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瑤麓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端的荔波縣境內,有一片蜚聲中外的“茂蘭國家級喀斯特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旁,有一個群山環抱、神奇秀麗、風情獨特的古老村寨――瑤麓瑤寨。
瑤麓瑤寨坐落於茂密的喀斯特森林谷地的中央,四面環山,全寨180戶瑤族人究,又依姓氏聚族而居,分為覃家寨、盧家寨、韋家寨、歐家寨、幕家寨、常家寨等六個家族寨,古稱“苗六”寨。瑤麓瑤寨悠久,據《荔波縣誌》記載:“荔波古為荒服地,苗蠻六種,聚族而居”。《明史?廣西土司傳》記載:“永樂二年,荔波縣民覃真寶上言,‘縣自洪武至今,人民安業,惟八十二洞瑤民未隸編籍。今聞廷加恩撫綏,咸願為民,無由自達,乞遣使招撫’。乃命右軍都督府移文都督韓觀遣人撫諭,其願為民者,量給賜賚,復其徭役三年”。
瑤麓瑤寨,古有關隘寨門,全為大塊料石砌成,十分,在外置有檑木滾石,“一夫當關,萬夫幕開”。
清朝咸同年間,太平軍將領黃金亮率部進入荔波,受到清軍圍追堵截。在瑤胞支持下,“黃金亮退走瑤麓”,據險與數倍之強周旋,“大小三十余戰”,而清軍終未能攻克瑤麓,太平軍以瑤麓為據點,一住就是13年。而今,古城垛、古戰壕仍依稀可辨。
瑤寨房屋建築,自成一格,建房用的柱子,取自喀斯特岩石山上特有的樹種――格木,干格木質地細膩,十分堅硬,猶如石柱一般堅固。房柱的造形也很特別,一律製作成上大下小的圓錐形,取“越上越大,興量發達”之意。房屋一律建成長方形的“干欄式”長屋,一個家族一般同住同一幢長屋或相鄰的幾幢長屋,長屋一般住4-6戶,多的住8戶。這與歐洲易洛魁人的“長屋”、雲南基諾族的大房子有許多類同之處。長屋的廳室的一般是共用,倘若需要隔開的話,那在戶與戶相鄰的木把壁上,一般要留有一個一尺見方的小窗戶,瑤語呼之為“開嘮”,即是用來互相致意問候,嘮家常、借小用具的感情交流小窗。
瑤族婚戀,古樸自然,風情獨特。瑤族自古就尊敬女子,女子一降生,就受到父輩們的特別厚待;為她備辦首飾妝奩,教她精習刺繡技藝、唱瑤歌《官笛》;年至及笄,就讓她單獨住進聖潔顯貴的“寮房”。“寮房”是瑤家最好的寢處,是在“干欄式”吊腳樓上緊靠正門的廂首,以紅杉板圍裝而成。在臨街面的板壁上,鑿有一個小孔,遙族稱為“K笛”,漢語稱為“青春孔”、“情侶孔”。“K笛”賦有神奇的魅力,瑤鄉的友情、愛情大都受益於此,就連戀人們的柔情繾綣、山盟海誓都仗“K笛”增音傳遞。每當夜闌人靜萬籟俱寂時,“K行”孔邊就春潮遊蕩、情意綿綿。瑤家妙齡少女、青年後生就倚憑著“K笛”,著板壁盡情地唱心曲,盤《金姨》。《金姨》是一部羅曼蒂克又充滿瑤家哲理的洋洋大觀的愛情歌劇,由《撈丟崽》和《撈久獨》兩大部分合成。“撈丟崽”漢譯為“談戀朋友見面的六個時辰”,“撈久獨”漢譯是“談戀你我雙宿雙棲的60年生活”。
入夜,瑤家小夥子們結隊前往寮房游方玩表,而靜待閨中的窈窕淑女則靠著枕頭熱情大方地同戶外夜訪的後生們談情。如若姑娘一時熟睡,小夥子們便抽取小棍和輕輕插入“K笛”孔中,撥醒姑娘,唱《撈丟崽》。如此哥來妹往,送走了甜蜜的夜,小夥子們才踏著黎明的露水趕回村寨。幾夜盤《金姨》之後,姑娘便會起床開門,燃起爐火,把相中的小夥子和他的同伴迎入堂屋,端上早已蒸香的糯米飯和米酒。這時母親常會起來幫助女兒招待客人,仔細地打量小夥子們,替女兒從中目擇意中人。此後,心有靈犀的小夥子便會避開同伴,獨自一人來到“K笛”孔邊,與姑娘互換五彩絲線和繡花綁帶、鞋墊、手籠之類的信物,於是曠日持久的《撈久獨》便上演了。《撈久獨》是《撈丟崽》的繼續和發展,又同時交叉進行,但風格內容殊異。《撈丟崽》旋律歡快、生動活潑,面廣人多,僅致問候、愛慕而已。《撈久獨》則深沉凝重,對象局限於三五人,內容多為對今後共同生活圖景的嚮往與幻想,並要依據當時當月當季的不同而改換歌詞。
《撈久獨》期間,姑娘可分別單獨邀小伙到家幫忙搞生產,晚上再到“K笛”邊談情,以示考驗。如此歷經三五個月,或則一二年,若姑娘覺得自己的嫁妝已準備齊全,對意中人已了解透徹,心滿意足,感情已完全成熟,就會唱《碗筷歌》。
崖葬習俗,古代在中國南方的江、浙、閩、贛、湘、鄂、川、黔、桂、台等廣大地區以及東南亞的中印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甚至太平洋島嶼中的波利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群島等國家和地區都曾風靡一時,遺留下了眾多千古未解之謎。瑤族葬洞的選擇原則:1、峰巒峭立,懸崖絕壁之下;2、古木參天,植被完了,“人莫知其處”;3、上有青山,下有流水之依山傍水處。在送棺樞上山進洞之前,除椎牛、敲銅鼓之外,還要“跳魚”,將“魚”模型插在棺樞上,並大聲對著亡靈念誦禱詞。
瑤麓瑤寨自古以來奉行嚴格的“石牌律”制度。“石牌律”,瑤語稱之為“阿常”,就是“石頭規律”、“石頭準則”,表示“準則”如同石頭一樣堅硬,不能輕易改變。在瑤麓,石牌制度是社會的最高律令,所有瑤族的族民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不得在情感、思想和行動上有絲毫違抗,因而具有至高無上的神聖權力,即所謂“石牌大過天”。現存的有文碑年代最早的是公元1808(清嘉慶十二年)的《河界碑》,年代最晚的是公元1987年5月間的《求留後記》婚姻改革碑和公元1990年的《飲水思源護渠愛渠》水利碑。
今天,瑤麓瑤寨獨特古樸、神奇的民俗文化得到了世人的認同,並被當成一種旅遊文化資源來加以開發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