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福建省,簡稱“閩”,省會福州,是中國東南沿海的省份。地處北緯23°33′至28°20′、東經115°50′至120°40′之間,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部、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島相望。東西最寬約為480公里,南北最長約為530公里,陸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福建省行政區劃中,馬祖列島(連江縣)、金門群島(金門縣)及烏丘嶼(屬莆田縣,金門縣代管)等實際由台灣當局有效控制。
福建地處東海之濱,屬於中國華東地區或華南地區。福建是中國著名僑鄉,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1088萬人。其中,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這三地的閩籍華人華僑最多。福建與台灣源遠流長,關係最為密切,台灣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於中國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衝,是中國距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唐上元元年設福建節度使,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唐開元21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始稱“福建”。南宋設有1府5州2軍,故又稱“八閩”。
關於八閩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另一種是《辭源》的說法: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建、延、邵、汀,為上四府;福、興、漳、泉,為下四府。共八府,號稱“八閩”。
福建在歷史上是“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伊斯蘭教等重要文化發源地和商貿集散地,福州、廈門曾被闢為全國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閩江口的馬尾港是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和培養科技人才的搖籃。
全省人文薈萃,擁有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擁有一大批影響日益擴大的旅遊品牌,包括山與水完美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素有海上花園、音樂島美譽的鼓浪嶼,情系海峽西岸、凝聚世界華人的湄州媽祖朝聖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民俗風情獨具特色的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世界獨一無二的山村民居建築福建土樓,著名的革命聖地上杭古田會址,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搖籃曇石山文化遺址,天下絕景、宇宙之謎的寧的白水洋奇觀,泰寧世界地質公園,漳州火山公園等旅遊品牌和一大批風景名勝區。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區、蘇區,閩西、閩東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當年中央蘇區有10個縣在福建,老區分佈在62個縣(市)。
歷史
福建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屬於古越族的一支,被稱為“東越”。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福建設閩中郡,第一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出現在中國版圖上。
唐朝中期設福、建、泉、漳、汀5州。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為加強邊防;設“福建經略使”。始有“福建”一詞。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據閩成立閩國基本上奠定了後來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閩” 之稱,南宋時福建設l府5州2軍,府、州、軍為同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稱“八閩”。宋后基本延襲舊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設台灣府,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單獨設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縣6廳。辛亥革命后,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除府、州制,設省、道、縣三級制,幾經調整,至解放時止,全省設2市、7個行政督察區,共有67縣。1949年福建解放后,全省設2市、8專區,共有67縣。1951年,增設泉州、漳州2市,委託專署領導。此後20多年間,行政區劃又曾數次調整。開革開放以來,福建根據自己的特點,調整了行政區劃,地區改為地級市,形成市帶縣體制。至2o00年底,全省設9個省轄市,共有14個縣級市、25個市轄區、46個縣(含金門縣)。
福建歷史源遠流長,科學文化曾盛極一時。5000年前,先民們就在此生息繁衍,創造了可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三國時因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發達,福建成為孫吳的一個水軍基地和對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關係,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駐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從福建揚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間,在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局和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海軍和造船工業的搖籃。福建歷史上人才薈萃,湧現出一批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傑出人物,如天文學家蘇頌,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學家李贄,音韻學家陳第,學者、書法家蔡襄、黃道周,文人嚴羽、楊億、柳永,史學家鄭樵、袁樞,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俞大猷,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林紓,他們以自己的膽識和獻身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歷史上福建人民為反壓迫、反侵略進行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福建人民貢獻出萬千優秀兒女,作出了卓越貢獻。福建是全國重點老區省份之一,老區分佈遍及的62個縣(市);其中有46個老區縣(市)、518個老區鄉(鎮)、7772個老區行政村、2919個革命老區基點村。
戰國晚期,無諸在福建境內稱王。之後,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削去無諸王號,降為君長,在閩越故地設閩中郡,但未委派職官,仍由無諸統轄。劉邦起兵后,無諸率兵相隨。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復立閩越國,封無諸為閩越王。漢武帝時,閩越王余善反漢,被漢軍討平,閩越國亡。漢廷即設東部候官,派兵駐守,隸屬會稽郡東部都尉。東漢末,改屬南部都尉,並置候官長。三國時,福建隸屬吳國,先後統屬於會稽郡和建安郡,時置候官縣。
晉朝時,福建始屬揚州,后屬江州,境內置建安郡和晉安郡,委派太守管轄。南朝宋時,增設晉平郡,置太守;南朝齊時,撤晉平郡;南朝陳時,曾設閩州刺史,不久裁撤,福建先後隸于東揚州和豐州刺史管轄。后仍設建安郡和晉安郡,由太守管轄。
隋朝時,撤晉安郡,改為泉州,后改為閩州,置刺史管轄。后改建安郡,由太守管轄。
唐初,福建仍由各州、郡長官分治。因福建屬邊遠地區,所以設中都督府,委派都督監管。唐中期設福建道,道的軍政長官有:福建經略史、福建都防禦史、福建觀察使。福建觀察使實際上成為統領福建道軍政、民政、財政、司法等大權的行政長官。唐末,藩鎮割據,節度使權力膨脹,成為實際軍政長官。王潮佔據福建后,唐廷升福建路為威武軍,任命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五代時,仍由節度使統轄;後唐時,王延翰建閩國。
宋初,福建軍政長官仍是節度使。宋太宗時設福建路,最高軍政長官為福建安撫使。另有福建轉運使,掌管財賦;福建提刑,掌管司法;福建提舉,管賑荒救濟事宜。此外,由中央政府派任福建及所屬州、軍的官員有節度使、承宣使、觀察使、制置使、宣撫使、巡撫、招捕使、撫諭使、發運使等,多是臨時性官員,或是有官無職的虛銜官員。宋代軍、政分設,福建軍事長官有都總管、都鈐轄、都統制等。
元代,福建行政區劃變更頻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書省;次年,改置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復置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為行尚書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改宣慰使司,併入江西行中書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重置福建行中書省。大德元年(1297年),改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治所從福州遷至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改為宣慰使司,治所遷回福州。至正十六年(1356年),重置福建行中書省。福建行省長官有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參知政事、提刑按察使;改置宣慰使司時,最高長官為宣慰使。還有管監察的肅政廉訪使。軍事最高長官為都元帥。
明初,福建仍為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在福建設承宣布政使司,委派布政使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布政使司主要官員有:左、右布政使,左、右參政。另置提刑按察使司,設按察使掌管全省刑獄。軍事方面置都指揮使司,主要官員有:都指揮使,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與之並行的還設有鎮守和鎮守總兵官。明朝中央政權為加強對地方監管,經常派官員到地方辦事並視察監督。由中央派出的主要職官有:巡撫都御史、鎮守太監、巡撫、刷卷監察御史、清理軍政監察御史、督銀課御史等。
清初,福建最高軍政長官為鎮守和總督。“三藩之亂”后,廢鎮守耿精忠,以後不復設。福建和浙江為一大區,設閩浙總督統管兩省軍政。巡撫為全省最高軍政長官,下設布政使,具體負責行政事務。布政使品級與巡撫相同,為從二品官,但職權僅限於掌管民政和財政。還設按察使掌管全省司法。因旗兵駐紮福建,清時設駐防福州大臣(福建將軍)統管,為從一品,與總督品位相同,但職權遠不如總督。漢族兵為綠營,其全省最高軍事長官為提督。福建省先設提督,後分設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分管陸軍和水師。光緒三十年(1904年)撤水師提督,設提督總管全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