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別名: 武侯祠
介紹:
武侯祠位於四川成都南郊,佔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也是成都市個主要的旅遊參觀點。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併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
武侯祠建於唐,唐朝大詩人杜甫曾有詩寫到它:“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現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莫相毗連。 武侯祠主體建築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讚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並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碑文特別褒獎諸葛亮的法治思想,馬謖因失街亭被諸葛亮依法處斬,臨刑,馬謖哭著表示自己死而無怨。李嚴與廖立,兩人都是被諸葛亮削職流放的罪人,但他們也自甘服罪。當他們得知諸葛亮病逝,“聞之痛之,或泣或絕”。這些均屬史實,裴度據史褒評,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辭句甚切,文筆酣暢,使人百讀不厭。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還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思想和作風,不利用職權謀私。他死後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
步入二門,一座氣勢雄偉、寬敞的劉備殿呈現眼前。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劉諶。為什麼兒子劉禪在這裡沒有位置?據說,由於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他的像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
出劉備殿,穿過掛有“武侯祠”匾額的過廳,便到了諸葛亮殿。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緻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出諸葛亮殿往西可到劉備墓,史稱“惠陵”。
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陳列室”,由郭沫若書題。陳列有出土的蜀漢文物複製品和三國歷史圖片。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以宋代愛國名將岳飛書寫的《出師表》,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
武侯祠佔地37000平方米,古柏蒼翠紅牆環繞。主體建築坐北面南,擺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是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是劉備陵園及其建築。二門至劉備殿與東西廊,過廳至諸葛殿東西兩廂房,形成兩組四合建築結構。軸線建築兩側配有園林景點和附屬建築。
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1尊,像高1.7─3米不等,均出自清代民間藝人之手。蜀漢君臣分列上下,濟濟一堂,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此外,還有碑碣、匾聯,以及鼎、爐、鍾、鼓等文物。
祠內文物以唐碑最為珍貴。唐碑矗立在大門至二門之間,高367厘米,寬95厘米,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刻立,裴度撰文,柳公綽書丹。此碑因文章、書法絕妙和所稱頌的諸葛亮的功德絕世,在明代即被譽為“三絕碑”。劉備殿高大宏敞,正中供3米高的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另有東 西偏殿供奉著大將關羽、張飛等人。殿側兩廊各有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坐像14尊,東廊的文臣以龐統居首西廊的武將是趙雲領先。
諸葛亮殿內供祀著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人的貼金泥塑坐像。諸葛羽扇綸巾,神態儒雅,頗有一代名相風度。
劉備墓史稱“惠陵”,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長的磚牆環護。史載,劉備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後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
地址:
成都市一環路南門武侯祠大街
聯繫電話: 85581934
開放時間: 8:00-18:00
交通路線:
成都市內公交1、10到武侯祠下車,14、26、53、57、213、214可直達景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