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柏林大教堂 (Berliner Dom)


概述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是基督教路德宗教堂,位於德國柏林市中部博物館島的東端。曾是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王朝(Haus Hohenzollern)的宮廷教堂。
     遠眺博物館島可以看到宏偉的建於1905年的新文藝復興建築柏林大教堂(Berlin Dom),它以前曾是霍亨索倫皇族的宮廷教堂,其家族成員都埋葬在這裡的地下室中。 
     教堂內部修飾富麗豪華,于同一時期由同樣的建築家Raschdorff設計。其中最創珍貴的是大選帝侯及夫人Dorothea,弗里德里希國王一世及王后索菲·夏洛滕的棺材價值連城。主聖壇是1850年F·A·Stüler的作品。
     美術館非常值得一看,風景獨特。每天下午3點可以欣賞免費的管風琴演奏。
     成人5歐圓、優惠價3歐圓。教堂周一至周六9am—8pm,4—9月的周日下午12點—20點,10—3月周日中午12點—19點;參觀美術館4—9月9am—8pm,10—3月9am—5pm;地下室周一至周六9am—6pm,周日中午12點—18點。在不舉行禮拜儀式時,可進去參觀
交通
     輕軌(S-Bahn): S3, S5, S7, S9, S75 Hackescher Markt;有軌電車: 2 3 4 5 6 15 53 路
;公共汽車: 100 157 348 路
歷史
     柏林大教堂建於1895年至1905年。早在1465年,柏林大教堂的現址附近已經有一座教堂,當時是霍亨索倫王家宮殿的一部分。1747年在柏林大教堂現在的位置上,約翰·鮑曼(Johann Boumann)設計建造了一座巴洛克式風格的大教堂做為普魯士王室的宮廷教堂。1822年被卡爾·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改造成古典主義風格。1894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拆毀這座教堂,並由尤利烏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重新設計建造了帶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柏林大教堂,作為基督教新教的大教堂與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相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大教堂遭到嚴重破壞。戰後人們搭起臨時的棚子來保護大教堂。修復工作從1975年開始。1993年教堂重新開放。重建后教堂原先的很多設計和裝飾被簡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