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厄利垂亞 (Eritrea)


概述
     厄利垂亞國位於非洲東北部,西鄰蘇丹,南鄰衣索比亞、吉布地,東隔紅海與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相望,扼紅海進出印度洋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國海岸線長1200千米。地形以高原為主。東部平原由西北向東南緩傾。馬雷布河為最大河流。高原地區氣候宜人。
     位於東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西與蘇丹接壤,南鄰衣索比亞,東南與吉布地相連,東北瀕臨紅海,海岸線長1200公里,隔海與沙烏地阿拉伯、葉門相望,扼連接歐、亞、非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峽,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境內中心地帶為海拔1800~2500米的高原,向西至蘇丹逐漸傾斜,向東至紅海平原陡降。草原與半荒漠廣布,沿海有狹長平原,海濱多珊瑚礁。最大的河流是馬雷布河,全長440公里,流域面積23455平方公里。高原地區氣候溫和,涼季(12月至次年2月)氣溫為15℃,熱季(5月至6月)氣溫為25℃。東部和西部平原地區氣候炎熱,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高原和西部地區全年降雨量為1000~2000毫米。東部除阿斯馬拉東北有一狹長的多雨帶外,大部分地區雨量不足,尤其是紅海沿岸平原,一年中大部分時間乾旱,呈沙漠狀態。
     厄利垂亞的旅遊業歷史悠久,也是目前厄利垂亞唯一賺取外匯的服務行業。早在14世紀時就有歐洲旅行家在這一地區遊覽。阿克蘇姆王國的大部分區域在厄利垂亞境內,目前尚存不少遺跡。地形多樣,自然景觀豐富。阿斯馬拉、馬薩瓦、阿薩布和達赫拉克群島為有名的旅遊點。但連年戰亂,旅遊業受到破壞,現在仍處於恢復階段。1996年來厄利垂亞旅遊的人數為41.6萬人,比上年增加31%;1997年旅遊收入比1996年增加75%。厄利垂亞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份額高達61.2%,其中旅遊業的貢獻起重要作用。旅遊業為主要創匯產業。
 
  2008年,厄以其“獨特地貌和原始珊瑚礁群”被英國旅遊網站評為世界七個最佳旅遊目的地之一。阿斯馬拉、馬薩瓦、阿薩布和達赫拉克群島為有名的旅遊點。厄政府鼓勵私營機構投資旅遊業,但由於基礎設施落後,旅遊飯店等配套服務缺乏,旅遊市場開發滯后。2007年入境遊客8萬人次,創收6000萬美元。2008年,厄旅遊部在馬薩瓦、特塞尼、阿迪凱三地開設旅遊信息中心,為遊客提供旅遊資訊服務。
交通
公路  
境內公路總長4000公里左右,主要有馬薩瓦至特瑟內、阿斯馬拉至默克萊(埃塞提格雷首府)、阿斯馬拉至阿克蘇姆三條柏油公路。從獨立到1997年的6年時間內,厄利垂亞已投入4.4億埃元用於公路建設,路況有大幅度改善。1996年有客車1391輛,計程車1197輛,卡車及油罐車6386輛,小轎車14054輛。貨運業是私營企業。1994年的貨運物資量由上年的283982噸增至489321噸;汽油等燃料的運輸量由上年的65429立方米增至117287立方米,增長79%。1991年~2008年,厄政府共投資8億美元新建各類公路逾1.5萬公里。
鐵路  
原來只有306公里的窄軌鐵路,由阿斯馬拉起,東通馬薩瓦,西至阿戈達特,在戰爭中遭到破壞,而被廢棄停用。1994年在馬薩瓦修復5公里鐵路,開始運行。1995年開始修復,2003年馬薩瓦至阿斯馬拉段通車,僅限旅遊觀光。
航空  
阿斯馬拉機場是厄唯一的國際機場,能起降波音757、767及空中客車等大型客機,于1991年8月恢復使用。亞的斯亞貝巴至阿斯馬拉每天有兩個航班往返。衣索比亞航空公司從亞的斯亞貝巴至倫敦、法蘭克福、羅馬和吉達往返班機均在阿斯馬拉停靠。此外,葉門、蘇丹、德國航空公司均有定期航班飛阿斯馬拉。1994年成為國際民航組織成員國,當時完全依賴外航公司。阿薩布機場只能起降螺旋槳飛機。另有達赫拉克、馬薩瓦和納克法三個小型機場。目前德國漢莎和沙特、埃及、葉門等國航空公司以及私營納賽爾航空公司(Nasair)有定期航班抵離阿斯馬拉。2001年,厄政府成立厄利垂亞航空公司,2003年首航,目前開通飛往西歐、東非和中東航班。2008年,厄與沙烏地阿拉伯兩國民航部門就加強航空服務合作簽署議定書。
港口  
有馬薩瓦與阿薩布兩個重要港口。馬薩瓦港為紅海天然良港,擁有6個泊位,可停靠萬噸級遠洋貨輪,並有修船廠;1996年貨物吞吐量達300萬噸,集裝箱3.3萬個,比1995年增加22%。阿薩布港為人工港,戰爭時期一度關閉,1991年7月厄利垂亞臨時政府加以啟用,阿薩布港有9個泊位,可停靠3.6萬噸級貨輪。1994年進港船隻411艘,比上年增加29.2%。來港貨運量達723?563噸,比上年增長12%,運送旅客1167人次,比上年增長163.8%。自厄利垂亞與衣索比亞爆發邊界衝突以後,厄利垂亞港口貨物吞吐量及收入減少。厄埃邊界戰爭后,阿薩布淪為“死港”,每年損失4000萬美元收入。馬薩瓦貨運量見增。厄政府投資6.6億納克法擴建馬薩瓦港口,2002年竣工。厄航運公司擁有4條貨輪,航行蘇丹、埃及、吉達、葉門、卡達、坦尚尼亞等港口。2007年運輸2.2萬噸固態和1.3萬噸液態商品,1.1萬台設備和265台車輛,年收入6000萬納克法(400萬美元)。馬薩瓦港日吞吐能力達850~1500噸,可同時存儲1000個集裝箱。
文化
     一、厄利垂亞歷史上曾是地區貿易中心,與周邊國家和民族交流頻繁。厄特社會融合了多種民族、宗教和傳統習俗,彼此相處融洽。由於受西方勢力影響較早,厄特城市生活較西方化。儘管厄特經濟落後,但社會秩序良好,犯罪率很低。厄特人民熱情好客,禮貌待人,開朗大方,對人恭敬而不失自尊,外籍人士盡可入鄉隨俗。 一、問候:握手是最常見的問候方式,其它還有擁抱、吻頰等。
 
  二、會見:會見開始時,厄特人一般會請客人喝紅茶或咖啡,客人可接受或拒絕,要求自己加糖或不加糖,會談完畢前宜喝完。
 
  三、就餐:厄特飯店、餐館主要供應義大利餐和當地餐。當地餐以牛羊肉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ZIGNI”(一種以小牛肉塊、西紅柿漿、辣椒粉等熬成的辣漿湯)伴以“INJERA”(一種當地穀物的酸餅)。
 
  四、著裝:正式場合厄特人著西裝,打領帶或領結。非正式場合比較隨便,得體即可。總的說來,厄特人衣著比較保守,外國人在厄特應避免過於袒露的服飾。
 
  五、時間觀念:厄特人的時間觀念不是很強,尤其是厄特商人,較隨意,但厄各政府機構人員比較守時。
 
  六、禁忌:厄特民風純樸,社會風氣很好,外籍人士不可過於隨便,不拘小節,應以禮待人,講求文明、高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