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石橋村


概述
      石橋村是一個以古老的手工造紙而遠近聞名的村子,這個苗族村寨里居住著250戶人家,而以造紙為生的就高達40余戶,是名副其實的造紙村。手工造紙這一傳統是唐朝中期就開始的,儘管現代造紙業越來越發達,手工造紙不太賺錢,但村裡的這一傳統工藝一直保持完好至今。
      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先民對世界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而利用樹皮為原料造紙,在我國更有著悠久歷史,早在《後漢書.蔡倫傳》中已經有"用樹膚、麻頭 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的記載。然而在史籍中對樹皮為原料造紙的方法卻記敘很少。石橋村的手工造紙程序,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教材。石橋村主要是以造白 皮紙和彩色皮紙為主,從山上採摘野生原料到最後出成品,要經過16道工序,在全國目前民間尚存的手工造紙工藝中堪稱工序最多,規格最多,其紙張質量最好。 尤其是這裡的彩色手工紙在全國絕無僅有。 手工紙的原料是構樹皮,采自於滿山遍野生長的構樹,每年三至五月採集的構皮質量最好。取皮的方法很簡便,選用明火灼熱構枝至30-40℃,約烤十分鐘,即 可在根部用手一拉,將構皮剝脫。隨後用刮刀去掉外硬皮,將初步加工的構成麻曬乾即可備用。石橋村依山傍水而建,優越的地理環境為造紙提供了豐富的水源。村 民用河水浸漚皮麻,漿灰洗料,在岸邊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設槽抄紙。這裡除了紙焙房外,沒有作坊,造紙的十多道工序幾乎都是徒手而就。在制白皮紙的過程中, 還需要一種重要的輔助材料,這裡稱它為滑葯。能夠做滑葯的植物種類很多,其中有岩杉樹根、野棉花根、彌猴桃藤、滑樹、糯葉等。 村民們一代一代把這古老的手工藝傳承了下來,在一道又一道的造紙程序中,他們的臉上蕩漾著是一種平和與幸福的笑容,石橋村村民們說:現在造紙雖然掙錢少, 但最主要的是想讓祖先留下來的這一傳統工藝保存下去,讓後人知道我們祖先是怎樣造紙的。
      石橋村的白皮紙和彩色皮紙這幾年每年銷售收入約30萬元。部分彩色皮紙還遠銷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區,被製作成賀卡、手提包、店面裝飾紙等等,很受現 代人歡迎。由於該村手工造紙工藝較為古老,工序繁多且彩色紙與眾不同,有觀賞性,丹寨縣現已將這一傳統工藝列入旅遊開發的重要項目來規劃,爭取使之成為貴 州省旅遊資源中的一個亮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