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靈空山


概述
  靈空山在山西省版圖的中南邊,原名“九頂山”,因佛教活動而更名“靈空山”。這裡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9%以上,是生態保存較好的地方。當旅遊與環保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這裡可謂是“一方凈土”。熱愛旅遊的人不妨在炎炎夏日走進靈空山,感受這裡的清涼、靜謐、別緻、美輪美奐。
  靈空山地處沁源西北部五龍川鄉,距縣城約40公里。海拔高度在1600-1850米之間,最高山峰為海拔1953米。山岩地質為寒武紀石灰岩,由於構造運動強烈,地殼發生變異,大面積基岩裸露,溝谷切割較深。山中心三條溝壑交匯,形成一處奇險的深谷。山岩之上為第四紀老黃土覆蓋,適宜植物生長且雨量充足,所以林木鬱鬱蔥蔥,山花野草遍地。山中岩洞較多,險峰競秀,幽靜奇特。
  由於靈空山地處沁源縣境西部高寒山區,與縣內其他地方氣候頗有差異。夏季涼爽,最高氣溫在25攝氏度左右,冬季寒冷時間較長,但屬中心地帶的北山莊和聖壽寺背風向陽,最低氣溫在零下20攝氏度左右。每年的4-10月份,靈空山的平均氣溫在17攝氏度左右,是適宜遊覽的季節。
  靈空山風景區主要風景線有三條:風洞溝、將軍墓溝、草溝。風洞溝是從仙橋開始自北向東南延伸的一條大約5公里的深谷,山崖如鬼斧神工削劈。溝中怪石嶙峋,跌宕錯落,有的如野牛狂奔、卧虎嘯月,也有的如龜鱉驚懼,縮脖貼地。
  一路行進,只見東西兩邊峰巒疊嶂,危崖峭壁撲面而來,有山塔崖、疊翠峰、前後寨門、龍膽、龍尾、望壁回頭等勝景。從第一川望聖壽寺由西向東而來的溝叫草溝,全長約六七公里,沿途林木茂盛,山花綴錦,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真乃一步一景,景景宜人。聖壽寺東北,是由仙橋向五龍川而去的將軍墓溝,溝中溪流緩緩,涓涓有聲,時有數丈落差之地,積水成潭,倒映翠屏倩影。
  靈空山名勝古稱十景,即東鐘樓、十八盤、甘露泉、茅庵、凈身窯、五龍池、蓋海洞、捨身崖、鬚眉山、仙巒橋,皆有碑文記敘,也有詩詞詠嘆。除十景以外,靈空山還有許多引人入勝、令人驚嘆的古跡勝景、奇松名木以及神奇洞穴。
  靈空山不僅是納涼避暑的勝地,還有著很多的動人傳說,讓去到那裡的人充滿遐想。聖壽寺是靈空山的核心。相傳,宋開寶二年太祖趙匡胤不顧眾臣勸阻趁火打劫,在北漢主睿宗劉釣死後北漢皇室悲愴之際,統兵圍攻。不料遼國耶律屋質、耶律斜軫援救北漢,宋軍疾疫流行,兵攻失敗,倉皇敗退。遼兵、漢兵乘勝追擊,趙等部眾最後藏於“四十里不見天的靈空山深山密林之中”。遼軍急於求勝四處放火,欲將宋太祖等燒葬于靈空山後,與漢軍聯手大舉滅宋。十萬火急之時,宋太祖躲入山中的一座禪院。瞬間,雷鳴電閃,滂沱大雨傾盆而降。宋軍由此軍威大振、精神百倍,一鼓作氣殺出重圍,化險為夷。宋太祖回朝後,遂撥資重建禪院、再塑金身。靈空山禪院一時香火鼎盛,享譽四方。宋太祖還御筆賜額“聖壽寺”。
  五顆蟠桃、龍母與神虎、仙橋的傳說、將軍墓的來歷、靈空石松之謎……幾乎靈空山的每一個景點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這些傳說在人們盡享靈空美景的同時,也讓人對靈空山多了想象和神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