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張谷英村,屬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張谷英鎮,位於岳陽縣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專家認為,張谷英村建築規模之大,建築風格之奇,建築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至今已存在500多年。目前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築。張谷英景區已成為湘北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江西人張谷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見這裡層山環繞,形成一塊盆地,自然環境優美,頓生在此定居的念頭。張谷英是位風水先生,他經過細緻勘測后,選擇了這塊宅地,便大興土木,繁衍生息,張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張谷英村幾經滄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狀。比較完整的門庭有“上新層”、“石大門”、“潘家沖”三棟,三棟門庭各自分東、西、南方向設置,主庭高壁厚檐,圍屋層層相因,分則自成系統,合則渾然一體,總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
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面堂層、祖宗堂屋、后廳等“四進”及其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三個天井組成。順著屋脊望去,張谷英村整個建築就變成了無數個“井”字。廳堂里廊櫛比,天井棋布,工整嚴謹,格局對稱,形式、尺度和粉飾色調都趨於和諧統一。體現出高超的建築技藝。建築材料以木為主,青磚花崗岩為輔。
從高處眺望,四面青山圍繞著一片屋宇,渭溪河迂迴曲折穿村而過,河上大小石橋47座。屋宇牆檀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傍溪而鋪的是一條長廊,廊里鋪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連接每一條巷口,巷道縱橫交錯,通達每個廳堂共有60條,最長的巷道有153米,居民們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曬,雨雪不濕鞋”。檐內,渾圓的樑柱上刻有太極圖,屋下鏤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欞、間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圖案有喜鵲、梅花、猛曾之類,栩栩如生。
張谷英村位於湖南嶽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地處岳陽、平江、汨羅三縣市交匯處,距離長沙、岳陽分別約150公里和70公里,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群落,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張谷英村為漢族聚居群落。整個建築群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體組合而成。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嘉靖41年,清代兩次續建。現有巷道62條,天井206個,總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32間。總體布局依地形呈“干技式”結構,主堂與橫堂皆以天井為中心組成單元,各個單元自成庭院,各個庭院貫為一體。其最大特點是排水設施完整,採光、通風、防火設施完備。
張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禮儀、教育。村人以讀書為榮,以不識字為恥,喜好讀書的風氣代代相傳。科舉時代曾有進士1人、舉人7人、貢生6人、貢員1人、佾生1人、庠生45人、太學生33人、當代大學生240多人、還有博士生和留學生。張谷英村人不但愛讀書,也精武術。不少人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交通
長沙汽車東站有發至張谷英村的汽車,每天一趟,發車時間為下午1:50,全程票價20元;從岳陽縣城到張谷英村有新建的三級柏油路全線開通,路況很好。
歷史
500多年前,風水先生張谷英為了謀生,攜一家老小從江西一路西行來到這裡,看到這個地方四面環山、層巒疊嶂、茂林修竹、流水潺潺,是一個適宜居住的樂土,便在這裡興建住宅安了家。後來子孫繁衍生息,便形成了這樣一片樓閣參差、路道縱橫、屋脊連著屋脊、天井接著天井的大屋場。張家的後世子孫便以其始遷祖的名字命名他們的住地為張谷英村。
文化
張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禮儀、教育,孝敬父母,尊老愛幼。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內人團結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壓附近異姓鄰居,與鄰村人關係友善,互相幫助,許多老人主動幫助年輕人照看孩子,享受天倫之樂。白天勞力出工后,屋場里也沒有關門閉戶的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