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5日 星期三

船幫會館


概述
  船幫會館,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丹鳳縣城西南隅的江岸上熠熠閃光。多少年來,它以自己精湛的藝術魅力,吸引了四海遊客,已使自己的名字臍身於中華名勝之林。丹江航道,自春秋戰國始即為貢道;為建都長安之歷代王朝主要補給線,百艇連檣,水走襄漢。龍駒寨江岸是水陸換載的著名碼頭。現在的船幫會館,是從船上每件運貨中抽取三枚銅錢,日積月累,于清朝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建成。船幫會館,又叫明王宮、平浪宮。由於它建築華麗,又被稱之為“花廟”,或“花戲樓”,一個“花”字,囊括了這座古建築的全部風貌和藝術特色。安徽毫州(曹操故鄉)著名的花戲樓稱為南戲樓,龍駒寨花戲樓為北戲樓,兩座戲樓南北輝映。會館樂樓,建築雄偉,造型奇巧,素有“兼具南秀北雄”之譽。會館前門臨江,為青磚六柱五樓牌坊式建築。樂樓緊貼門樓,高27米,寬27米,重檐翹角,巍峨壯觀。樓上演戲,樓下可供上百人“安營下寨”。無論是晴是雨,船工們上岸后,身不著點雨,頭不頂烈日,夏納涼,冬取暖,乏者憩,閑者樂,興緻所至,各得其宜。花廟之花;主要表現在它的整體建築籠罩在千姿百態的畫圖之中,其中尤以樓刻透雕刀工細膩,巧奪天工。前門之“八仙過海”、“丹風朝陽”《封神》人物、花卉圖騰,無論是石刻、磚雕、彩塑、瓷鑲,形神真切,獨具匠心。樂樓之樑柱門窗無木不雕。山水人物,車馬儀仗,樓閣亭台,樹木花草,魚蟲鳥獸,神來之勢,初期如生。樂樓正面,更是木雕精品薈萃,君臣聚會,豪情勃發,一片昇平氣象。兩軍鏖兵,水陸血戰,刀光劍影逼人。大禹耕田,文王訪賢,囊螢映雪,赤壁懷古……數十典故,數十畫面,數百人物,依形就勢,布滿梁棟,布滿桅檢,布滿搪板。其構圖之奇妙,場面之恢宏,運刀之精確,造型之獨特,無一不使人嘆服。尤其是“和聲鳴盛’’題額兩邊之八組浮雕人物組成一副畫聯,迄今尚無能破譯者,給人們留下了耐人尋味的謎。在諸多造型中,龍的形象最為耀眼,梁棟上、花脊上、飛檐上、峙牆上無不有龍。足見船工們對龍的情愫至深,信仰至誠。以干萬計細瓷碎片鑲嵌而成的群龍,在陽光下一個個鱗光閃爍,異彩紛呈,似真非真,似動非動,或對空長吟,或呼風喚雨,或凌波欲飛,或市澤惠民,似將遊人導入“龍宮”。樂樓正面頂端高懸“秦鏡樓’’牌匾。“秦鏡”典出《西京雜記》:“秦始皇有方鏡,照人灼見心膽”。唐朝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以古為鏡,可知興替。”看戲為高台教化“古事猶今事,戲情即世情”。以“秦鏡”題樓名,旨在於娛悅之中,以史為鑒以人為鏡,抑惡揚善,修身養性。樂樓坐南向北,三面均可容納觀眾,看到演出,為舞台發展史上的第二代,為今日“梨園”所罕見。樂樓北面正對大殿,彩繪木雕相映生輝。殿內曾塑有平水明王像,現已像毀殿空,但丞相陸秀夫身背文天樣所率客家軍擁戴的南宋末代幼帝趙丙(bing,音丙)。跳海,以身許國,后封明王的傳說,至今膾炙人口。船幫會館大門石聯:“后元夷受封德昭千古,繼夏禹稱王福庇九江”,即隱此典。橫披“安瀾普慶”,寄托著船工們對自己的保護神的信賴與企冀。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長征經此,曾在會館進行整訓,並創建了龍駒寨蘇維埃,從而為這一文物古跡增添了紅色光環。星移斗轉,滄桑變遷,現在,這兒的江面上已沒了古老的木船,徐霞客從這裡南遊的登舟處,也已浪推沙移。但是,新中國成立后,幾經修葺,今日的船幫會館已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院內建起了博物館,館藏千百件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是向人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基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