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菩提樹下大街 (Unter den linden Avenue)


概述
     菩提樹下大街,或按字面譯作椴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位於德國首都柏林,是歐洲最著名的大街之一。它西起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東面的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那裡有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Künste)和著名的阿德龍飯店(Hotel Adlon),向東延伸1.5千米經過宮殿橋(Schlossbrücke)和柏林博物館島(Museuminsel),直到高聳的柏林電視塔(Fernsehturm)。菩提樹下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交通樞紐,並且將不計其數的重要景觀和名勝連接在了一起。作為傳奇性的首都景觀大街,它有很多動人的歷史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你右手邊的俄羅斯大使館(菩提樹下大街63—65號),一幢斯大林時代的“結婚蛋糕”風格的白色大理石建築。街對面的畫廊是老國家圖書館(Alte Staatsbib-liothek;菩提樹下大街8號),自1661年建成以來,該館收集了大量的藏品,其中包括《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活頁樂譜原稿。旁邊就是洪堡大學,最初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兄弟海因里希的宮殿,他華而不實的騎士雕像佔據了大學外菩提樹下大街一大片地方。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此學習,而愛因斯坦和格林兄弟都在這個學校大批傑出教員的名單上。
歷史
     在16世紀時,這條今天著名的觀光大街的前身還只是一條騎馬的路,連接了柏林城市宮(Berliner Stadtschloss) 和柏林動物園(Berliner Tiergarten)。1753年在選帝侯約翰·喬治(Johann Georg)的請求下,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 von Brandenburg) 將這條路加固,並種植了胡桃和椴樹。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在1740年在大街的東端,今天的倍倍爾廣場(Bebelplatz)建立了腓特烈廣場(Forum Fridericianum) (克諾貝爾斯鐸夫 (Knobelsdorff) 設計),以及歌劇院、老圖書館、聖黑德維希主教座堂 (Sankt-Hedwigskathedrale) 以及海因里希王子宮 (Palais des Prinzen Heinrich)。海因里希王子宮後來成為于1810年建立的柏林洪堡大學的首個建築。
     大街的西段是從1674年直到18世紀中葉逐漸漸造起來的。在19世紀取得對拿破崙的勝利之後,腓特烈·威廉三世令其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將大街東段建設成凱旋大街。在大街華麗的東段和較為保守的西段之間的連接處,立有腓特烈大帝的騎馬雕像。雕塑家克里斯蒂安·達尼爾·勞赫 (Christian Daniel Rauch) 的這個作品是19世紀代表性雕塑家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當時許多其它作品的樣板。
     而大街的西段在19世紀首先成為名流和中產階級的住宅區,並在1871年後迅速轉變為一個遍布商店、餐館和代理機構的活躍的都市商業區。
     奧古斯特·富爾曼(August Fuhrmann)的《新崗哨旁,1905年6月3日的菩提樹下大街》(An der Neuen Wache, Unter den Linden am 3. Juni 1905)
     在二戰中,這條大街被徹底破壞了。少數幾個仍被保留的建築包括羅馬宮飯店(Römischer Hof),在戰爭中只被部分毀壞。1950年代初開始了重建工作。1949年到1951年建造了蘇聯大使館,是斯大林式壯觀建築的典型代表,也是蘇聯與當時新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結盟的標誌。今天這裡作為俄羅斯聯邦的大使館。
     自從1950年代末期起,歷史性的建築也逐步被重建,只有柏林城市宮除外,它在蘇聯佔領軍影響下,被當作可憎的普魯士軍國主義的象徵被炸掉了,而在1973年到1976年替代以另一地方建起的共和國宮 (Palast der Republik)。1989年之後共和國宮由於石棉污染被關閉(偶爾臨時開放),並逐漸發生損壞。是否整修共和國宮,或者在原地重建老城市宮,或者應該建立完全不同建築,在過去幾年中是柏林文化生活中活躍的爭論,然而最終決定將共和國宮拆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