡旅遊局標誌的魚尾獅首次亮相於1964年。這個矗立於浪尖的獅頭魚身像很快就變成了新加坡的象徵。魚尾獅和小魚尾獅原本立於海濱橋旁的魚尾獅公園,是極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1972年9月15日,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生為其剪彩開幕。
     今天的魚尾獅像已遷址到離原址120米處與浮爾頓1號毗鄰。高8.6米、重達70噸的魚尾獅塑像是已故新加坡著名工匠林浪新(Lim Nang Seng)先生用混凝土製作的。另一座高2米、重3噸的小形尾獅塑像也是林先生的作品。獅身由混凝土製作,表面覆蓋上陶瓷鱗片,而眼睛則是紅色的小茶杯。
     古時新加坡叫做淡馬錫,在爪哇語中為海洋之意。于公元11世紀,三佛齊王國的聖尼羅烏達瑪王子發現了這座小島。王子一踏上這座小島,就看見一頭神奇的野獸,後來他才知道那是頭獅子。於是,王子就將這座小島命名為“Singapura”。“Singapura”在梵文里的意思是獅子(Singa)城(pura)。王子將新加坡命名為“獅城”,標志著新加坡作為一座漁村的開端。Fraser Brunner先生就是根據這個記載而設計出魚尾獅塑像。獅頭正象徵了當年那頭獅子,魚尾則象徵了淡馬錫古城。
交通
     地鐵:NS線、EW線市政廳站(City Hall),車站編號NS25、EW13,或萊佛士坊站(Raffles Place),車站編號NS26、EW14 。

讚美坊 (ChiJmes)


概述
     讚美坊位於維多利亞街,原為教堂,然後成為女子學校,后再經翻修為教堂。歷經世代演變,融合現代與古典的歌德式建築,因其擁有舊日的風格,吸引了大批遊客到此尋求一種特別的懷舊感受。
     讚美坊有正統的歌德式建築外觀,由美麗的五彩琉璃拼飾而成,前院的人工瀑布與噴泉,是迄今最古老的免費參觀地,為遊客提供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絕佳休息場所。
     讚美坊是新加坡重要的歷史古跡之一。重新翻新過的讚美現已是新加坡非常受歡迎的飲食、購物和娛樂場點。由教堂改建的讚美大廳是音樂劇、演唱會、戲劇等的演出地點。作為世界上僅存的幾個女修道院之一,讚美坊精美的歌德式建築更引來了大批攝影愛好者。
交通
     乘搭地鐵至政府大廈(City Hall)站(NS25/EW13),然後沿著史丹福路(Stamford Road)步行,在史丹福路(Stamford Road)和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的交界處向右拐。 

龜嶼 (Pulau Tembakul)


概述
     傳說中,有一隻巨大海龜為捨身救助兩名遇難的水手,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島嶼。為了感恩,這兩名馬來及華族水手便在島上建了一座馬來聖祠、一座中國道觀和一個巨型海龜雕像。這就是龜嶼島。今天的龜嶼島香火旺盛。每逢農曆初九,島上必定聚集大批到大伯公廟上香的道教教徒和到拿督公聖祠祭拜的信徒。在島上,您可遙望新加坡本島迷人的景色。碧波蕩漾的礁湖更是理想的游泳場所。
交通
     渡輪于濱海南碼頭的出發時間為 (船行約30分鐘):周一至周六:上午10:00、下午1:30周日和假日:上午9:00、11:00,下午1:00、3:00、5:00
     渡輪收費成人S$11,3至12歲兒童S$8
     在位於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re)的新加坡游輪中心搭乘渡輪,只需30分鐘行程。
     周日、假日期間,渡輪出發時間為9:00、11:00、13:00、15:00、17:00;從龜嶼返回時間為9:50、11:50、13:50、15:50、17:50。
     周一至周六期間,渡輪出發時間為10:00、13:30;從龜嶼返回時間為10:45、11:45、14:15、15:15。
     通常在進香季節,渡輪往返票價會有所下降;農曆初九期間也可從紅燈碼頭搭乘渡輪到龜嶼島,收費以小時計,價錢可與船夫商議。

甘榜格南 (Kampong Glam)


概述
     以生長在沼澤地周衛的樹木為名,甘榜格南過去是馬來族皇室的活動中心。今天,昔日蘇丹的宮殿已被改造成一個文化遺產博物館,展示新加坡馬來族群的豐富歷史。位於宮殿旁的是一間經過修復的獨立式洋房。洋房內的Tepak Sireh餐館不但有馬來菜餚,還呈現文化表演。如果幸運的話,您還可能參加皇室型婚宴!甘榜格南的一個主要建築是座落在巴梭拉街的蘇丹回教堂。建立於1928年的蘇丹回教堂是新加坡最大的回教堂,可容納多達5,000名回教徒同時在回教堂內集體祈禱。它那莊嚴的巨形金圓頂極具特徵。
     在回教堂正對面的是一排修復過的店鋪,售賣各種傳統物品如衣服、手工藝品、傢具和手飾等。若想嘗嘗傳統馬來美食就一定要到干達哈街走一趟。亞拉街是馬來族群的活動中心。過去這裡主要是售賣馬來族男性所穿戴的頭飾(songkok)、聖經、祈禱用的草席和布料。今天的亞拉街卻是服裝設計師們的天堂 - - 上等花邊布、閃閃發亮的次寶石、駝鳥羽毛、金絲線、絲綢等色彩斑斕、華麗耀眼的服飾處處可見。   
     餐飲:干達哈街(Kandahar Street)的巴東咖喱飯,橋北路(North Bridge Road)的印度餡餅,都是獨具特色的當地美食。
     購物:這裡售賣的各種貨物,包括藤製或竹編器具、刺繡品、蠟染布、朝聖用品、天然香油和香水等,都具有濃厚的穆斯林風格,而且強調手工製作,但價格便宜。
     提示:多數店鋪星期天休業,星期五的中午清真寺禱告活動時間也有些店鋪休業。
交通
     地鐵:EW線武吉士站(Bugis),車站編號EW12;然後沿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步行至亞拉街(Arab Street)。

芽蘢士乃 (Geylang Serai)


概述
     芽蘢士乃是新加坡馬來族群的文化中心地。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期,甘榜格南的馬來人由於爭奪土地而遷到芽蘢士乃。馬來人對芽蘢士乃的影響很深,這在餐館和商店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裡的菜餚和商品都具有濃厚的馬來特色。
     芽蘢士乃里的馬來村是馬來文化的寫照。在這裡,時間仿佛倒轉至新加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讓您體驗馬來人的傳統生活方式。芽蘢士乃內的文化博物館不但展出了馬來人的傳統藝術和手工藝品,如□染畫、鳳箏、陀螺等,也展示了大批傳統婚禮所必備的禮服、裝飾品等。在這裡,您還可親眼目睹馬來人洞房的獨特設計。位於芽蘢士乃的浮動海鮮餐館偶爾也會呈現文化表演。預知演出日期與時間,請撥電話:(65) 6748 4700。
     餐飲:馬來村中有海皇宮酒樓、天猛公餐廳、演藝閣茶座等,無論建築、裝潢還是菜式,都是地道的馬來風格。
     購物:仿照馬來風格農居建築的商店,銷售馬來傳統服飾、草藥、食品及紀念品等。
     開放時間馬來村:每日上午10:00至夜間10:00
     收費:馬來村:免費文化博物館 / 甘榜的日子展:成人S$5,兒童S$3
     地址39 Geylang Serai, Geylang Serai Malay Village Singapore 409227
交通
     乘搭地鐵至巴耶利巴(Paya Lebar)站(EW8),然後步行至芽蘢路(Geylang Road)。

駁船碼頭 (Boat Quay)


概述
     已有一個多世紀曆史的駁船碼頭可說是新加坡這個貿易中心的發源地。到1860年,新加坡約三分之一的貿易都在這裡進行,而碼頭一帶的舊倉庫則見證了新加坡的歷史演變。
     現在的駁船碼頭,往來的船上搭載不再是貨物,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舊時的倉庫也改頭換面,改建成餐廳、酒吧,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小貼士:碼頭的夜間是特色最鮮明的時刻。到了晚上,駁船碼頭一邊是緩緩流過的新加坡河,一邊是華燈初上的餐館、酒吧,整條街都呈現出一種異國情調。
交通
    地鐵:EW線、NS線萊佛士坊站(Raffles Place),車站編號NS26、EW14。

小印度 (Little India)


概述
     小印度是新加坡印度族群的聚集地,猶如印度的縮影。在屠妖節(Deepavali),即興都教光節(Hindu Festival of Lights),小印度被裝點成金碧輝煌的神話世界。
     在1819年,當萊佛士爵士航行至新加坡時,隨行有多名印度助手和士兵,他們便是最早的一批印度移民。之後,更多的印度移民來到了新加坡謀生,而印度族群的聚居地也不斷擴大,直至今天的規模。
     這裡的主幹道之一——實龍崗路(Serangoon),是新加坡最古老的馬路之一。當時此處還是一大片森林,常有猛獸毒蛇出沒,居住在此的人都會敲打銅鑼來趕走野獸。用馬來語來說,就是“di-serang dengan gong”,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今天的“Serangoon”。
     小貼士:小印度每逢周六和周日傍晚都格外熱鬧,這是因為新加坡的印度籍勞工都喜歡到這兒吃飯、購物,或與朋友聚會。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時間比較清靜。
     千燈寺院是1927年由一位泰國僧人修建的,寺院內保留不少佛教古文物,最受人矚目的是一尊高達15米的大佛像。佛像重達350噸。
     Sri Srinivasa Perumal寺建於1855年,內有高達20米的塔樓,寺內供奉著毗濕奴神像。在屠妖節,遊行的隊伍就是從這裡出發。寺院門票免費。
     購物:具有印度民族特色的銀器、銅器、珠寶、茉莉花環、印度咖喱粉和絲制莎麗。
     餐飲:在阿波羅蕉葉餐廳(The Banana Leaf Apolo)和Muthu's咖啡餐廳(Muthu's Curry Restraurant)的手抓飯,Komalas的素食點心。
交通
     地址: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
     地鐵:NE線小印度站(Little India),車站編號NE7。
     公交車:在烏節路(Orchard Road)乘新巴64號、65號或111號公共汽車到實龍崗路。

雙溪布洛 (Sungei Buloh Wetland Reserve)


概述
     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是新加坡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受保護的沼澤自然公園。這個面積達87公頃的自然保護區里棲居著超過500種熱帶動植物,是候鳥途經東亞的主要中途停留站。精心建造的亭台樓閣和行人走道讓您能從近處觀賞園內動植物。
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五上午7:30至晚間 7:00
周六、周日和公共假日上午 7:00至晚間7:00
交通
乘搭地鐵至兀蘭(Woodlands)站(NS9)或克蘭芝(Kranji)站(NS7),然後乘搭925號公共汽車至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門口(周日和公共假日停)或克蘭芝蓄水池停車場(周一至周六)後步行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