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介休


概述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丘山北側,汾河南畔。距省會太原市139公里,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年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市總面積744平方公里,人口37萬,轄7鎮3鄉251個行政村5個街道辦事處。境內平川、丘陵、山區各占三分之一,從北向南梯次排列,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交替分明,日照充裕,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0.4℃,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
     介休市轄5個街道、7個鎮、3個鄉:北關街道、西關街道、東南街道、西南街道、北壇街道、義安鎮、張蘭鎮、連福鎮、洪山鎮、龍鳳鎮、綿山鎮、義棠鎮、城關鄉、宋古鄉、三佳鄉。
     介休山河秀麗、景色宜人,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境內綿山如屏聳立,汾水似帶環繞,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綿山風景區是六大低山旅遊風景區之一,以自然景觀“奇、險、秀”,人文景觀“古、巧、絕”著稱,寺廟、道觀大多建於懸崖壁之間,主景抱腹岩岩頂伸出,呈抱腹狀,洞內可容萬人,實屬罕見。自隋唐以來,綿山就是參拜、旅遊的勝地,史載一九二六年,瑞典國王曾攜家室登山禮佛。96年以來,由民營企業三佳公司投資開發建設,到目前已完成投資5.6億元,形成十大景區120多個景點的規模,從2000年開始,連續五個黃金周門票收入、旅遊人數居全省主要景點榜首。張壁古堡有“地上地下雙城子,堡垣廟院博物村”之稱,可與羅馬修斯堡相媲美,其反風水的建築風格堪稱東方建築史上的奇跡。後土廟道教建築群氣勢恢宏、構造精美,琉璃藝術巧奪天工,有琉璃藝術建築瑰寶之稱。還有華夏第一柏——秦柏,三晉三大名樓之一的玄神樓等具有獨特的魅力,在全省、全國叫絕稱奇。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襖神樓
  介休後土廟
  綿山
  玄神樓
  秦柏
  張壁古堡
歷史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總面積744平方公里,總人口37.25萬人。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時,曲沃庄伯伐翼,晉翼侯奔隨,隨在今介休城東,當時為晉大夫士會食邑。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歷史上先後東部建置鄔縣,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設郡縣,城區建置界休,以後改為界美、介休、平昌。東魏時,定陽郡一度僑治境內。北周時期,曾設置介休郡。隋、唐時期一度設介休郡、介州。鄰縣靈石公元590年建縣前,一直為介休地域。隋、唐時設介休郡、介州時,兼領平遙縣。孝義歷史上曾幾度併入介休縣。宋、元、明、清時期,介休縣域和領屬關係基本保持不變。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下文,介休撤縣改設縣級市,行政區域不變,依舊隸屬晉中行署。現轄7鎮3鄉、232個行政村,5個街道辦事處。
  春秋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置鄔縣。秦置界休縣。新莽改為界美。東漢複名界休。西晉改介休縣,以春秋時晉文公的臣子介之推死亡在其境內的綿山(介山)上而得名。十六國時期鄔縣、介休兩縣廢。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置介休,十九年復置鄔縣。北齊天保年間併入永安縣。至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恢復。大成元年(579)改名平昌縣。隋開皇十年(590)析置靈石縣,十八年複名介休縣。隸屬太原郡、西河郡、汾州、汾州府等。1992年撤縣設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