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素有“黔東門戶”之稱的銅仁,位於貴州和湖南兩省交界處。
這裡地處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東南邊緣,集山巒、溶洞、溫泉、石林等風光于一體,峰巒疊翠,山水相連,風景名勝多達40多處。除了著名的梵凈山,還有世所罕見的九龍洞,絕壁疊嶂的烏江山峽,碧波蕩漾的錦江等。
銅仁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不少文物古跡和革命遺址。銅仁古城遺址建於公元1451年,幽靜的巷道,斑駁的牆垣,走進它,就猶如走進了銅仁的歷史。
銅仁還是多民族聚居地區,這裡居住著苗、土家、侗、仡佬、滿等少數民族。每年春節期間,花燈、茶燈、龍燈以及打金錢桿、踩高蹺等民間舞蹈表演多姿多彩。
重要數據和景觀
區號:0856
郵編:554300
位置:貴州省東部
民族:有苗、侗、土家、仡佬、回、布依、蒙古等2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4%。
區劃:轄銅仁市、江口縣、思南縣、德江縣、松桃苗族自治縣、玉屏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和萬山特區。
交通
外部交通
航空
貴陽、重慶、廣州、深圳等地每天有班機到銅仁大興機場。大興機場在銅仁地區松桃縣大興鎮,到銅仁市區不超過半小時。每班航班到達,都會有機場大巴把遊客送到銅仁市區,到了具體位置告訴司機一聲就可以了。票價10元。
鐵路
從貴陽到銅仁,可乘旅遊火車至玉屏入境;北京、上海、廣州方向的旅客可先乘火車至懷化,然後轉汽車抵銅仁;重慶方向的遊客還可沿烏江乘快艇至貴州沿河,在沿河轉汽車。
銅仁火車站在淺灘的銅仁師範上面。
玉屏火車站售票處電話:0856-3222209
公路
貴陽到銅仁:有卧鋪班車直接到。但是建議不要乘坐,比較髒亂。
鎮遠到銅仁:可從鎮遠坐車前去玉屏,2小時車程,每人10元,不過不能直達,必須到一個叫羊坪的地方,從那裡轉車;羊坪有面的到玉屏,每人3元,車程20分鐘。到玉屏后,直接在車站坐到銅仁的依維柯,高速路1小時左右,每人15—20元,1.5個小時。
鳳凰到銅仁:始發車沒有或者很少,可以搭從懷化到銅仁的過路車,晚上十點還有,但很擠,車程兩三個小時,車費25元左右。銅仁市主要汽車客運站如下:
銅仁地區長途客運公司
地址:銅仁市涼水井路
電話:0856-5222305
發往地點:發往湖南、四川等地的長途車。
銅仁地區汽車運輸公司
地址:銅仁市陸場路,梵宇大酒店旁邊
電話:0856-5255596
內部交通
公交車
市內中巴車白天為7毛/人,晚上11點後到凌晨6點為1元/人;市郊中巴車則要貴上三五毛左右。
計程車
市區內盡可以乘坐計程車,車價出人想象的便宜,並且像公共汽車一樣,十分方便快捷。銅仁市內乘出租,不分車型,3公里內起步價每車次1人乘坐3元,2人乘坐4元,3人以上乘坐5元,計價器打表每超過1公里每車次加價1元。反正三元左右就可以在市內逛上一圈,晚上會貴一些,但也就多那麼一兩塊錢。
從銅仁到玉屏、江口,也都可以在銅仁汽車站乘計程車,夏利車15—20元/人,只比中巴車多幾塊錢。司機往往要塞滿四個人才走,不過不用擔心,司機自己會在車站附近四處拉客,挺晚了都還有。背包客記得挑有後備箱的計程車,可以放大包。
文化
嗩吶
在松桃、銅仁、思南地區,嗩吶使用較廣,是這一帶苗族人民喜愛的代表性樂器,節日、喜慶時多吹奏,有三十多個曲牌。
嗩吶有高、中、低音三種,幾種嗩吶可獨奏、齊奏、輪奏、混合奏。伴以舞蹈、小鑼鼓、大鑼鼓、大花轎等,鏗鏘歡愉;伴以大盆鼓、大圓鑼、大長圓號,則聲勢浩蕩。運用吐音、花舌音、顫音、打音、超高音、次高音、自然換氣等技巧,一口氣吹奏可長達一個小時之久。有些技巧高的年輕人還可同時吹奏雙嗩吶,雙長號,兩人互吹互按。
嗩吶曲調優美動聽,有過山調、過河調、過街調、花調、小吹小打、單開門、雙開門、九連環、長路引、雙背帶等。
鼓舞
鼓舞是苗族男女老少都很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松桃一帶的鼓舞歷史悠久,頗有楚國遺風。
松桃鼓舞分為單人舞、雙人舞、四人舞、八人舞;形式上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鼓有單面鼓、雙面鼓、四面鼓。舞蹈時,有單人單面舞、二人二面舞,四人四面舞,或每面均為二人舞。舞姿有“美女梳頭”、“美女插花”、“壯士舞劍”
最佳旅遊時間
銅仁地處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3℃-17.5℃。由於海拔較低的緣故,銅仁為貴州省的高溫中心,夏天最高氣溫可達42.5℃,比省內其他城市高出許多,與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南京、武漢、重慶等地也不相上下。
但梵凈山密布的森林是避暑納涼的好地方,因此除了寒冷的冬季,到銅仁旅遊春夏秋三季皆可。
節日
過趕年
所謂“趕年”,就是比漢人提前一天過年。分佈在沿河、印江、德江等縣的土家人“過趕年”時,清掃房屋,殺年豬,敬家神,祭祖宗,吃團年飯。除夕夜燒旺火守歲。第二日清晨早早起床,不點燈,不用刀具,不亂潑水,不高聲說話,全家團聚吃隔夜做好的現菜現飯。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別具特色。
趕坳
各坳日期不同,但都是在風景優美的山坳或草坪上。“趕坳”以青年男女居多,身著盛裝,男戴斗篷,女打花傘,在坳場上各找對象,相互對歌傳情。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坳場也成了侗族群眾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