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青龍洞


概述
  當你漫步在鎮遠古城街頭,舉目遠眺,映入眼帘的就是馳名中外的青龍洞古建築群。青龍洞共有單體建築36座,共6個部分組成,依次為祝聖橋、中元禪院、紫陽書院、玉皇閣、萬壽宮、香爐岩。
  青龍洞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佔地面積(包括跨水面)兩萬一千兩百平方米。建築面積六千六百平方米。它背靠青山,面臨綠水,依洞傍崖,貼壁臨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翹翼飛檐,畫棟雕梁,青瓦紅牆,錯落有致,曲徑迴廊,庭院幽靜,。既有園林韻味,又具寺院風格。這些古建築,依山因地分別採用了“下吊”、“借用”、“附岩”、“嵌入”、“築台”等多種工藝,使其呈現出嘲中建樓”、“樓中藏洞”、“欲露先藏”、“欲揚先抑”,底層吊腳,閣樓懸空的獨特風格。有一位建築學家說:積麥山洞窟群舉世聞名,青龍洞在依山而建直上山頂這一點上可與之比高;山西懸空寺蜚聲中外,青龍洞在建築藝術的精湛上較之更勝一籌。 
  青龍洞是我國古建築群中離城鎮最近而又最能保持山水園林本色的一處得天獨厚引人人勝的觀光遊覽勝地。八十年代,著名古建築學家、國家文物局高級工程師羅哲文到此,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即興賦詩贊道:“一山飛峙大江邊,殿閣亭廊吐霧煙。入黔何處風光好,鎮遠城頭一洞天。”它除了外貌有如瓊樓玉宇的神奇觀外,與外地的一些名寺古剎相比,它具有四大奇特之處:青龍洞是一個總稱,它包括所有的亭、台、樓、閣、寺、廟、殿、祠。單體建築有紫陽書院的聖人殿、老君殿、考祠、靈官樓、呂祖殿、觀音殿、玉皇閣、望江樓、半亭,中元禪院的大殿、望星樓、六角樓、獨柱亭、韋馱廟、燃燈古佛龕,萬壽宮的文公祠、正殿、客廳、楊泗殿、內戲台、外戲樓、觀戲廳以及廂樓等二十八幢建築。此外還有用作山門的石牌坊(闕)兩座。這裡確有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里所描述的“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郭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的景象。它的建築布局。既不同於平地建築也不同於一般的山地建築。它是地地道道的附岩建築,布局參差錯落,高低起伏。這種附岩建築,無論是造型設計,還是建築施工,難度都是很大的。它所依托的中河山麓,原是發育完備的石灰岩岩溶地貌,石灰岩的特徵最為突出。其勢陡峭險峻,且地表多岩穴石窟,丘壑洞隙,溶溝溶漕,石骨嶙峋。所建樓台亭閣、佛殿寺院,皆因其地貌,審形度勢而構造。青龍洞建築物的總體呈南北走向的多層次的橫向布局。看上去顯得高低錯落,參差不齊,但又顯得層次井然,有條不紊。
  就其單組建設來講,又各有奧妙。萬壽宮因有較好的階級式平台為基址,故這組建築群體,按南北中軸線對稱布局,建成四合院式的院落群。尤其萬壽宮的外戲樓與楊泗殿相對而建,兩側伴以觀戲的廂樓,中間留出一塊較大的天井式地坪(院壩),人們身臨其境,就感覺象到了北京的四合院一樣。
  中元禪院的布局與萬壽宮又有所不同。總鑒全貌,它既是佛寺的建築風格,又具園林建築的韻味,這大佛殿是建在一塊平台上的,後面六角亭又是建築在中元洞的洞口邊,獨柱亭則建在一塊形同孤島的岩頂部,而望星樓更是奇特。所謂奇特就奇特在這座三層六角飛檐閣樓的基址是建在腰部半滿,下部微削,頂部呈錐形體而又石梭萬狀、孔穴千般的岩巔之上,即所謂“千佛岩”(因原來在大大小小的岩隙里都各置有一個大小不等的佛像,計有上千故謂之“千佛岩”)。真是巧奪天工,這是一座底層為吊腳樓式的走廊,中層和上層為重檐六角攢尖頂的閣,登上頂樓極目遠眺,確有“銜遠山,吞長江”之感,若是星夜來登此樓,則仰可觀夜空銀河星鬥,俯可瞰碧水沉星。“望星樓”之名,恐怕也就是這樣來的。這座閣樓房架,樑柱連同底層的走廊,分內外兩圈。內圈的柱腳,全部落在錐形岩體上,外圈柱腳則落在梯形台階上,而所有內外圈的腳又都不是落在一個水平面上,內圈的樓柱往腳除一根落在岩體的尖端,恰巧在水平面上,其餘五根均落在水平面下不同的位置。有兩根剛好分毫不差地落在岩體兩側的邊緣,十分玄妙。凡到此觀光的遊客都為這種巧妙的構思和設計而叫絕。
  青龍洞古剎的布局,又另有一番特色。這裡的殿宇幾乎全是依岩而立。它的布局是順岩構築,重重疊疊,依岩直上。登上玉皇閣,使人頓生凌空飄飄欲仙之感。攀上至高點望江樓,極目西望,舞陽河宛如玉帶飄然東去,你也許要發出一聲喟嘆:逝者如斯夫!
  青龍洞除外貌壯觀神奇外,它的建築構造也非常奇特,這裡有禪院古剎、萬壽宮、四鄰鑲以令公廟、香爐岩(又叫蓮花亭)和祝聖橋、魁星閣(狀元樓),共五組建築群體,構造形式豐富多樣,從屋檐來講,就有單檐、重檐、三層檐、四角飛檐、三角飛檐、六角飛檐。層頂有攢尖頂、硬山頂、歇山頂。論其結構,有梁架結構,斗拱結構。屋蓋下的頂棚有平頂,還有藻井。屋脊有平脊、斜脊、還有戧脊。脊飾有寶頂和天宮冠頂,平脊上飾以“二龍戲珠”、或觀音坐蓬等。正如大佛殿牆壁上“方壺園嶠”四個大字所言,這裡就如蓬萊仙境一般。(“方壺、園嶠、蓬萊統稱蓬萊三島)。
  青龍洞的建築雕塑和裝飾不象其它一些寺廟那樣色彩鮮艷。金碧輝煌、而在古樸淡雅,別居一格。就其雕塑來講,種類有泥塑、木雕、石雕、磚雕等,技法有浮雕、圓雕、透雕、單面雕和雙面雕等。圖案有花鳥蟲魚、人物故事、龍鳳、雲彩紋等。在眾多的雕塑中,尤以萬壽宮山門的石坊(闕)上兩塊磚雕最為珍貴,而這受山門石坊的影響,往往不太引人注目,它面積不過幾十毫米,卻把青龍洞近萬平方米的三組古建築的全景,雕刻於方寸之間,縮小了八千多倍。所雕的每個個體建築物,形象逼真,技藝近似牙雕,雕刻深度達四厘米,實屬罕見,堪稱國寶。
  青龍洞還把儒、釋(佛)、道三教融匯在一起,既有道教道觀、廟堂、佛教的佛殿經樓,也有儒家的書院、考祠。各教建築之間也十分合諧協調。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欽揚封號的雲遊道人張三丰(又稱邋遢仙人)曾修煉于中元洞內。至今還留有他下榻的仙人床、包袱、雨傘和練丹爐(均系鐘乳石凝聚而成的形狀)。張三丰認為,儒、釋、道三教,創始人雖然不同,然學說都稱之為道,目的都是為了克己利人,是相同的。北宋道士張紫陽和清代道士王重陽都說儒、釋、道“教雖分三,道乃歸一”。看到青龍洞老君(即,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李聃)殿和聖人(即儒教創始人孔子)殿以及佛教的觀音殿、玉皇閣等修在一起也就不覺得驚奇了。
  青龍洞這些建築物大多始建於明代初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古往今來,青龍洞曾經經歷過多次損毀。新中國建立50年來,大的修復就曾經有過三次,特別是八十年代初,人民政府撥巨款按明清建築原貌,進行全面修復,終於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30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