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安澤變了,變綠了,變美了,變富了。當地人說,這是17任縣領導五十年如一日“追求綠色”的結果,才有了現在的206萬畝綠色植被,森林覆蓋率67.2%,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多元的累累碩果。
安澤縣位於山西省境南部,臨汾地區東北、太岳山東南麓。面積 1965平方公里,轄4鎮7鄉,人口7.32萬,縣政府駐城關鎮。安澤縣轄4個鎮、3個鄉:府城鎮、和川鎮、唐城鎮、冀氏鎮 、馬必鄉 、杜村鄉 、良馬鄉。
安澤,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東部,總面積1967平方公里,這裡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故里、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省級森林公園、全國連翹生產第一縣和尚無大面積開發的煤炭資源大縣。山西第二大河、唯一的一條無污染河流——沁河,縱貫境內109公里。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礦產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安澤工農業發展夯實了先天基礎。
境內山嶺起伏,溝壑縱橫,地形複雜。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東部山峰有安太山,泉廟凹、盤秀山等,海拔都在 1400米以上,以安太山為最高,海拔1592米。西部有大東溝梁、牛頭山等,海拔在千米以上。南部沁河谷地,地勢較低,有小塊平川 ,海拔在 800米左右。河流以沁河最大,由北向南縱貫全境,其支流有王村河、李元河、蒲河、泗河、蘭河、石槽河等。
境內氣候差異很大,西、南溫和、東、北寒冷,年均氣溫9.4℃,一月零下6.7℃,七月 24.8℃,年降雨量622 毫米,霜凍期為10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80天。
安澤縣土壤分2個大類、7個亞類、24個土屬,51個土種。褐土系安澤縣的地帶性土垠,從海拔750-1592米的溝川丘陵及低中山嶺各地表遍有分佈,面積19.27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98.89%。草甸日主要分佈于沁河及各大支流兩邊地下水位較高的一級階段地和少量河漫地。大體可分為褐化淺色草甸土,淺色草甸土2個亞類,3.3萬畝,占總面積的1.11%。
安澤縣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生物垂直分佈明顯,且種類繁多。有林木、果木、藥材、花卉、菌類647種,其中野生喬灌木144種,草卉215種,中草藥288種。乾果以花椒、核桃為主。動物種類繁多。其中獸類23種,有金錢豹、狍子、青羊、山豬、山羊、野兔、豹 、石貂、獾等。鳥類47種,其中鳶、蒼鷹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礦藏資源相當豐富。現已探明唐城鎮上庄、三交一帶,煙煤貯藏面積為34.33平方公里,843.8萬噸。唐城鎮上庄村后嶺底有鐵礦。冀氏盆地及馬壁一帶地下600-1100米深層有無煙煤和豐富的煤氣資源。英寨鄉劉家溝有方解石礦苗,貯藏量在10萬噸以下,還有瓷土和紫砂土。
安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早在公元前313年,這裡就誕生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先哲,集諸子百家之大成者的“后聖”荀子,其“天人相分”的唯物史觀,“學不可以已”的教育思想,“法禮並用”、“以政裕民”、“強本節用”的諸多治國理論,“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等,影響中華民族兩千年,至今仍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著名法家韓非、李斯,當世名儒浮丘伯、毛享、張蒼都是他的學生。
安澤既是荀子的故里,又是山西省首家申報成功的“千年古縣”,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賡、薄一波生活戰鬥過的紀念地遍布全縣。
交通
安澤交通便利,309國道橫貫東西45公里,326省道、府東山區二級縣道縱穿南北94公里,即將開工建設的臨汾—長治(青島—銀川高速公路中段)高速公路、已完成招商的臨汾—沁源鐵路橫穿安澤全境,這兩條主要道路建成后,將進一步拉近安澤和東部特別是中原的距離。另外,有縣級公路和鄉鎮路多條。全縣各村鎮和礦區林區均可通行汽車。
歷史
安澤,漢為猗氏、谷遠縣地,屬上黨郡。北魏置冀氏、義寧二縣,同時于西部安吉、澤泉之間置縣,取兩地首 字,定名安澤。隋改義寧為和川,改安澤為岳縣。元並和川、冀氏入岳陽縣。民國二年復稱安澤。1971年析縣西部置古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