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國會大廈現在不僅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也是最受歡迎的遊覽聖地,它不斷更新的歷史映射著自十九世紀以來德國歷史的各個側面。
國會大廈建於1884至1894年,是保羅·瓦洛特在德意志帝國成立之後為帝國議會建造的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由於當時威廉二世的反對,建築上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被鑲上的。
1918年11月9日,議員菲利普·沙伊德曼通過國會大廈的窗口宣告共和國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築被毀,失火原因不明。“國會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借口。
二次大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計方案重建。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築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這座曾位於柏林牆邊界上的大廈內曾辦有“德國歷史問答”展覽。目前,該展覽遷至德國大教堂中。東西德合併之後,德國聯邦議會決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4年至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遊覽。1994年修復工程開始之前,國會大廈曾成為全歐洲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品:Christo和Jeanne Claude包裹國會大廈。現在,曾讓人爭議一時的穹形圓頂已成為柏林城的新標誌。
國會大廈的穹形圓頂每天8:00-24:00對外開放,可免費參觀,請注意算入等候時間。在不召開議會時,議會大廳也可免費參觀。星期一至星期五從九點到十七點,周末及節假日從十點到十六點,每整點有講解。
交通
輕軌(S-Bahn): S1 S2 S25 菩提樹下大街站 (Unter den Linden);公共汽車: 100、200、248、257、348 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