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地理位置張壁古堡,位於介休市城區東南10公里龍鳳鄉張壁村,背靠綿山,面對綠野,海拔1040米,周圓1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整座古堡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從堡北向下俯視,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伸。景點介紹堡南則有三條向外通道,堡西為窯彎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丈。堡東居高臨下,有溝塹阻隔,可謂“易守難攻,退避有路”。堡牆用土夯築而成,高約10米。堡有南北二門,中間是一條長300米的街道。街東3條小巷,街西4條小巷,由街中向上延伸。北堡門築有瓮城,南堡門純用石塊砌成,堡門上建門樓。街道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幾座廟宇琉璃覆頂,金碧輝煌,點綴在堡內;還有抱柳的古槐和罕見的琉璃碑。到處是古跡勝景,古香古色。張壁古堡建於公元619年,隋末劉武周為抗擊李世民,始築該堡。並在城堡地下構築了攻守兼備、可屯兵萬人的地道,距今已有1380余年歷史。張壁古城堡為長方形,東西374米,南北244米,堡周長1。1公里,堡牆為版築夯實,高約5~7米,東北角堡牆為唐代堡牆遺存;南堡門西側堡牆為明清時期堡牆。門上現有一處燈桿,為“張壁點燈,介休看明”的信號燈,是古代軍事烽火台的縮影。張壁古堡壘南堡門離中空為“龍首”,門頭有龍首石雕,門下向南鋪設九道豎向紅條石路,象徵龍鬚,向北的主幹道為“龍身”:為使“龍”型更加逼真,在清朝年間又專門將橫向鋪設街道的青石板起出,改為三道豎向的紅石板,以象徵龍的脊背。主幹道兩側城中心偏北位置的水塘(原)、槐抱柳,共同象徵“龍”的兩腎和陳摶太極圖的陰陽魚。張壁有一個小小的用於拒敵的“瓮城”,還有一對小巧的鐘樓和鼓樓,具有完整的城市形態,這是與山西省其他地方很常見且保存完好的“村堡”相區別的非常重要的特徵,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村堡”,而是“城”。在城市街巷組織上,張壁古堡主次街道分明,南北主幹道與東邊三巷,西面四巷構成“丁”字結構。堡內七巷為西場巷、賈家巷、王家巷、小東巷、西四巷建築錯落遞次,街巷格局嚴整。在民居形態上,張壁古堡尚有我國多數古城均已消失的隋唐城市遺存的“里坊”,巷門、門樓配備得當,若關門落鎖,可謂堡中有堡。堡內現有30余所堡保存完好的院落,住宅比鄰有序,民居與堡牆保有一定距離,民宅大門與巷皆有台階高度,並講究寬敞向陽,西四巷大多為張、王、賈、靳族富戶,門楣考究,磚、木、石雕精美,多為獅子滾繡球,喜雀登梅,鶴鹿回春等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民俗內容。在宗教建築方面,在只有0。1平方公里的小城內,竟有七處以上的寺廟,實屬罕見:有“關帝廟”,道教“真武殿”、“二朗廟”;佛教“空王佛行宮”和“興隆寺”五座宗教建築,並有“地藏王菩薩殿”,“呂祖閣”遺址等,宗教建築年代較為久遠,多為明代以前的建築。更為難得的是,真武廟和空王殿碑為國內僅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古堡北堡門之空王殿為一明代建築,佛像為三世佛,亦為明時所塑,水平較高,壁畫繪空王佛(志超)成佛的故事。這三間小殿屋頂上明萬曆時的三彩琉璃鴟尾、樓閣、獅瓶、仙人走獸,都極精妙。尤為難得的是殿廊兩旁的兩通琉璃碑(明萬曆四十一年燒造),極為罕見,在我國琉璃燒造上佔有重要席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