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晉城古稱澤州,是華夏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總面積9490平方千米,人口220萬,轄四縣一市一區。境內自然風光奇特,文物古跡眾多,蘊藏著發展旅遊的巨大潛力。
晉城市地處太行山、王屋山、中條山三山的交界處,又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分水嶺,由此形成了極為罕見的自然地理景觀。雄峻的太行絕頂風光,茂密的原始森林,奇特的岩溶洞穴,清澈的河湖飛瀑令人神往。這裡有北方最大的溶洞群白雲洞、華北最大的生態注入目的地王莽嶺、世界圍棋起源地棋子山、舉世聞名的錫崖溝掛壁公路和高平長平古戰場等。
悠久的文明賦予了晉城豐厚的人文遺產。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保護單位35處、市級保護單位27處、縣級保護單位252處,既有古人類遺址、古寺廟、古碑刻、古名人墓葬,又有古戰場、古民居、古書院和革命紀念地等。更讓人引以為榮的是晉城現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結構古建築,其約占山西省同時期木結構古建築的2/3,占全國同時期的1/3,幾乎超過南方同時期古建文物遺存的總和。
交通
交通以太焦鐵路、侯月鐵路為骨幹,公路四通八達
歷史
晉城在漢代設高都縣。隋稱丹川。唐改為晉城縣。明併入澤州。清設鳳台縣。1912年改為晉城縣。抗日戰爭時期曾建立晉沁、晉東和晉北3個抗日縣政府。1945年改為晉城縣。1985年設立晉城市。
文化
晉城的15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除姬氏民居外,其餘均為寺廟建築。著名的有青蓮寺、府城玉皇廟、高平開化寺、定林寺、崇明寺、陵川崔府君廟、澤州縣小南村二仙廟等。這些古寺廟的價值除了其本身建築外,還主要體現在其附屬文物(塑像、壁畫、古塔、雕刻、碑記等)上。青蓮寺現存唐代塑像7尊,佔到全國唐代塑像7O余尊的十分之一;府城玉皇廟元塑二十八宿為海內孤品,是元代著名雕塑家劉鑾的作品;開化寺現存北宋紹聖三年(1096年)佛傳故事壁畫88.4平方米,為我國現存三處宋代寺觀壁畫中面積最大的一處;崇明寺創建於北宋開寶年間(968—975年),其巧奪天工的斷梁結構建築形式開創了我國建築史上“小材大用”的先河,為宋《營造法式》頒布前的仿唐建築,斗拱用材碩大,屋頂舉折平緩,令國內外專家學者驚嘆不已;陵川崔府君廟為高台建築,其建築形制僅見於敦煌壁畫,實屬罕見;澤州縣小南村二仙廟天宮樓閣式絕美木雕入選大專院校考古專業教科書,是傳世的經典之作。除此以外,晉城尚有我國現存最早的、建於金大定二十三年的高平王報村二郎廟舞台等。
民居建築中,晉城擁有全國唯一的元代建築姬氏老宅,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沁河流域寨堡式古建築群,集中反映了當時北方地區獨特的鄉土聚落文化,蘊含著濃郁的儒家氣息。這些古民居的規模有大有小,大的有沁水縣湘峪村、郭壁南、郭壁北、竇庄村、柳氏民居;陽城縣皇城相府、郭峪村、砥泊城;澤州縣周村、冶底村。小的有沁水縣趙樹理故居;陽城縣上庄、中庄、下庄,潘家大院、范氏莊園;澤州縣石淙頭村、陟椒劉家大院等。這些古民居如顆顆珍珠散落於沁河沿岸,非常有利於成片旅遊開發,可以形成以皇城相府為龍頭,以寨堡式建築為特點的晉城旅遊新品牌。和晉中的晉商大院比,除其獨特的防禦性城牆外,其建築內涵更具儒家風範,透著一股書卷氣,更有親和力和生活氣息。其精美宏敞的門頭建築被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看好,許多門頭被清華大學樓慶西教授編著的《中國建築的門文化》一書收錄。
此外,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的景德橋等數十處古橋、古塔、石窟寺建築、古書院、古會館等,在建築學研究領域均有著很高的價值,而在旅遊開發上也是我們獨有的優勢所在。
晉城為山西的東南門戶。山西自古有通往華北平原及中原大地的八條峽谷狀車馬道路,人稱“太行八陘”。其中南部三條陘道分佈在晉城市境內,即陽城至河南濟源的軹關陘、澤州通往河南沁陽的太行陘和陵川通河南輝縣的白陘。貫通沁水、陽城、澤州並通往河南博愛(古稱清化)的清化一大道、清化二大道, 這些古陘、古道都為南北文化的交流、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晉商文明的傳播提供了交通便利。
晉城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形成了眾多的關隘、寨堡,著名的有太行關、天井關、碗子城、孟良寨、焦贊城等。晉城籍著名抗金英雄、岳飛部下梁興在此譜寫了一曲曲浴血奮戰,抵禦外侮的正氣之歌。現存的古道、關隘、寨堡均為我市開發旅遊的獨特資源。
晉城是華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以下川、塔水河、西瑤泉等遺址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和新石器時代的高都文化、八里坪文化。其中下川遺址的發現更是填補了我國新舊石器時代之間細石器文化的空白。女媧煉石補天,神農播種嘉穀;精衛填海銜石于發鳩,愚公移山掘土于王屋;歷山、獲澤乃虞舜躬耕漁獵之處,砥柱、析城乃大禹劈山導水之跡;夏桀無道遷居於垂棘,商湯愛民禱雨于桑林……古老的歷史長河翻滾出無數的動人傳說,為開發旅遊增添了遐想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