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別名: 文殊院
介紹: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北門,乃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是全國漢族地區重點佛教寺廟。其前身是唐代「妙園塔」,宋時名「信相寺」。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歷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為當時的「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宋代仍稱信相寺。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為寇,苦行修持,數年之間行著四方,聲名遠揚。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市民群眾認為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FONT>1706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採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這82根石柱今天成為院中一景。 近代時,文殊院香火興盛。歷任方丈都在這裡開壇傳戒,並辦有佛學苑、傳習所,培養僧才。抗戰時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虛、能海等陸續到這裡講經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寺廟。 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佛教寺廟。共有房屋200余間,總建築面積1.16萬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現在是四川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見古色厚朴的圍牆盤繞在古剎四周,正門上嵌著「文殊院」三個大字,與圍牆上「南無阿彌陀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世界和平、人類幸福」相映襯,使文殊院顯得十分莊嚴、肅穆。 寺內中軸線上依次分佈著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等五重殿宇,兩廡配以鐘鼓樓、禪堂、觀堂、客堂、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職事寮房,形成閉鎖式的四合結構。 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佈在長200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宏敞,飛檐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大小相同,院中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是清靜幽雅。又前臨文殊院街,后畔萬福橋側,素有「寺殿接通衢,禪房遠塵囂」之說。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眾多。就拿供奉的佛像來說,寺內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
地址:
成都市北門(成都市文殊院街15號)
聯繫電話: 028-86952830
開放時間: 8:00-17:00
交通路線:
成都市內公交車16、55、64可直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