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蒙羅維亞 (Monrovia)


概述
蒙羅維亞(Monrovia,又譯門羅維亞)是賴比瑞亞首都,也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和政治、商業與文化中心,瀕臨大西洋,人口約100萬,市區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1847年7月26日賴比瑞亞聯邦宣告獨立,建立賴比瑞亞共和國,定都蒙羅維亞。這是在美國本土外唯一以美國總統名字命名的首都。
蒙羅維亞位於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梅蘇拉多角和布希羅德島上,城市被聖保羅河包圍,據守聖保羅河入海口,是西非重要的出海門戶,也是非洲距南美大陸最近的港口城市。該市經濟主要依賴其港口,而這個港口主要是由美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擴建的。
蒙羅維亞市區由梅蘇拉多角(半島)和布希羅德島組成。島外大西洋近觀則驚濤拍岸,飛珠堆雪;遠眺則水天浩淼,碧波萬頃。島上各種熱帶林木花草長勢茂盛,終年蒼翠欲滴,四時芬芳吐艷,把整座城市掩映在片片綠林與叢叢花海之中,熱帶風光嫵媚迷人。
主要出口品包括乳膠和鐵礦。本地也有對原材料進行加工,例如水泥、成品油、食品、磚、瓦、傢具、化學工業。該港口還有大量的倉庫和設施可以提供船隻修理服務。
市中心梅蘇拉多角是繁華的商業區,街道兩旁商店林立,人們熙來攘往,邊觀賞那琳琅滿目的商品,邊選購當地產的精湛新穎的手工藝品。跨過梅蘇拉多橋即達市區北部的布希羅德島,此為新興工業區和馳名遠近的西非唯一自由港——蒙羅維亞自由港。市區東部的首都山是政府機關的所在地,這裡有行政大廈、國會大廈和市政大廳等。西非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賴比瑞亞大學(建於1862年)也設在這裡。此外,還有博物館與國立圖書館等。國會大廈前的廣場上有一座高大的紀念碑,其頂端屹立著一位肩扛國旗、手持衝鋒號的非洲婦女青銅塑像,為賴比瑞亞自由獨立的象徵。
郊區包括新喬治亞區(New Georgia)、布希羅德島(Bushrod Island)、辛科區(Sinkor)、剛果鎮(Congo Town)、佩內斯韋爾區(Paynesville)、加內斯韋爾區(Garnesville)和巴內斯韋爾區(Barnesville)。
交通
蒙羅維亞有幹線公路連接全國各大行政區。東郊的羅伯茨國際航空港是非洲最大的機場之一。賴比瑞亞的海運業享譽世界,首都有20多條國際海運定期航線與外界相通,蒙羅維亞港系西非地區最大的現代化港口之一。
蒙羅維亞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興建的。當時,德國法西斯者控制著歐洲及其海上航道,原來走美洲——西歐線的船隻都改為美洲——西非線,蒙羅維亞成了這條航線上的樞紐。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緊張的時候,在舊港以北布希羅得島興建新港,1984年投入使用,成為當時西非最現代化的港口。1956年命名新港為“蒙羅維亞自由港”,允許外國輪船自由出入,商品可在港內自由轉口第三國,允許儲藏、加工、再包裝,只收1.5%的領事費,而不收關稅。從而吸引了更多的商船進港,增加了港口的勞務收入。
歷史
賴比瑞亞舊稱“穀物海岸”。15世紀下半葉,葡萄牙人來此販賣奴隸,爾後荷、英、法等殖民者相繼侵入。1821年,“美國殖民協會”在此建立黑人移民區,中心就在蒙羅維亞。1847年7月26日,賴比瑞亞宣告獨立,成立賴比瑞亞共和國,定都蒙羅維亞。
1820年,“美國殖民協會”派人到西非給“自由黑奴”尋覓安身之地。1822年,首批美國自由黑奴抵利,在梅蘇拉多地區建立了克里斯托波利斯(Christopolis)移民區。隨著移民區的不斷擴大,1824年“美國殖民協會”將克里斯托波利斯移民區更名為“蒙羅維亞”,以紀念時任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1847年7月26日賴比瑞亞聯邦宣告獨立,建立賴比瑞亞共和國,定都蒙羅維亞。這是在美國本土外唯一以美國總統名字命名的首都。
最佳旅遊時間
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5℃,分旱季和雨季兩個季節,年均降水量逾5000毫米,為西非海岸乃至全球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素有“非洲雨都”之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